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当历史的车轮来到慈禧掌权的后满清时代,大清这艘“超级战舰”已经是满目疮痍。为了维持江山的延续,慈禧推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并让大清出现了短暂的“回光返照”,然而,封建专制的本质又注定了“洋务运动”得不到全面贯彻和实施,只得在争议中艰难前行,从而让大清错过了最后一个“自救”的机会。
每每提到因“洋务运动”而出现的“同治中兴”,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四位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确实,如果没有他们,洋务运动不可能坚持下来,兴许,早就夭折在“保守派”的口诛笔伐中。就此而论,他们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洋务运动”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恭亲王奕䜣,或者说,他才是“洋务运动”的真正创始人
奕䜣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错失皇位后就一直处于权力中心的边缘地带,若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或许,他就被历史所遮掩。1860年,咸丰外逃热河,临走,才将奕䜣再次提拔,负责处理京城事务。之后,咸丰去世,奕䜣和慈禧联手发动“辛酉政变”,扳倒了肃顺等人,从此,两宫垂帘、奕䜣辅政,奕䜣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可好景不长,慈禧对权力的迷恋和追逐注定了奕䜣的悲剧,奕䜣三起三落,最后抑郁而终
奕䜣在后满清时代究竟有多重要?一句“一座恭王府、半部满清史”应该再合适不过,这就是对奕䜣的总结和肯定。从咸丰时期建立“总理衙门”开始,奕䜣的一生就奉献给了大清,历尽曲折,却始终没有改变。即便在临终前,也对大清的江山社稷忧心忡忡。1898年,奕䜣病危之际,光绪皇帝亲自来看他,除了慰问,光绪皇帝还希望这位纵横朝堂多年的风云人物可以给迷雾重重的大清指出一个方向,奕䜣给光绪的忠告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基本上囊括了他毕生的智慧,有多高明?咱们简单分析一下:
伏愿我皇,上敬天法祖,保泰持盈,首重尊养慈闱.....维系人心,与二三大臣,维怀永图
1,心存孝道
“首重尊养慈闱”,
这是奕䜣刻意嘱咐光绪皇帝的,他难道不知道光绪和慈禧之间的隔阂?那为什么还要特别交代这件事呢?奕䜣的苦心就在这一点
奕䜣和慈禧博弈了数十年,最终还是被慈禧打压的服服帖帖、敢怒不敢言。没有人比奕䜣更了解慈禧的为人和手段,肃顺、奕䜣、乃至同治皇帝都毁在慈禧手里,年轻的光绪奋发图强是好的,但是,想挑战慈禧的权威,那无异于自掘坟墓,因为奕䜣比谁都明白,这个大清,还牢牢掌控在慈禧手里,表面上的“退位”、“修养”都是障眼法
奕䜣让光绪“心存孝道”有两层含义:
其一,很隐晦地告诉光绪:你根本不是慈禧的对手,你还没有那个实力!所以,有事还要多听取慈禧的意见;
其二,缓解双方关系后,就比“命”。慈禧已经是年逾古稀,没有多少日子可活,光绪只需尽孝,待慈禧去世后,大权在握、再谈变革;
可惜,光绪没有听进去
2,关于变法
奕䜣对康有为等人的变法思想,给出的评价是“皇上慎思,不可轻信小人”。
作为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奕䜣深知大清面临的困境,也明白变法带来的改变,可他对于康有为等人却有着严重的“不信任”,或者说排斥,因为在他看来,没有立足点的变革和“满嘴跑火车”毫无差别,单凭一腔热血和口头理论就想有所改变,太痴人说梦;况且,要变革,势必会触动一些权势人物的固有利益,再加上“大保守”慈禧的存在,前景根本不容乐观。奕䜣推行洋务几十年,结果呢?始终都是在慈禧的怀疑中跌撞前行,这也是为什么30年洋务没能救大清的根本原因;
这层忧虑,有慈禧的因素,更多的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质疑。这一点,光绪也没听,最终,六君子喋血街头,而光绪彻底成为傀儡;
3,关于翁同龢
光绪向奕䜣请教时,还专门问了“何人能堪重任?”奕䜣又怎能不知光绪的想法?光绪多想听奕䜣说出“翁同龢”的名字,可是奕䜣却没有说话。光绪忍不住问:“翁同龢如何?”,奕䜣只说了一句——
聚九州铁不能铸此错者!
由于慈禧从小就对光绪不好,光绪也只有老师翁同龢可以依赖,两人的感情已经超出一般的“师徒”。翁同龢作为“帝师”,他是合格的,毕竟把光绪培养的出类拔萃,还通过一系列手段提拔了一批忠于光绪的官员,能做的,他都做了;可是,作为臣子,他也有很多“短柄”
后满清时代,卖官鬻(yu)爵已经泛滥成风,慈禧卖、李鸿章卖、连后宫的珍妃也卖(别怀疑,慈禧处置珍妃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她并不算太冤),翁同龢手中的权力自然也成为“财富之门”。如果说这些是“风气”,情有可原的话,那甲午一战,翁同龢确实难辞其咎。
翁同龢和李鸿章一样,对于大清虚表下的实质有着充分的认识。可是在甲午战前,翁同龢为了和李鸿章之间的私人恩怨,就竭力怂恿光绪“主战”,为的就是扳倒李鸿章,而且,当时身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还拒绝为北洋水师发放军费。甲午战败后,得知这些情况的奕䜣,在朝堂上公然叱骂翁同龢“尸位素餐、祸国殃民”。甲午战败,李鸿章有责任,翁同龢同样有责任
因此,奕䜣临终前一票否决了翁同龢在光绪心中的地位。本就开始对翁同龢有些异议的光绪,在奕䜣去世后不到一个月,就直接罢免了翁同龢的职务。
这一点,光绪听了奕䜣的建议
4,举荐两人
奕䜣否定了翁同龢,那谁又能辅佐光绪呢?奕䜣推荐了两人:李鸿章和张之洞!
很多人都认为李鸿章唯慈禧马首是瞻,其实,李鸿章也算是一个“改革派”。不遗余力地推行洋务运动不说,在康有为等人创办“救国会”之初,李鸿章还特意捐助3000两银子来扶持。说明他还是希望改变现状的;
至于张之洞,我个人认为他的能力很一般,只是随波逐流之人,他之所以能位列“中兴名臣”,完全得功于他的好幕僚梁鼎芬。但不管怎么说,当时他“辖区”里的洋务运动也是搞的风生水起,所以,得到了奕䜣的认可;
历史证明,这两人在后满清时代举足轻重,可惜,这一点,光绪也没有听奕䜣的
尾话
如果光绪按照奕䜣临终前的忠告行事,可能大清就会是另外一番光景。
这样一来,又出现个疑虑:光绪专门去向奕䜣讨教,为何最后又置若罔闻呢?还是那句话,太年轻。一方面,他在急于收回权力的浮躁心态中迷失,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在战败的追究上,让“帝党”和“后党”的争斗正式形成;另一方面,光绪沉溺在对“明治维新”的推崇和康有为等人的虚幻描述里不可自拔。最终,一场“百日维新”才让他如梦初醒、看清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
也许,只有在被软禁的日子里,他才能静下心来想想奕䜣的苦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3 15:45:2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