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对吉林特别有感情,每一次来吉林都能有不同的收获,这次,对吉林航空的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微博博主“以史为鉴V”在结束媒体行采访行程后说。
9月17日至19日,“红星照耀中国·翱翔长空”网络主题活动线下采访活动在吉林大地展开。由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行业垂直媒体、省内媒体以及军事领域网络名人组成的媒体团,从通化到长春,从历史到未来,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航空精神追寻之旅。
通过实地走访口岸、博物馆、企业等,媒体团参观了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空军航空大学航空馆、长光卫星国家级航天科普教育基地、长春市低空飞行服务指挥中心、长春筑梦星辰航天科教文旅馆等地,追寻航空精神脉络,见证了吉林大地上的红色航空精神如何从战火纷飞的岁月中生根发芽,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
触摸不屈精神根脉
这次网络主题活动,沿着吉林大地的红色航空印记展开。在集安市,采风团走访了集安国门景区、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媒体行成员们站在大桥上远眺,不时低声交流着对“保家卫国”的理解。
这座始建于1938年的钢铁桥梁,桥面的每一道纹路都镌刻着岁月的印记。70余年前,志愿军将士从这里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
“在战场上不顾性命,保卫国家、保卫人民,他们一点都不怕。”抗美援朝老兵后人、通化市公安局二道江区分局办公室主任李玮动情讲述爷爷在战场上的故事,让采风团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900余件珍贵的图片、文物生动呈现了抗联将士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
“漫步馆内,东北抗联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文物里的温度、壁画中的力量,时刻提醒着我们:那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微博博主“应旺”在微博中这样记录。
感受创业维艰历程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内的“新中国的三大摇篮”展区,展示了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部分。
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在通化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在空军航空大学航空馆,从东北老航校的奋斗史,到杨利伟等航天员的风采展示,串联起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
“马拉飞机、人推火车,老航校的历史让我感受到,只要是团结起来,能干成任何事。”
参观了空军航空大学展览馆,微博历史博主“以史为鉴V”感慨,从东北老航校的积淀到今日航空成就,吉林的航空发展离不开几代人的拼搏。
没有教材,就组织教员自己动手编写。航油告急时,技术人员另辟蹊径,反复实验,用酒精替代航空汽油,解决了后勤困境。东北老航校精神也成为激励人心的精神坐标。
见证航空科技腾飞
“从科研成果到市场成熟产品,企业经历了一环扣一环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长光卫星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表示,多年来,长光卫星自研卫星在分辨率、幅宽等关键指标上不断优化,重量却越来越轻,成本也逐渐降低。这一成果的直接体现便是“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已达117颗,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听到这些介绍,现场的采风团成员发出了连连赞叹。
长春净月高新区作为长春市低空经济核心区,正在基础设施、标准规范、数据要素、产业生态、应用场景等方面实施“五项重点工程”。
这里将充分利用“紫东长空”大模型在数据处理、智能决策等方面的核心能力。
沉浸体验空天盛会
9月19日,随着2025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正式启幕,采风团走进航展现场,亲身见证空中展示的精彩动作、地面静态展示武器装备展的硬核实力。
本届航空盛会亮点纷呈,百余型空军现役、退役装备集中亮相,歼-20首次静态展示,轰炸机编队通场首秀。
低空经济展区,高精尖无人机、警务航空装备悉数登场,完整呈现从基础设施到运营服务的低空经济产业链。亿航智能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EH216-S也惊艳亮相。
网络博主“江氏小盗龙”感慨:“战机从头顶呼啸而过,那种直击心灵的震撼,根本无法用语言形容。”此次吉林之行,不仅读懂了吉林航空事业的发展脉络,更真切触摸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强劲脉搏。
多平台传播引爆网络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采访,采访团深入解码,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通化、长春的航天故事,不断将亲眼所见、感受分享给网友。
通过报纸、网站、微博、抖音等平台,传递给更多的读者,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立体、鲜活的吉林,见证吉林航天事业的发展。让东北老航校精神跨越地域与时空,在网络空间形成热潮。
吉林这片黑土地,不仅是中国航空事业的摇篮,更是一种精神的发源地。
从讲述“马拉飞机”故事的泛黄照片,到“吉林一号”卫星传回的清晰影像,这是一次关于航空精神的穿越时光之旅。
让人最为动容的是,那种传承的力量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陈志文
摄影 李煦
截图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22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