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8世纪后期,出身华裔的达信南征北战,中兴暹罗,但不幸为却克里之驱除,成了历史的牺牲品。昭披耶却克里(拉玛一世)得国后,对外继续保持前朝所确立的同中国清朝的宗藩关系,冒称达信(清朝称为郑昭)之子,使用汉名“郑华”,于1784年遣使来华朝贡并“请封”。1786年,正式获得乾隆皇帝的册封,诰印由使臣赍回。清朝与却克里王朝的宗藩关系,就此确立。中国早期的中泰关系史或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的著作,谈到这段历史时都遵循的是清朝官方口径。
拉玛一世
表面上看,这又是一个为“万国来朝”的神话锦上添花的一例。但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泰国学者在泰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档案中发现了1784年暹罗给清廷“金叶表”和“勘合信”的原件。原件“金叶表”汉译:
这是一封来自大城府(译者注:当时暹罗虽已经迁都,但仍习惯称“大城府”即阿瑜陀耶)最高统治者陛下的信件。根据古老的皇室传统,陛下(译者注:指拉玛一世)已接过皇位。考虑到我们与大清国最高统治者陛下一贯的皇室友谊,我们任命使节团人员如下:(名单略,正使头衔为“帕”,相当于伯爵)。他们将携带皇室的金叶信、皇室贡品以及勘合信的中文版本,按照伟大的统治者们遗留下来的古老皇室传统,向大清国皇帝陛下进贡(泰语原意为奉献)。(贡品单略)
金叶表
“勘合信”的汉译是:
这是一封来自大城府最高统治者陛下的信件。遵循千古流传的古老的皇室传统,伟大的陛下已接过皇位。考虑到我们与大清国最高统治者陛下一贯的皇室友谊,我们任命使节团人员如下:(名单略)。他们将携带皇室金信与皇室贡品前来。遵循千古流传的古老的皇室传统,使者们负责携带上述礼物并进贡给大清国皇帝陛下。当首席使者、第二使者、第三使者、同事和办事等人到达后,我们请求获得大清国皇帝陛下与我大城府皇室的友好关系,您将看到我们的使者以及所有外交官员被带到您面前向您行跪拜之礼,表达他们的敬意。当他们完成了使命后,请允许他们自由返回,以保皇室友谊完满。......这封皇室信件周五已经发出,即七月的第一日,Chunla1146年,龙年,本世纪第6年。
当然,以上是现代学者根据原件进行的翻译。从原件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暹罗接受了朝贡体系,使用了“进贡”或“奉献”这类词汇,使臣也叩头表达敬意。但在政治上丝毫没有向清朝称臣的意思,甚至自称“伟大的陛下”,可以说他们寻求的是两国的平等交往与友好关系,更没有奉清“正朔”。这样的文书如果原汁原味地被翻译成中文,估计会被乾隆皇帝砍头吧?
暹罗国王的“金叶表”在清朝官书中语焉不详,仅提到“接暹羅國鄭華稟稱,因伊父鄭昭病故,臨終囑其尊奉天朝,永求福庇”数语。然而,暹罗入贡之事却被朝鲜王朝的使臣捕捉到了,也抄录了暹罗国王“金叶表”的汉译全文,因此我们可以在《朝鲜王朝实录·正祖实录》中看到这个“金叶表”送到清廷时是怎样的状态:
暹罗国长郑华,叩首叩首,上贡大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伏以皇恩浩荡,泽及遐荒,圣德宏敷,光临海隅。念故父任政暹罗,遣使朝贡,业蒙容纳,不胜荣幸,何期更邀隆遇,格外加恩怀?远属国无微不照使华感激无地,补报无门。玆华继嗣父业,当续父志,供奉贡典,不敢少忽。聿修厥职,永效忠诚。但华僻处海隅,遐荒粗定,今备方物来朝,贡礼诚难合式。俯思鸿慈,鉴华悃忱,必沾涵育。玆谨虔备金叶表文。
暹罗国长郑华-拉玛一世
两相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原意完全被篡改了,语调相当“肉麻”,成了标准的属邦对上国的表文。而且,还虚构了暹罗国书原文中所没有的“郑华”子承父业的内容。究竟是谁做的手脚呢?
按照中暹交往体制,文书不是清方翻译的(1752年暹罗曾将“番书”直接带到北京,四译馆无法翻译,乾隆令交贡使带回译成汉文),一般由暹罗华人充当通事来进行翻译。也就是说,这些华人通事为了迎合清朝口味,将原来并无称臣之意的“金叶表”按宗藩体制的话语进行了歪曲和篡改。
乾隆帝当然是看不到暹罗文原件的,满足于“万国来朝”的他龙颜大悦,批准“册封”暹罗国王。册封制书是:
我国家诞膺天眷,统御万方,声教覃敷,遐迩率服。尔暹罗地隔重洋,向修职贡,自遭缅匪破灭之后,人民地土,悉就摧残,实堪恻悯。前摄国长事郑昭,当举国被兵之后,收合余烬,保有一方,不废朝贡。其嗣郑华,克承父志,遣使航海远来,具见忱悃。朕抚绶方夏,罔有内外,悉主悉臣,设暹罗旧王后嗣尚存,自当择其嫡派,俾守世封。兹闻其旧裔皆因兵革沦亡,郑氏摄国长事,既阅再世,用能保其土宇,辑和民人,该国臣庶,共所推戴。用是特颁朝命,封尔郑华为暹罗国王,锡之诰印。該國王尚其恪修職事,慎守藩封,撫輯番民,勿替前業,以副朕懷柔海邦、興廢繼絕之至意。
制书的暹罗文版本是:
大清国皇帝陛下写给大城府的统治者陛下的皇室信件,愿友谊长存。因大城府与北京相隔万里,大城府的统治者陛下不远千里遣诸使前来hong(译者注:泰语“授封”),按照传统献上贡品。我们明白大城府政府仍然很珍惜与北京的皇室友谊。大清国皇帝陛下对此甚感欣慰。现在,大清国皇帝陛下授封大城府的统治者陛下为大城府国王。我们同样授予您一枚骆驼章以便在勘合信上盖章。我们希望大城府的统治者陛下管理好人民、土地和财产。无物阙遗,您将获得长久安稳的统治。请勿使大清国皇帝陛下担忧。
此外,暹罗还保留了一份回赐礼单,共有110卷(匹?)各种绸缎,这是不见中国记载的。
在暹罗文文书中,除了保留了册封暹罗国王这一基本事实外,其他展现天朝优越性的语句以及涉及郑昭、“郑华”关系的语句被删改殆尽,两国之间的关系被形容为“友谊”。显然,这种修改跟对“金叶表”的修改是基于同一逻辑。
清暹国书的不同语言版本说明,首先,暹罗还是认可并加入了中华秩序,因为“进贡”、“授封”这种术语也出现于暹罗语版本中。
其次,除了使用朝贡册封的基本形式和术语外,暹罗还是认为自己与中国是平等友好关系,并未自我矮化、“至诚事大”,把自己当成中国属国,说明其对中华秩序只是一种工具理性的利用,内心从未接受中国中心的世界观。
第三,国书遭通事篡改,以适应朝贡体系的需要,这不仅是中暹交往的惯例,恐怕在中国同其他非汉字文化圈国家中也难免这种现象。包括隋日国书事件,也与此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暹罗的真实动机,不外乎是对华贸易的需求。这就是古代中华帝国朝贡体系的虚与实。如果没有暹罗本国档案保存至今,我们就不会知道这些有趣的内幕,没准儿还真以为暹罗就是中国“孝子”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27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