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石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世纪初,上海成为全国,乃至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在其经济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文化艺术也在迅速发展。全国各地的书画家涌向上海,形成近代中国最后一个阵容浩大的画家群“海上画派”。这群书画家侨居上海,除了被上海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所吸引,更是因为当地书画消费市场繁荣。本文就20世纪初上海书画市场兴盛之原因作一探讨。
一、书画消费群体的兴起
书画市场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是书画消费群体。在近代上海商业化的进程中,随着各地移民涌入上海,新兴的市民阶层成为上海书画市场的购藏主体。
首先,消费群体规模庞大。从1852年至1910年,上海人口的年增长率为1.5%。此后,人口增长速度更快。至1927年,上海人口总数约达24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3%。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形成由工商巨头、商贾、职员、知识分子和中产阶层构成的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
再者,市民阶层的经济实力以及对文化艺术的热情远超前人。上海是一座商人的城市,既有资产雄厚的巨商、资本家,也有为数众多的店主、老板,以及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买办、商人、经纪人等,他们形成市民阶层中人数相当庞大的商人群体。这一群体虽然身处多元化的城市,但自身传统的一面并未消失。他们有的附庸风雅,有的出于收藏爱好,有的需要用书画装饰环境,因而大量购买艺术作品。此外,知识阶层作为新涌现的群体,文化素质较高,人数众多,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最关键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传统书画感兴趣。尽管这个群体收入不等,但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其收入稳步上涨,消费能力逐渐增强,成为市民阶层中新兴的书画购藏群体。
由此可见,在上海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市民阶层规模庞大,拥有消费艺术品的经济能力,这正是上海书画市场获得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书画家思想意识之改变及表现
在上海画家眼中,书画就是商品。画家吴待秋曾云:“画已经变成商品,没有什么清高的事情”。艺术家俨然变成了书画生产商,一个庞大的书画生产群体在上海形成,卖字鬻画蔚然成风。他们在发行量大覆盖面广的《申报》《神州吉光集》等报刊上登载书画润例,明码标价,将书画作为商品公开出售。有时接到自己不擅长的题材订单,于是书画家之间彼此合作,为对方留住顾客。甚至在社会交往中,彼此谈论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诗文书画鉴赏,多是书画生意的往来。更有甚者,干脆“下海”从商,自己经营茶馆、开办商业美术工作室、文化艺术公司、办报纸刊物。而在过去,卖画谋生是为人所耻的行为,更不要说公开地从事商业活动。
20世纪初的上海书画家,已经很难给他们一个明确的身份,几乎每一个人都一身二任,既是“商人”,又是艺术家。他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进入社会网络,其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新环境下重新建立,与市民阶层共同推动了书画市场的繁荣。
三、结语
20世纪初上海书画市场的繁荣,正是以商人、知识群体为核心的市民阶层兴起和书画家鬻艺为生的结果。但要注意的是,上海商业经济的繁荣是重要前提。基于此,当上海经济自30年代后期受战争等因素影响进入缓慢发展阶段后,书画市场也受到冲击。尽管书画交易规模在40年代初有所回升,但再也未恢复到繁盛时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申报》, 1929年12月27日.
[2]郑重:《唐云传》,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3]单国霖:《海派绘画的商业化特征》,载于《海派绘画研究文集》,第567-568页.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6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