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601年,明神宗朱翊钧去看望母亲李太后,李太后不高兴地质问他:“你为什么不立常洛为太子?”
事实上,李太后问的这个问题已经争执了15年之久,争执双方就是明神宗和大臣:大臣们坚持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因为这是遵从大明朝“立长”的祖制;明神宗则坚持立三子朱常洵,他的原因富有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因为朱常洵是他最宠爱的郑贵妃所生,子以母贵,在他看来,朱常洵就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
不过,明神宗不敢把自己的心思对母亲全盘托出,于是他回答道:“常洛是宫女所生!”
即使当着亲妈的面,明神宗也不敢痛快承认心头至爱,因为他知道这个原因难以被母亲认可,于是找了个他认为会被李太后认可的“身份”问题:朱常洛的母亲王恭妃原本只是宫女,身份卑微,怎么能立她生的儿子为太子呢?
但是,明神宗这个回答激怒了李太后,她怒道:“你也是宫女所生!”

明神宗看到李太后生气,这才意识到自己忘了很重要的两件事:一、王恭妃虽然原来是宫女,但是她是李太后宫中的宫女,从知道她怀孕开始,李太后就对她十分关切,不仅亲自过问此事,还督促明神宗给她定名分;二、李太后本人原来也只是裕王府的宫女,每天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服侍当时的裕王朱载坖。
明神宗一不小心揭了母亲的伤疤,顿感惶恐不已,他连忙跪在地上请求母亲原谅,过了很久才敢起身。
正是在李太后的督促下,明神宗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争持了15年的“国本之争”这才落下帷幕。
正像李太后所说,她原本只是裕王府服侍人的一名宫女,她是怎么一步步成为身份尊贵的太后,又让明神宗畏惧不已,能够解决众多大臣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呢?
一、裕王时期
李太后是北京通州漷县人,她出自普通的平民家庭,十几岁就在裕王府当了一名宫女。

裕王,就是嘉靖的第三个儿子朱载坖,虽然当时他是嘉靖最年长的儿子,但是嘉靖曾经痛失太子,所以对册立太子一事再不提起,而且看起来嘉靖更喜欢朱载坖的弟弟朱载圳。正因如此,裕王空有皇长子身份,但是并不受朝中权臣的重视,只有高拱、徐阶等人暗中是坚定的“拥裕派”。
除了在父亲面前不得宠之外,裕王的家庭生活也不顺心:他的第一位王妃李氏生下一子一女后去世,而他这两个嫡生子女不久也追随他们的母亲而去,只留给裕王无尽的回忆和哀伤。
第二位裕王妃是陈氏,裕王对她并没有多少感情,让陈王妃处境更糟糕的是,她的身体不好,当裕王妃多年却一直没有为裕王生下任何子女,因此是裕王十分不喜欢的存在。
和两位王妃的不幸运相比,宫女李氏则显得格外幸运,带给裕王较多惊喜:一次偶然私幸之后,李氏为裕王生下三子朱翊钧。这时裕王的嫡长子已经去世,次子则没满周岁就夭折,朱翊钧成为裕王即位前唯一的儿子。
1566年,嘉靖去世,裕王朱载坖即位,是为明穆宗。明穆宗即位后,裕王妃陈氏被册封为皇后,李氏则被册封为贵妃。
从平民之女到宫女,再到贵妃,李氏的命运看起来不是一般的好,而她的幸运始终随着时间在延续,虽然同时也附带着更重的责任。
明穆宗之前不受父亲疼爱,饱受储位难定的折磨,他显然不想以此让自己的儿子受苦,所以即位一年以后就册立朱翊钧为太子,此时朱翊钧虚岁刚6岁。
值得一提的是,朱翊钧被封为太子的同一年,李贵妃又为明穆宗生下一子,这就是后来的潞王朱翊镠。

至此,明穆宗仅有的两个儿子都是李贵妃所生,李贵妃的地位稳定由此可知,将来更加尊贵的地位也由此而奠定。
二、荣升太后
明穆宗并不是一位足够明智、擅长纳谏的君主,特别是来自陈皇后的忠言劝谏,他非但听不进去,反倒还十分恼火,于是随便找了个借口让陈皇后搬离中宫,好躲开她的监管,自己从此纵情声色娱乐之中。
皇后被冷落,李贵妃没有像宫斗戏中那样落井下石,年幼的太子也会坚持每天去向陈皇后问安,太子的到来为幽居清宫的陈皇后带来不少快乐。更可贵的是,李贵妃听说陈皇后见到太子很高兴,她也为之欣喜不已。
深宫之中,重权之下,这种感情显然十分难得。

不听皇后劝告的明穆宗恣意放纵自我,很快就把自己搞得病重难支,最终在即位6年后,1572年撒手人寰,将皇位留给年幼的太子朱翊钧。朱翊钧当时年仅10岁,他在顾命大臣的辅佐下即位,是为明神宗。
陈皇后和李贵妃都被尊为太后,作为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后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朝政之中。
明穆宗在世李太后还可以高枕无忧,无须考虑朱翊钧一应事宜,但是随着明穆宗去世、朱翊钧即位,她就不得不承担起更多教导朱翊钧的重任。在顾命大臣张居正的请求下,李太后搬到明神宗的乾清宫居住,好方便照顾年幼的朱翊钧。
据《明史》记载,“太后教帝颇严。”李太后对朱翊钧管束很严,如果朱翊钧胆敢不好好读书,李太后就会让他长跪在地,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
这一时期,少年朱翊钧被张居正为他设置的学习课程和母亲的规矩牢牢管束着:每天太阳刚刚升起,他就要赶到文华殿,听老师教授经书。经书讲授完毕,他得到片刻休息,然后就再次回到座位上,听历史老师授课。
课程安排得严严实实,周而复始,直到每个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时才会停课,改为上朝议政。

每到上朝的日子,天还没亮朱翊钧就会听到那个熟悉的声音:帝起!他知道那是母亲的督促,不管他如何困乏、如何想再多睡一会儿都不可能,因为马上就会有宫女太监在母亲的指挥下一拥而入,将自己从被窝中拖出来,有人用温度刚好的毛巾给他擦脸,穿好朝服,然后被塞进御辇中出宫赶往前朝。
年复一年的日程大致如此,虽然枯燥如一,而且无论是老师张居正,还是母亲李太后,都无一例外地过分严厉地板着脸,生怕自己稍一放松就会让少年君主误入歧途,但是那时的朱翊钧从未表现出任何反抗或者叛逆,他严格地遵从着他们为自己设定好的路子前行,没有任何逾越或者违反,也始终保持着对老师和母亲恭谨孝顺的态度。
除非他喝过酒,才会偶尔流露出真性情。
三、酒后风波
有一次,朱翊钧在酒宴之上喝多了,他让内侍为他唱首新曲子,结果被对方拒绝了,内侍直接回复他“不能唱。”

真实情形也不知道是内侍没有学会新的曲子,还是内侍压根儿没把朱翊钧的要求当回事儿,总之朱翊钧听到的就是干脆直接的拒绝。
这显然是朱翊钧在宫中经常遇到的情形:这些内侍大多听从李太后和张居正的命令,对朱翊钧一向持有“高度约束”的态度,对这位后宫正主儿的需求的确不太当回事。
平时朱翊钧还能忍一忍,但是这次不行,因为他喝了酒,颇有些“酒壮怂人胆”的意思,于是心头火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他拎起宝剑就要击杀内侍。
旁边其他内侍和宫女眼疾手快,他们一面阻拦朱翊钧,一面不停地劝解,朱翊钧的怒火这才略有平息,但还是戏弄一般地割掉了那位内侍的头发。
第二天,很快就有人向李太后奏报了这件事,李太后马上召来张居正,一方面让张居正上书劝谏,另一方面还让张居正为朱翊钧写下罪己诏,然后朱翊钧再次被勒令长跪,李太后则在一旁不停地数落着他的过错。
一直到朱翊钧哭着表示悔改才作罢。

很难想象身为坐拥四海的少年天子,朱翊钧此时会是什么心情,有一位敢于当面喝斥自己的大臣老师还不算,居然还有一位丝毫不顾虑自己颜面的“虎妈”!----被压制到极点就会反抗吧?后来明神宗找各种理由放飞自我,很难说没有这段时间超严格教育的影响。
好在到万历六年(1578年),也就是朱翊钧大婚的那一年,李太后终于搬离乾清宫,回到自己的慈宁宫居住。临离开之时,李太后郑重地对张居正说道:“我不能再早晚看视他了,先生您曾受先帝遗命,还望您仔细教导,不负先帝的临终嘱托!”
后记
放下教导君主重担的李太后从此不再过问朝廷之事,后来虽然明神宗朱翊钧编造各种理由不去上朝听政,李太后自知无法改变,居然不再费心管束。
明神宗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李太后一直活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是当时难得的高寿之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0 00: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