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厚厚的法律法规汇编堆在办公桌上,每一本都被翻得起了毛边。吴明军抚摸着这些“老伙计”,笑称自己是“半路出家的卫生监督员”。
2015年,吴明军从外资企业管理人员转型为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卫生计生监督局的一名公务员。“从企业到执法一线,变的是工作场景和职责使命,不变的是那颗做好实事的滚烫初心。”近十年间,吴明军参与起草多项重要规划文件,创新“一案三查”稽查模式,牵头制定的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被国家卫健委采纳。
转行跨界,从外资企业到执法一线
2015年,吴明军通过公务员招考,从一名外资企业区域经理转身投入卫生监督执法队伍。这个转变不可谓不大——从商业领域到行政执法,从管理数百人团队到从基础工作做起。
要知道,卫生监督工作涵盖了医疗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等14部专业法律领域,监管对象更是囊括了医疗机构、公共场所、饮用水单位等全省近18万户。面对如此广阔的专业领域,非科班出身的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千页法规,零基础起步的奋斗之路
在吴明军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本近千页的法律法规汇编。这本书被他翻得起了毛边,里面密密麻麻地做着各种标记。
“我可以笨一点,但我要比别人多做一点。”这是吴明军的工作信条。没有医学背景,他就从最基础的卫生标准学起;没有法学基础,他就利用业余时间研读法律条文。吴明军意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执法工作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吴明军说,“我们的每一项执法行为都关系到群众的健康权益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
慢慢地,从接听群众咨询电话到撰写材料,从参与医疗机构监管到检查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吴明军逐渐找到了这份工作对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我的工作很普通,但我希望通过我的工作,让每一个人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字斟句酌,文字工作者的信念坚守
如今,吴明军在法制规划处工作,主要负责法制建设、行政执法监督和规划制定。虽然不直接在一线执法,但他所做的工作同样关系到全省卫生监督执法的质量和效果。
“文字工作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它是一个团队协作的成果。”吴明军谦虚地说。他参与起草的卫生健康监督规划、各年度全省卫生监督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材料,都是团队智慧的结晶。
说到这,吴明军向记者聊起了曾经的一个工作小插曲,“我们每年初的全省卫生监督工作会议报告都要反复修改十几稿,为的就是保证严谨正确。但在2018年,我们会议材料已经印制完毕、会场布置也已经完成时,忽然发现了一个排版的小失误,于是那天晚上,我们赶到打印厂,逐字逐句校对到凌晨两点,并加班重新印刷所有材料,确保第二天一早,正确的文件能够放到会场。”他说,“文字工作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2023年,他参与起草《贵州省卫生健康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时,与团队就法律条款的适用问题反复讨论。“律师站在法律解释的角度,一线执法人员站在实际操作的角度,我则从文字表述的角度出发,大家群策群力,最终形成共识。”
创新机制,“一案三查”的诞生记
吴明军参与创新的“一案三查”稽查模式,如今已成为贵州卫生监督的一大亮点。这个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实际工作的痛点。
以往,卫生监督稽查工作往往是碎片化、分散性的,,吴明军和同事们经过深入研究,创建了“一案三查”新模式。
“一案”指一个结案三个月以上的非简易程序处罚案件,“三查”则包括现场违法违规行为整改落实情况稽查、执法全过程记录稽查和案件公示情况稽查。
“在推行过程中,我们还真遇到了不少阻力,面对困难,吴明军和同事们没有退缩,而是通过建章立制来规范执法行为。
他们与省司法厅联合行文,统一标准;建立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公示制度;改变稽查方式,为基层减负。通过这些扎实的工作,“一案三查”模式逐步得到了认可和推广。
普法创新,让法律知识深入人心
作为法制规划处的工作人员,吴明军深知普法工作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普法不能仅仅停留在发放材料、举办讲座的层面,而要真正深入人心、起到实效。“卫生健康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如何让普法深入人心,关键要解决‘单向灌输’和‘双向互动’的问题。”吴明军说。
他们常态化开展“以案释法”普法案例推介,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精选编纂了16例普法案例报送省法宣办。三年来,全处组织开展近2000例卫生健康行政处罚案例评查,筛选近200个优秀典型案例,按年度编撰《贵州省卫生监督执法案例评析汇编》,鼓励执法人员勇于办铁案、好案、精品案。
“除了常规的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我们还利用新媒体平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制作发布卫生法律法规解读文章、动漫、短视频等。”吴明军介绍说,“我们的‘贵州卫监’公众号也在不断探索更接地气的普法方式。”
传承带新,年轻干部的成长之道
今年37岁的吴明军,连续多年公务员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在单位已经算是“老同志”了。面对越来越多的年轻同事,他有着自己的培养理念。
“第一要保持执法为民的初心,第二要养成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第三要有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吴明军总结道。
卫生监督人需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得罪人”的“三不怕精神”,以及“闻令而动,忠诚干净的政治品格;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依法防控,尽职尽责的贵州卫监精神。
在吴明军看来,能力可以慢慢培养,但态度决定一切。“年轻同志要不耻下问,不会就多学。可以在一开始能力不足,但一定要主动积极的学习,通过勤奋来弥补不足。”正是这种踏实肯干的态度,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而对于未来,他有着清晰的规划:短期目标,是做好《全省卫生健康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十五五”规划》工作,聚焦执法规范化、体系化、法治化、信息化“四化建设”,更好地引领未来全省卫生健康行政执法工作。随着法治政府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获取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健康权益的需求日益增长,卫生监督工作将越来越重要。
回望近十年工作,吴明军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岗位如何调整,他始终坚守“主动学习、保持热情、深抓落实、总结反思”的工作准则,秉持“执法为民、护卫健康”的信念。
“执法工作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但正是这些平凡的工作,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健康与安全。”
卫生监督员提醒您:多场景关键注意卫生健康安全
一、就医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优先选择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就诊前务必查看其是否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避免前往无资质的机构就医,降低医疗风险。
重视放射防护:当需要进行 X 光、CT 等放射类检查时,应主动向医护人员要求穿戴铅衣等专业防护用品,减少辐射对身体的伤害;同时,非必要人员不要停留在检查室内陪同,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及时举报违规行医:若发现 “黑诊所”、游医等非法行医行为,需第一时间向当地卫生监督部门举报,共同维护医疗市场的正常秩序,保护更多人的健康安全。
二、住宿/消费
核查资质证件:进入宾馆、泳池、美容院等场所后,首先查看是否公示有效的《卫生许可证》,确认场所具备合法的卫生经营资质。
检查公共用品:使用毛巾、餐具、床上用品等公共物品前,仔细检查是否干净整洁,确认其已做到 “一客一换一消毒”,避免因公共用品卫生问题引发健康隐患。
留意空气质量:在商场、影院、KTV 等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注意观察通风是否良好,同时查看禁烟场所是否张贴明显禁烟标识,若发现通风不佳或有人违规吸烟,可向场所管理人员反映。
关注从业人员健康:留意宾馆服务人员、美容院技师、泳池救生员等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有效健康证明上岗,确保为您提供服务的人员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
重视泳池与饮水安全:游泳时,主动查看泳池余氯、pH 值等水质检测结果公示,选择水质达标的泳池;日常饮水需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瓶装水或烧开后的自来水,避免饮用来源不明的水。
三、饮用水安全
关注水源与消毒流程:主动了解家中饮用水的水源地保护情况,以及自来水厂的消毒处理流程,知晓水源是否安全、消毒是否规范,做到心中有数。
养成良好饮水习惯:坚决不直接饮用生水,无论是自来水还是井水,都需烧开后再饮用,或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桶装水、瓶装水,防止细菌、病毒通过生水进入人体。
定期清洁饮水设备:家中使用的饮水机需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建议按照饮水机使用说明,每 1-2 个月清洗一次,避免设备内部滋生细菌、水垢,污染饮用水。
关注小区二次供水安全:居住在高层小区、使用二次供水(如楼顶水箱供水)的居民,要留意小区物业是否定期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清洁消毒,可向物业咨询清洁消毒周期和记录,确保二次供水水质安全。
四、职业病防护
参加岗前职业健康培训:上岗前必须按照单位要求参加职业健康培训,深入了解所在岗位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如粉尘、噪音、化学毒物等),以及对应的防护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法,不具备相关防护知识不得上岗。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岗位要求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如接触粉尘需佩戴防尘口罩、在噪音环境中需佩戴耳塞、接触化学毒物需穿戴防护服和防毒面具等,切勿因嫌麻烦而忽视防护。
按规定参加健康检查:严格遵守单位安排,按时参加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若发现与职业危害相关的健康异常,可尽早干预治疗。
及时报告身体异常:工作中若出现头晕、乏力、咳嗽、皮肤瘙痒等身体不适症状,且怀疑与工作环境或职业危害有关,需第一时间向单位负责人和当地职业病防治机构报告,避免延误病情和维权时机。
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主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自身在职业健康方面享有的合法权益(如获得防护用品、健康检查、工伤赔偿等),若单位存在侵害职业健康权益的行为,可通过法律途径(如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权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曾俊超 卢奕林
编辑 杨舒丞
二审 肖阳 卢奕林
三审 邬建玲 周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20 05: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