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早晨八点,当贵阳这座山城还笼罩在薄雾中,贵州省疾控中心的实验室已经亮起了灯光。梁文琴轻轻推开实验室的门,熟练地穿上实验服,俯身在实验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梁博士,您又这么早?"保安透过门缝问道。
"虫子可不等人啊。"梁文琴头也不抬地回应,声音里带着笑意。梁文琴轻推开门,实验服袖口蹭过贴满蚊种标签的标本柜,培养箱里的蚊卵在恒温环境中微微蠕动,映出她俯身观察蚊子的剪影。这是她作为“病媒博士”的第十年,那些在常人眼中避之不及的蚊虫,在她镜头下却是解码健康危机的密钥。
医德医风:在虫鸣与质疑中播撒健康火种
2018年黔西南山区的午后,梁文琴蹲在村民李大爷家的积水瓦罐旁,镊子夹着孑孓递到对方眼前:“您看这小虫子,一周后就变成能传病的花蚊子。”李大爷挥挥手:“城里姑娘真闲,跑山里抓蚊子玩。”
这样的误解曾是她下乡时的常态。但她总带着便携显微镜和蚊种图谱,在村卫生室的院坝里支起科普台。有次她发现一位老人用废旧轮胎蓄水,当即蹲在泥地里用放大镜演示:“您看这水里的小条,就是蚊子幼虫。”三天后再去,老人不仅戳破了轮胎,还挨家挨户劝邻居清理积水。
“疾控人的医德,不在诊室里,而在翻盆倒罐的琐碎里。”梁文琴常对同事说。2022年贵州局部暴发恙虫病疫情时,她的团队背着监测设备连夜进山,在灌木丛中采集螨类标本。“有村民问我们是不是来抓虫子卖钱的,”她笑着回忆,“但当我们把显微镜搬到村小学,让孩子们看到螨类在屏幕上爬动时,连最固执的老人都开始主动清理屋边杂草。”
在疾控系统的医德医风整顿教育中,梁文琴以亲身经历分享:“2016年在遵义某社区,一位大妈指着标本箱说‘有这功夫不如去抓小偷’,我蹲下来用放大镜让她看清孑孓头部的口器,告诉她‘这小东西比小偷更会偷健康’。后来这位大妈成了社区防蚊宣传员。”这种润物无声的坚持,印证了疾控工作“预防为先”的担当,正如她所说:“我们的医德,藏在让每个百姓理解‘病媒’二字的执着里。”
回望初心:从空房间到省级监测网络
2014年秋天,28岁的梁文琴站在六楼一间空房间中央,看着墙角那台锈迹斑斑的老式显微镜,第一次在工作中红了眼眶。这是她受命组建贵州省首个病媒生物抗药性实验室时的场景——除了一台老式显微镜和几张旧桌椅,什么都没有。"最困难的时候,实验室只有我和一盒蚊卵。"梁文琴笑着说。
“导师劝我去高校教书,说当时疾控中心的病媒生物研究基础太薄弱了”她摩挲着如今摆满实验设备的操作台,“但我总想起读博时在山区见到的患病儿童,正因为没人做,才更要有人站出来。”没有经费,她就用自己的课题经费买养虫笼;没有技术员,她白天做实验,晚上整理数据,蚊卵在玻璃杯里孵化,幼虫在塑料盆里饲养。
2015年夏天,她和唯一的一个学生在实验室“与世隔绝”三个月。“我们轮流守着饲养室,生怕错过蚊子羽化的最佳时间。”她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实验台上摆满了玻璃容器,里面是不同龄期的蚊虫。那年他们采集了贵阳6个区县的蚊媒标本,2016年首次绘制出贵阳市蚊虫抗药性图谱,填补了贵州疾控系统的空白。
回望初心时,梁文琴常说:“2014年刚参加工作时,全省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挺薄弱的,连‘白纹伊蚊’的分布数据都残缺不全。有次去基层调研,乡卫生院医生指着蚊媒标本问‘这虫子能传病?’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做的不只是科研,更是在补全贵州健康防护网的漏洞。”如今,她的实验室已纳入省级重点实验室,监测网络覆盖全省所有县区,“当年那个空房间,现在能同时做生态学鉴定、抗药性检测和病原学监测。”
虫语者的成就:让微小生物开口“说话”
"如果对十年前的自己说一句话,我会说:谢谢你没放弃。"梁文琴抚摸着成果展示图,"看,那些熬过的夜都变成了守护健康的数据之光。"2016年贵阳市蚊虫抗药性图谱、2019年全省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建成图、2021年“轮换用药”方案推广成效表……最显眼的是一张贵州地图,上面密布着蓝色和红色的圆点——蓝色是常规监测点,红色是曾发现病原体的预警点。
“蚊子是‘健康哨兵’,不研究它们,就像拆掉了疾病预警的探头。”她点开2022年贵州恙虫病疫情的监测记录,“我们通过早期监测数据精准锁定疫区植被类型与螨类分布,避免了疫情大规模扩散。”这种前瞻性监测,源于她建立的“省、市、县三级联动”病媒监测预警机制。
工作亮点还体现在抗药性研究上。“贵州山区的蚊子对菊酯类药物抗性很强,有的达到上千倍”她展示一组对比数据。她的团队完成了全省9个市州的蚊虫抗药性基线调查,发现“不同海拔区域的蚊子抗性差异显著”:“比如黔东南地区的白纹伊蚊对某类药物抗性达800倍,而同一药物在黔北地区效果仍显著。
健康科普:破解“小虫子”的大危机
“半瓶积水就能养出上百只花蚊子。”梁文琴常举着矿泉水瓶在科普讲座上演示,瓶壁上模拟的蚊卵让观众发出惊呼。她总结的“家庭防蚊黄金三招”——翻盆倒罐清积水、纱窗蚊帐阻入侵、浅衣长袖避叮咬——已成贵州社区的“防蚊口诀”。
针对贵州山区的特殊情况,她特别强调“监测比灭杀更重要”:“灭掉一百只普通蚊子,不如找到一只携带病毒的蚊子。”在她的推动下,全省建立了病媒生物联动监测点,村医发现疑似病例时,疾控人员会同步采集当地病媒标本。
对于抗药性问题,她向公众呼吁:“别把杀虫剂当‘万能药’。”她建议选择含避蚊胺(DEET)的驱避剂,“喷在衣物上比涂在皮肤上更安全”。
“很多人不知道,蚊子是‘自养自害’。”她在社区科普中举例,“老城区一位居民在阳台放了五个储水陶缸浇花,结果整个单元夏天饱受蚊虫困扰。我们带他看到陶缸水里的孑孓后,他主动进行翻盆倒罐,并告诉邻居‘原来我一直在家里养蚊子’。”
显微镜下的坚守:十年织就防护网
抽屉深处,梁文琴珍藏着一张女儿的画:戴护目镜的妈妈趴在显微镜前,旁边写着“打蚊子的妈妈”。“孩子曾问我为什么不能准时下班,”她的声音轻了些,“我带她看了恙虫病康复患儿的照片,告诉她:‘妈妈抓的每只虫子,都在守护这样的小朋友。’”
如今女儿慢慢长大,会骄傲地对同学说:“我妈妈是个疾控人!”这句话让梁文琴湿了眼眶,也让她更坚定了信念:"如果重来一次,我还会选择这条路。"梁文琴说,"疾病无小事,一切从小虫抓起。一只蚊子能毁了一个家庭,而我的工作,就是不让这样的'如果'发生。"
当被问及这项事业的意义,她指着窗外的贵阳城:“这里每减少一例媒介传染病,就有我们团队一份微小的贡献。”实验室的灯光依旧亮如白昼,像一座灯塔,守护着贵州大地的健康安宁。
【健康科普延伸阅读】
梁文琴的防蚊“实战指南”:
1. 清除孳生地:每周至少两次清理家中花盆托盘、空调接水盘、废旧容器等积水,可用小苏打水冲洗容器内壁破坏蚊卵附着;
2. 科学防护:户外作业穿浅色长袖衣物,选择含20%-30%避蚊胺的驱避剂(儿童尽量避免接触皮肤),喷在衣物袖口、裤脚等部位;
3. 智慧用药:家庭灭蚊优先使用物理方法(蚊帐、纱窗),需用杀虫剂时避免长期单一使用菊酯类,可轮换使用有机磷类与生物农药;
4. 主动监测:发现蚊虫密度异常升高或身边有发热伴皮疹病例,及时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协助开展蚊媒调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顾启明
编辑 彭妲
二审 肖阳 卢奕林
三审 邬建玲 周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5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