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史学家为何有“明朝亡于万历”这个说法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0 15:4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所统一的大王朝,从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国,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殉国共经历了276年的风风雨雨,关于这个朝代的灭亡有很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明朝灭亡于万历。

万历皇帝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大明朝走过了四十八年,在他执政此期间,经过了张居正改革,以及在万历皇帝主导下的对张居正的清算运动,这两件事至今仍广为议论。

除此之外,而被群众所广泛认为的导致明朝走向灭亡的还有三点,分别是:

万历长年怠政所导致的政务运作问题,万历战争对于整个朝代的影响,万历皇帝大肆敛财激化社会矛盾。且不说这四点是否符合历史的真相。即使整个明朝的灭亡有他的原因,但也不能只怪罪于他一个人身上,他只是恰好赶上了明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

明朝的灭亡,最重要的还是在建国初期所建立的政治模式。

史学家为何有“明朝亡于万历”这个说法

一、万历皇帝时期所取得的功劳

由于影视剧作品的影响,很多观众都认为明神宗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但其实并不是这样,他绝对算得上是明朝16位皇帝中天分中上的一位,绝对算不上昏君。

并且相比于明朝的开世皇帝朱元璋来说,他还保留着一颗良善之心。或许是年少时所经历的痛苦。磨难造成了心中深深的痛苦朱元璋刚刚登上皇位之后,就立马把官场清洗了一遍,他在位时所杀的官员不可计数。

而明神宗呢,当时的吏部给事中,给他上奏了一篇《酒色财气疏》,在奏折中,他将万历贬的毫无价值,根据他的论述,万历皇帝成了一个只知道酒色财气的昏君。这种奏折如果到了朱元璋眼前,后果可想而知,然而明神宗只是将他革职而已。并且这还不是一个个例,他在位年间,收到过很多这样的奏折,但他依然没有大发雷霆,只是“留中不发”。

并且万历对于整个明朝财政方面的发展还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明朝时期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就是土地税。明朝初期,朱元璋设立了税收制度,税收以实物为准。在政府的规定下不许流通铜钱,这条规定可以说是大大打击了刚刚经过战争洗礼的国家经济。禁止了铜钱的流通就相当于断绝了整个商品间的流通,为了保证经济的发展,朱元璋在世时发行了“大明宝钞”,虽然是中央发行,但是并没有专门的部门对此进行调控,完全根据皇帝的喜好来进行发行。这种货币方法可想而知很难维持,在朱元璋死后“宝钞”的价值一泻千里,渐渐的被当时的人民所遗忘。

史学家为何有“明朝亡于万历”这个说法

在商品流通发展中,从南美洲流入的白银渐渐的成为了市场中最受欢迎货币。但是白银存在弊端,它不同于政府统一发放的铜钱,并没有标准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消费时还需要拿着秤杆来称。这种购买模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到了明朝中期,人们发现以实物交税的方式太不方便了于是产生了“折色”也就是将应交的食物转化成银子上交给政府,渐渐的这种方式在全国推行开来,到后期上交一定量的白银甚至还可以免除徭替。

到了明神宗时期,白银已经成为了整个国家经济中最主要的交易货币,当时在全国征收来的税收中,有100万两是给皇帝的“金花银”,皇宫中仆人的工资,打仗时所需的粮饷,天灾人祸时需要的银两,很多都从这里掏。

为了应对这些事件,万历皇帝决定开源,当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税,不过万历皇帝并没有增加农业税,因为他深知一旦加税,受苦的就是底层的穷苦百姓,他们是全国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阶层,如果与他们作对,那么明朝就会很快被推翻。

他把目光转向了很少征收税费的工商业,当时的朝廷官员很多都经营着一些产业来维持家用,所以他这个做法惹火了很多官员,官员们纷纷上奏,不过他却不为所动,他在位期间,国库的收入增加了几千万两,这也为之后辽东战役奠定了基础,明朝也因此能够多延续20多年的寿命。

对于他怠政,其实或许已经有了合理的解释,根据历史学家研究表明,

神宗皇帝有足疾,在打开他的墓穴之后,考古学家发现墓主人的两条腿不一样长,

根据历史文献表明,中年以后的万历皇帝已经无法独立行走,我们可以猜想他后期长期不上朝,或许是因为身体出现了大问题。身为一国之主,他怎能允许自己一瘸一拐的登上皇位,也许他是为了自己的尊严才拒绝上朝。

史学家为何有“明朝亡于万历”这个说法

二、万历皇帝时期阻挠明朝发展旳事件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万历年间的确是明朝从胜转衰的节点。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也可以说是“明末党争”的起源。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开始鼓励群臣清算张居正,凡是弹劾张居正的,大多都得到了奖赏。那么万历皇帝为什么在张居正死后立即就开始了对他的清算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万历皇帝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张居正生前曾经主张要将明朝的管理系统重新约束起来。这可以说是得罪了当朝的众多大臣。

张居正死后的万历只不过是一个亲政不久的新君,因此在对于张居正死后处置上,他并没有多大的权利去阻挠,他只能顺应整个朝廷的局势。

另外这也可以算是他从生母李太后手中夺回权利的第1步,在张居正被清算时,内庭冯宝的势力也得到了清算,这相当于断了李太后控制前朝的手。万历皇帝之所以这么急于夺回皇权,是因为李太后不止一次扬言废帝。在清算过冯、张二人之后,万历才算得上是完全夺回了自己的权利。

在此次清算中,官员们主要分为了两类:

一类是主张罢免张居正所任用的一些不称职的官员,保留他所建立起的考成法。另一类主张迎合万历皇帝的心理,主张全盘废除考成法。

在第二类官员的煽风点火下,朝廷政局被很多官员所控制,一些正直的大臣、高官、封疆大吏被推倒,间接促进了明朝的灭亡。

史学家为何有“明朝亡于万历”这个说法

三、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其实一个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于制度上,明朝绝对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皇权最为集中的一个朝代,皇帝一个人就把整个国家的行政,法律,军事监察等多种权利集予一体。

在政治上,朱元璋所设置的两辅政制度,原本是为了通过内庭外庭共同执掌,互相监督。进一步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政治形势在,明朝中后期弊端越发明显,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现象,内廷、外廷两个系统,为了争权夺利,不停的展开斗争。最终导致皇帝身边众叛亲离,整个朝廷民心涣散,朝代走向灭亡。

另外,崇祯时期,北旱南涝,导致农田颗粒无收,加上朝廷大肆的掠夺,引起了农民起义。

最后,就是长久以来羸弱的军事力量导致明朝无法牵制,农民起义军以及满清铁骑。

总结:

明朝的灭亡有其历史必然性,不健全的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形态才是最根本的原因,而万历皇帝绝对算得上是,整个明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明朝的国力在他在位期间有盛转衰也是因为不健全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不能将整个明朝的灭亡都怪罪到他一个人的身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0 18:45:2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首辅张居正竟死于纵欲过度?真相令人惊愕
...失势,没有因为惊天大事,正好可以省去笔墨,毕竟中国史学家,向来以微言大义而著称,史书的残忍与刻薄也在于此。同时也可见当时张居正在失势之后的低微。不过野史上倒有,关于张居正之死
2023-01-18 10:28:00
隆庆皇帝有多低调?在位仅六年,却把世界一半的白银都赚回来了
...他“世祖”的庙号。而从第四位开始,很多历史爱好者和史学家心中的答案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有的认为是人好心善的洪熙皇帝朱高炽、也有的则是把朱棣眼中的“好圣孙”、宣德皇帝
2024-12-19 10:09:00
浅析大明帝国衰亡的前因,以及帝国之后如何走向衰亡
...端倪。这些人物里面,有的被后人所熟悉,例如戚继光、张居正、海瑞;也有的后来默默无闻,例如申时行、李贽。本书的内容取材,除了上述这些人相关的文集外,还有《明史》等正史书籍,加上
2023-01-14 10:48:00
万历皇帝:张居正的改革与长保王座的策略
...他的主要特征,是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这是民国史学家白寿彝对万历的评价,这个评价非常客观。他说万历皇帝贪图美酒,金钱和女色。万历拥有亡国之君的通病,但是他要比那些亡国之君
2023-10-30 15:08:00
明朝两位传奇皇帝嘉靖与万历不得不说的历史
...下,考古队对明十三陵(万历的陵墓)进行了研究。 经史学家吴晗等研究发现,万历皇帝的右腿有很多严重的疾病,右腿比左腿要短很多,这样的腿疾走路时的样子实在不好看。这个原因,接近
2023-10-03 20:09:00
大明覆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自然灾害,还有瘟疫、地震,就连经历过崇祯年间天灾的史学家谈迁看过史料后都哀叹:无有酷于此二十三年者。也就是说,崇祯时期的自然灾害还没有明宪宗朱见深当政时严重的多。还有就是外患
2024-05-16 13:48:00
揭秘明朝内阁与宦官制度
...《明史》基本编成,共310卷。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清初史学家大多认为明朝是因宦官而亡。康熙帝也没有否认明末宦官夺权与明朝的灭亡有直接关系,但他对于明朝党争对政治造成的危害也有
2024-04-25 07:07:00
一起来了解有两副面孔的张居正
...?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张居正。明代大史学家王世贞称他“救世宰相”。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说“他是近三百年大明史上唯一的政治家”。史学家黄仁宇称他“智慧的象
2023-01-05 15:50:00
探秘张居正之死与万历帝的微妙关系
明朝的政治舞台上,张居正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作为一位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以其锐意改革、权倾朝野的形象被世人所熟知。关于他的死亡,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种声音——张居正是被万历皇帝害
2024-10-23 19: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
五马祠街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五马祠街了解到,五马祠街因明代孔尚经的家祠“五马祠”而得名
2025-09-16 16:17:00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秋上太行,登临揽胜!平生快意,逸兴遄飞!蒙曼邀您上太行!
2025-09-16 21:12: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