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被楼上邻居发出的声响影响了休息,便委托“私人侦探”调查其个人信息,因调查无果要求全额退款?近日,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因调查收集个人信息引发的委托合同纠纷。法院对合同效力作出否定性评价后,当事人自愿达成退款协议,并签署保证书杜绝类似行为发生。
被告王某乙设立了某管理咨询公司,经常在线上承接调查收集个人信息的业务。
2023年3月,原告王某甲因楼上住户影响其休息,通过某网站搜索到了王某乙的这家公司,联系到了自称“私人侦探”的王某乙。
王某甲遂委托王某乙调查楼上邻居的姓名、照片、家庭住址、微信号、房产等个人信息。双方谈好调查费用共计1.4万元,王某甲通过微信转账支付了上述款项。
后王某乙未能完成委托事项,主动退还了2000元。但王某甲要求王某乙退还剩余的1.2万元,双方因此发生争议。
王某甲遂将王某乙和某管理咨询公司一并起诉至南岸法院,要求被告王某乙和某咨询有限公司退还剩余的费用。
法院审理后认为,在委托合同关系中,受托人应当在合同约定范围内遵照客户的指示办理委托事项,但是该事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不得损害第三人利益。
该案中,原被告约定的委托事项涉及侵害他人私密信息,委托合同应属无效。合同无效后,双方当事人应当基于各自过错承担责任。
经法官释明有关合同效力的法律规定后,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由被告王某乙当庭退还原告王某甲8000元,原告王某甲放弃其他诉讼请求。
同时,为消除案外人面临的隐私泄漏风险,南岸法院还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法治教育,使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质,要求双方出具保证书,避免日后产生逾越法律边界的行为。
问
现实中,“私家侦探”收集个人信息,会触犯“红线”吗?
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应当以合法方式公开收集,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一般来说,请所谓的“私家侦探”收集个人信息,如涉及私密信息,包括通话记录、聊天内容、户籍资料等或者违法跟拍、偷拍,就可能侵害他人隐私权、肖像权。
在我国,法律没有赋予“私家侦探”主体身份,所以“私家侦探”的权限应当仅限于普通公民的合法知情权范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取的证据,在法律上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法官说法
睦邻友好,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城市里高楼鳞次栉比,住宅邻居共享公共空间,长期近距离相处,邻里之间偶有矛盾纠纷也应互谅互让、理性协商,切忌采用不合法手段侵害他人权利。
来源:重庆晚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5 1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