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逝世
中医学是他坚守一生的事业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何洁
通讯员刘丹青
10月2日,记者从南京中医药大学获悉,首届国医大师,原南京中医学院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周仲瑛,因病医治无效,于10月2日5时2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6岁。他投身中医药事业75年,在中医高等教育教学、中医内科学科体系构建、临床诊疗与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不算大的书房里,书橱就占了两面墙壁,从书橱到窗台,目光所及之处全都堆满了书。近几年因身体原因不得不暂别临床一线之后,周仲瑛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小小一方书桌上,除了正在编写的书稿、最新的学术文章,还有《黄帝内经》《医宗金鉴》《类证治裁》等已不知道读过多少遍的中医经典。这些早已熟记于心的经典仍被周仲瑛放在手边,不时捧卷再读。
长期以来,周仲瑛重点关注中医内科领域两大问题:一是急症学科,他认为这能补中医之短,可根据临床需要来开展研究,例如非典、流感、新冠等;另一个是疑难病,他认为这能扬中医之长,可发挥中医内科领域的优势和特色。
“为什么搞急重症与疑难病研究呢?一是临床确实有效,二是医疗需要,三是疑难病与急性病本身也密切联系。”在周仲瑛看来,急症病和疑难病是互相联系的,许多急症病多是疑难病,不少疑难病的某个阶段可以转化为急症病,这是基于两者的相关性和临床实际的需要。
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周仲瑛致力于中医学科的建设与创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着手创建内科学总论——辨证论治纲要,确立了以脏腑为辨证的核心、内科疾病系统分类的基础,为临床专业分化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此后,他又开设了中医内科急症学课程,并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组建了中医急难症研究室,创建了中医内科急症学科。
虽然忍痛告别临床一线,但周仲瑛依然笔耕不辍,把他对中医药事业最新的思考倾注于纸间。近年来,传承弟子团队把工作地点“搬”去了周仲瑛家中,一周要去四次以上商讨学术工作。有段时间周仲瑛身体不太好,为了让他好好休养,团队去得少了,周仲瑛立刻打电话过去,“你们怎么没来呢?”
在位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汉中门校区的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周仲瑛的诊室和紧邻的示教室间设有一面单向玻璃。这是为了让更多学生能亲身体悟周仲瑛的临证经验设置的。2017年以前,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都坚持在第一线传道授业解惑。除了在诊室里侍诊抄方的弟子,还有十几名本专业的学生隔着玻璃同步做笔记,体悟周老的临证经验。
“跟周老抄方没点儿体力和定力顶不下来!”曾跟周仲瑛抄过方的学生都是从“坐功”练起,他们回忆,周仲瑛坐起诊来废寝忘食,既要保证每位患者充足的问诊时间,又总对远道而来的贫困患者或急重症患者予以加号照顾。
在周仲瑛看来,“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是中医学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的必经之路。“中医传承离不开师带徒。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诊室就是最好的课堂!”对每个前来请教的后辈,周仲瑛都会悉心指导。
熟悉周仲瑛的人都知道,几十年来,无论是给学生还是给同事修改审阅文章,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他都会仔细地看,而且从来都是用铅笔做批注。老师给学生批改作业一般都是红笔“朱批”,他为什么用铅笔呢?曾有年轻弟子好奇地和他聊到这个话题,周仲瑛说,“虽然我年纪比你们大,但学术上我们是平等的。我用铅笔作批,如果我批得不对,你们还可以给我修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3 1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