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娱乐

AI使生活更高效,而艺术让我们慢下来

类别:娱乐 发布时间:2025-03-27 14:40: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收音机和耳机”“中英德三种语言选择”“1V1私密对话形式”,匆忙中看到演出介绍里的这几个词组时,猜想德国里米尼纪录剧团来华演出的《恐怖谷》是要把人和AI的对话搬到剧场吗?是不是每位观众都必须在演出现场完成一次对话?这让我这个对高科技持谨慎态度,又担心不能只被动观看的观众,未免感到有几分“恐怖”。

纪录剧场 将现实和戏剧结合

没想到,《恐怖谷》根本没有这些“恐怖”。它是地道的德国制造和里米尼厂牌,虽然“厂牌”这个词和戏剧放在一起,也是无奈。

里米尼纪录剧团成立于本世纪初,发起人为德国吉森大学应用剧场艺术学院的海德嘉·郝珂、斯特凡·凯奇和达尼埃·葳泽尔,斯特凡·凯奇就是《恐怖谷》的导演。二十多年来,他们致力于将现实和戏剧结合在一起,主要作品包括在世界各地做在地化演绎的《百分百城市》《遥感城市》,以行驶中的改装车作为移动观众席,来探索城市空间的《货运X》《卡车穿越鲁尔》和《城市守则》等。

里米尼纪录剧团强调观演关系的互动,演出常常选择在非剧场空间进行;被他们称为“日常生活专家”的没有经过表演训练的素人成了主角;耳机的使用有时是必须的,比如《遥感城市》中,观众戴上耳机收听指令,行走在事先规划的路线上,并按照指令在中途或躺或坐或跳舞,无论是在纽约、米兰,还是上海、莫斯科。

我是谁 由仿真机器人提出

我怀着对耳机和互动的抗拒走进演出场地,仿真机器人穿着白衬衫和黑色休闲毛衣坐在沙发椅上,右脚搭在左膝上。它高度还原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梅勒的外形,慕尼黑室内剧院为其制作的硅胶面具以假乱真,皮肤和毛发的质感都和真人无异,机器人内部放置电机来控制面部和肢体动作,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后脑勺——裸露在外的集成电路板!

表演区的另一侧是一块有支架的投屏,教室或会议室使用的那种。仿真机器人以托马斯·梅勒自居,只见他嘴巴一张一合,一场货真价实的演讲开始了。

演讲分为三个部分,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托马斯·梅勒本人自身的经历是一条贯穿的线索,此外还有由他的写作引出艾伦·图灵的人生经历和图灵测试,再有一部分是托马斯·梅勒进行的采访对话。

当机器人托马斯·梅勒演讲时,耳机里传来根据译本提前录制好的中文配音,真人托马斯·梅勒的影像出现在投屏上。他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照片、接受采访的影像,都聚焦于一个主题: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是失去和夺回对自己的控制权的一场场战争,而照片定格的那一瞬间的扮演感、影像记录过程中的不得不伪装,意味着什么呢?此刻,“我是谁”的问题由仿真机器人提出,反讽意味强烈。

机器人讲述托马斯·梅勒想要创作一部以艾伦·图灵为主人公的剧本,但计划搁浅,他拿起画笔开始勾勒图灵的形象,投屏上出现他的画稿。图灵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发明了检验机器能否拥有智能的测试,但图灵本人人生最后阶段的遭际十分悲惨。

投屏上,当托马斯·梅勒在跑步机上运动,一个腿部假肢也在按照程序指令运动。他采访一位需要在皮下植入芯片以获取听觉的失聪者,程序和编码植入了肉身,这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他还采访了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教授,讨论电脑是否能具有自我意识,投屏上是正在进行的无人驾驶汽车实验。

没有虚构的情节,一切都是“纪录”的,无论是托马斯·梅勒的感受、艾伦·图灵的经历,还是采访对话。纪录剧场的奥义在于如何编辑这些纪录,于是,并不在演出现场但真实存在的作家托马斯·梅勒、演出现场中以影像方式现身的托马斯·梅勒本人、取代他来到演出现场的仿真机器人、艾伦·图灵的人生经历、图灵测试、托马斯·梅勒的采访对象,至少有六个层面形成互文,指向接近全剧尾声时的一句台词:“我的机器人是道林·格雷,而我则是那幅正在衰败的画像。”其背后对人工智能的发问又构成一层互文——类人复制品能不能取代人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人类又由谁“编程”?

对AI的思辨 人与机器人互相解构

“恐怖谷理论”由日本机器人科学家森政弘于1970年提出,是指机器人看起来像人类而形似度又不足时,所引发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恐怖谷》一剧的后三分之一,影像中的托马斯·梅勒让硅胶一层层覆盖他的面部,之后到动画公司用3D技术打印了自己的身体,然后展现了观众眼前的机器人如何被制造出来。眼球的凹凸、硅胶面具拉扯的效果……这个过程的展示,说不清是机器人解构了真实的人,还是真实的人在解构机器人,甚至连“真实”二字也要打个问号了。

声音是又一个不在场但“真实”的托马斯·梅勒。导演斯特凡·凯奇这一次对耳机的使用似乎是毫无必要的,假设不存在多语种观众同场观剧,现场只需播放一种语言,耳机就不再只是传送声波的设备,它制造了另一种声音文本,针对个体并使得每个个体更加集中精力。这又是一个悖论——在聚集的人群中孤立每一位观众,每一位观众在孤立中体验着聚集。

这样的作品还是会让人想到布莱希特吧,是他提出不要扮演,要叙述;不要情节的完整,要插曲和打断;不要共鸣,要间离效果,要让司空见惯的事物陌生化;不要麻醉剂一般的娱乐,科学时代的娱乐是思辨。

2018年首演的《恐怖谷》架构了一场模仿演讲的演讲,相对于里米尼纪录剧团的其他大部分作品,它在形式上是最接近传统戏剧的。上海场的演出场地YOUNG剧场“绿匣子”共168个座位,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剧场。小剧场原本是实验戏剧的场域,在我国一度因运营成本较低而产生了很多商业戏剧。近年来,小剧场同样面临制作和场租成本增长的现实。那么在走入“科学时代”之后,思辨会不会理所当然地成为娱乐?我们的小剧场戏剧是否能继续蓬勃?

对于人工智能持有什么态度?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对剧场创作产生什么影响?面对这些问题,导演斯特凡·凯奇的回答是,剧场不断创造人类共存和连接的新方式,但歌剧和芭蕾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并不会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消失,尽管它们的一部分或许可以在技术上被复制和取代。他认为,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明确体现在功能性上,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高效;而艺术往往让我们变得低效,让节奏变慢,去思考我们究竟做了什么。责任编辑:孙妍(EN109)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27 1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能载人、会托马斯全旋!年度最强国产四轮足机器人来袭
...操动作:原地旋转两周、两足倒立旋转三周半,接着一套托马斯全旋让人目不暇接,还能在悬崖边上表演侧空翻,落地非常稳。不止如此,这台机器狗从几十米高的悬崖上一路可以冲下来,即便是坡
2024-12-23 19:03:00
德甲-布兰特拜尔相互传射 格罗斯直红多特3-1狼堡
...特蒙德。第46分钟,沃尔夫斯堡进行换人调整,恩梅加和托马斯分别替换思文凯和基利安。第47分钟,多特右路横传,马伦点球点附近推射踢空。 第49分钟,恩梅加的射门击中门框。第5
2024-12-23 10:31:00
一名艺术家花费80小时制作托马斯-穆勒的木像
5月4日讯据拜仁俱乐部杂志säbener51报道,一名艺术家为托马斯-穆勒制作木像,以致敬这位拜仁传奇。德国知名记者法尔克转发了这一新闻,他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他是俱乐部的标志性
2024-05-04 20:10:00
“她”的资源太好了:才5岁,画作卖了百万美元
...历史最高成交价纪录。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有着人类外形的机器人艺术家,Ai-Da“出生”于2019年。如今才5岁的“她”不仅参加过多场国际文化活动,还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举办过个展。A
2024-11-19 13:38:00
济南托马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举办国际美食节,共享多元文化盛宴
近日,济南市托马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JTIS)成功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国际美食节。此次活动以集市形式展开,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美食,为师生和家长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多元文化盛宴。活
2024-06-02 17:03:00
书讯 |《巴黎评论·出版人访谈》:为您讲述文学出版的奥秘
...那些与他们结下不解之缘的作家:埃兹拉•庞德、迪伦•托马斯、格特鲁德•斯泰因、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亨利•米勒、萨缪尔•贝克特、T.S.艾略特、J.D.塞林格、杰克•凯鲁亚克、雷
2025-03-21 10:42:00
荷兰青年托马斯二上武当山:痴迷武术、洞箫和古琴,感觉“前世我是中国人”
...于武当山财神庙的武当道家养生院,来自荷兰的24岁青年托马斯正在天然练功场内学习武当武术。这已是他第二次不远万里来到这片道教圣地,只为更深入地探寻和沉浸在他所热爱的武当文化中。
2025-08-15 18:30:00
BBC《与恐龙同行》25年后回归,中国科学成果贯穿这一季
...团队身着特制动作捕捉服,为霸王龙场景进行实景拍摄。托马斯·斯科特(Thomas Scott)回忆道:“附近遛狗的居民一直用好奇的眼神打量我们,他们的目光和表情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2025-05-28 17:55:00
秦淮灯彩为媒,“德国女婿”回宁再续非遗情缘
11月7日,时隔一年,来自德国的南京女婿托马斯·瓦格纳与妻子再次回到南京,学习秦淮灯彩的制作工艺。这是他第二次跟随中国非物质遗产秦淮灯会国家级传承人顾业亮,感受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
2024-11-09 15:14:00
更多关于娱乐的资讯:
一起看蓝星!我国首部太空纪录电影来河北啦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屈原在《天问》中发出宏阔之问两千多年后被中国航天员以坚定的声音回应10月10日我国首部采用8K技术拍摄的太空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河北站观影活动在石家庄举
2025-10-11 10:51:00
台湾客家音乐剧将在厦演出
《那一天,彩虹出现》剧照。(受访者 供图)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刘筠 通讯员 谢钰涵)来自台湾的客家流行音乐剧《那一天
2025-10-11 08:18:00
赵倩携《北去·南归》载誉归来,二轮演出即将登陆北京
近日,第九届华语戏剧盛典上,演员赵倩凭借自编自演的话剧《北去·南归》斩获“最佳女演员”奖项,话剧《北去·南归》不仅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2025-10-11 08:37:00
我国首部太空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河北站观影活动在石举行河北日报讯(记者田恬)10月10日,我国首部采用8K技术拍摄的太空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河北站观影活动在石家庄举行
2025-10-11 08:47:00
电影《成为大师》于10月10日在北京举办“就犟”首映礼,影片导演赵林携影片主要人物之一庞大师出席首映礼,与观众、嘉宾分享台前幕后的创作故事
2025-10-11 10:08:00
第十二届“狮王争霸国际赛 2025 — 美高梅杯”妈阁庙前地盛大开锣
“旅游+体育+文化”多元体验升级世遗景点赛 联动社区共创国庆醒狮盛典作为本年度美高梅狮王争霸系列活动的压轴盛事,历时两日的第十二届“狮王争霸国际赛 2025 — 美高梅杯”于10月5日圆满闭幕
2025-10-11 10:38:00
银笺绘西华:陈威中山公园次幅写生的宋画质感与虚实之境
当《书画里的中国》第三季慢直播的镜头随陈威转移至中山公园另一处阴凉角落,银笺纸在晨光下泛着细腻光泽,这幅以西华门为远景的写生
2025-10-11 09:07:00
天坛月季笺 —— 细节里的笔墨节奏与色彩巧思
《书画里的中国》第三季的镜头跟着万娟转到天坛月季园,她的笔尖已经对准了那丛 “冰山月季”。比起野花草的随兴,月季的绘制要精细得多 —— 眼前的 “冰山月季” 花瓣层层叠叠
2025-10-11 09:07:00
潘柱燐:“跨界”影视之路 精密计算与感性灵感的交响
当精密计算与感性灵感表达碰撞,潘柱燐的“跨界”版图正产生超乎想象的绚丽火花。“工程之学如筑基夯土,而文化影视乃精神之梁
2025-10-11 08:37:00
无忧之夜2025官宣落地三亚 联手生态合作伙伴打造“红人奥斯卡”
素有 “红人奥斯卡” 之称的“无忧之夜2025”,将于10月28日至30日落地海南三亚,上千位优质内容创作者及红人生态合作伙伴将齐聚
2025-10-11 08:37:00
赣超回眸之见字如面
烽烟将尽,战局已明。本周赛后,赣超的舞台便将只余两支队伍,为最后的荣耀而战。在这个奔涌着热血与热泪的夏天,赣超给予我们的
2025-10-11 04:21:00
合作共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2026年重点项目传播共创会
10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6重点项目传播共创会在京举行,汇聚各方智慧,打磨优质内容,探索创新模式,整合优质资源
2025-10-10 20:31: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近日,有媒体回访去年末爆火的湖南怀化理发师晓华,今年国庆期间,理发店已没了拥堵的人潮,不过依然要取号排队
2025-10-10 14:22:00
话剧《沧浪之水》以冷峻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知识分子池大为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精神蜕变。作品不靠宏大叙事取胜,而是借助极简的舞台语言
2025-10-10 14:59:00
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 由小人物重新讲过
◎朱彦凝近日,由英国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编剧、易立明执导的《罗森格兰兹与吉尔登斯吞已死》(简称《罗吉》)在京首演。《罗吉》是对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的重构和戏仿之作
2025-10-10 1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