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娱乐

BBC《与恐龙同行》25年后回归,中国科学成果贯穿这一季

类别:娱乐 发布时间:2025-05-28 17:55:00 来源:大叔谈娱乐

在伦敦郊外的枫叶林(电影《哈利·波特》的取景地),BBC Studios团队身着特制动作捕捉服,为霸王龙场景进行实景拍摄。托马斯·斯科特(Thomas Scott)回忆道:“附近遛狗的居民一直用好奇的眼神打量我们,他们的目光和表情我到现在都忘不了,希望纪录片播出后,他们能理解我们是在‘复活’恐龙。”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未在中国实地挖掘,但中国科学研究成果贯穿新一季《与恐龙同行》。

BBC《与恐龙同行》25年后回归,中国科学成果贯穿这一季

BBC的第一部《与恐龙同行》

作为BBC Studios科学部研发负责人,托马斯·斯科特也是在14岁上中学的时候看了BBC的《与恐龙同行》(Walking with Dinosaurs)。他说,“这也是我爱上恐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25年前,BBC Studios制作的首部以恐龙为题材的纪录片《与恐龙同行》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失落世界的窗口。这部纪录片也成为20世纪英国电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科学类纪实节目。25年后,《与恐龙同行》迎来重磅回归。

BBC《与恐龙同行》25年后回归,中国科学成果贯穿这一季

新版《与恐龙同行》

BBC Studios科学部有机整合了近二十年来恐龙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从撒哈拉沙漠到犹他州荒原,从加拿大森林到葡萄牙丘陵,制作团队的足迹遍布全球,倾力打造了全新六集精彩篇章——《雨林孤儿》《河中巨兽》《兄弟同盟》《族群纷争》《迁徙之路》和《巨龙争霸》,通过前沿视效技术与古生物学研究成果的深度融合,以前所未有的视角生动呈现六种非凡恐龙的生存史诗。该片由演员博迪·卡维尔献声解说,于5月28日中午12点登陆央视世界地理频道、央视文化精品频道,并同步上线爱奇艺。

5月27日,在北京举办的BBC Studios经典回归巨制《与恐龙同行》分享会上,BBC Studios科学部研发负责人托马斯·斯科特和观众分享了该片的创作理念和幕后故事,并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恐龙奥秘科学馆馆长邢立达展开了精彩对话。

BBC《与恐龙同行》25年后回归,中国科学成果贯穿这一季

左起:邢立达、托马斯·斯科特

“小时候看《与恐龙同行》,我以为迅猛龙真的像电影里那么高大。”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笑着回忆。

BBC的恐龙纪录片启蒙了他对古生物的热爱,如今作为科学顾问,他亲眼见证新版《与恐龙同行》将中国福建的驰龙类足迹研究成果融入犹他盗龙的CGI(电脑生成图像)建模。

“那种参与历史的兴奋,就像第一次摸到恐龙化石。”邢立达说。

他在分享会上展示了四川发现的恐龙“休息迹”化石:“恐龙这样坐着休息,它是两个脚一直走,感到累了就会坐下,‘休息迹’在全球发现了大概三四例,恐龙趴在地上,它的手也能看见,挺可爱。”这种细节来自他对恐龙足迹学20来年的研究。“全世界最小的恐龙足迹只有10毫米,最大的却有1.8米。我们在四川还发现过会游泳的恐龙足迹,它们用爪尖划水,就像狗刨一样。”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骨骼化石的空白,还揭示了恐龙的日常行为。例如,葡萄牙巨龙的足迹显示它的一条腿有跛行,“这种病理特征让恐龙的形象更真实,不再是完美的‘史前杀手’。”

拍摄过程中,CGI技术的挑战贯穿始终。“我们看到的恐龙最初只是灰色的剪影,没有纹理、动作甚至声音。直到1200多个CGI镜头全部交付,它们才以逼真的羽毛和肌肉运动‘活’过来。”托马斯·斯科特解释说,“你必须相信科学数据,就像拼图一样,直到最后一块就位。”

BBC《与恐龙同行》25年后回归,中国科学成果贯穿这一季

托马斯·斯科特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未在中国实地挖掘,但中国科学研究成果贯穿新一季《与恐龙同行》。

在《族群纷争》一集中,观众将跟随镜头回到7100万年前,了解阿尔伯塔龙露丝和她的族群为生存而战的精彩故事。阿尔伯塔龙是霸王龙的近亲,体形虽然比霸王龙小,但同样致命。阿尔伯塔龙身上也覆盖着类似哺乳动物皮毛的羽毛。之所以可以推断出这一点,是因为一些暴龙类化石完美地保存了此类细节。出土于中国,体长达9米的暴龙类——羽王龙,就有一层蓬松的皮毛,这是目前已知体形最大的长有羽毛的动物。

BBC《与恐龙同行》25年后回归,中国科学成果贯穿这一季

新版《与恐龙同行》剧照

在还原犹他盗龙那令人不寒而栗的脚印效果时,制作团队打造的石膏复制品参考了发现于中国的一些保存完好的恐龙足迹。它们属于一种与犹他盗龙体形和身体结构相似的盗龙,上面只有两个脚趾,表明这些盗龙拥有极为致命的长爪,而这个脚爪总是单独高高竖起。

“犹他盗龙的脚印特效直接用了福建的恐龙足迹数据,脚爪单独竖起的细节来自化石,”邢立达强调,“这些成果证明了中国古生物学界的国际影响力。”

BBC《与恐龙同行》25年后回归,中国科学成果贯穿这一季

BBC Studios团队成员身着特制特效服装进行拍摄

为什么我们在当下还需要讲述恐龙的故事?

除了去看待、了解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科学,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及不同的科学学科,托马斯·斯科特还强调:“恐龙的研究也能帮助我们提出一些非常重要的关于自然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我们没有办法通过研究今天的自然界而解答的。比如说像恐龙大规模地灭绝,因为类似的灭绝,可能需要在几百万年的时间维度去发生,所以通过对于恐龙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加深这一块的理解。”

BBC《与恐龙同行》25年后回归,中国科学成果贯穿这一季

新版《与恐龙同行》剧照

《与恐龙同行》用1200个CGI镜头、三年全球拍摄,将科学数据转化为恐龙的“生命轮回”。正如托马斯·斯科特所说:“我们记录恐龙,也在追问。人类的历史,在它们面前连片尾字幕都算不上。”

【对话】

科学严谨+艺术美感

澎湃新闻:新版《与恐龙同行》如何吸引新一代的观众?

托马斯·斯科特:新版给了原版粉丝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能够和他们的孩子一起去欣赏这部新的纪录片,这也是我们能够再一次吸引到新观众的好机会,让他们可以和下一代观众进行分享。

对于新一代的观众来说,能够看到恐龙的叙事演变。新版采用的是以角色主导的叙事方式,再结合了古生物学家的挖掘现场,他们能够亲眼看到这些化石证据从地下被挖掘出来。我想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观众会开始认识这些角色、爱上这些角色、支持这些角色,甚至会恐惧某些角色,再加上古生物证据的呈现,这是非常好的组合。

BBC《与恐龙同行》25年后回归,中国科学成果贯穿这一季

新版《与恐龙同行》剧照

澎湃新闻:在新版《与恐龙同行》中,如何将最新的古生物学研究,如羽毛恐龙或行为生态学,转化为视觉故事?是否有某个科学发现直接改变了这一版的剧情设计?

托马斯·斯科特:在25年前我们拍摄《与恐龙同行》的时候,很少有恐龙是有羽毛的,我们之前也拍摄过犹他盗龙,那个时候它是没有羽毛的。但通过中国一些考古学的证据发现,我们发现犹他盗龙不仅仅是有羽毛的,还能大概看到它是什么颜色的。

所以在这一次呈现犹他盗龙的时候,它既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且吓人的反派角色,同时也是一个有色彩和羽毛的形象。因此在这一版纪录片当中,通过收集全球最新的考古学科学证据,包括美国的一些恐龙研究证据,我们能够在纪录片当中进行一个有机地呈现。

澎湃新闻:BBC Studios近年来在CGI、虚拟制作和3D扫描技术上取得了哪些突破?这些技术如何让恐龙“复活”得更真实?

托马斯·斯科特:首先我们和来自伦敦的全球最顶尖的CGI公司合作,让恐龙能够栩栩如生,我们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关于恐龙外观的信息,因为最好的依据就是来自实际科学考察发现的细节和证据。同时,我们和非常顶尖的艺术家合作,尽量精准地去做恐龙的建模,在建模的每个阶段都有科学家给我们把关。

同时,我们也和优秀的动画专家去合作,去呈现出非常有美感的恐龙动作。不仅如此,恐龙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的扭动,每一个呼吸也都是有科学根据的。所以我们通过把CGI和科学进行组合,实现美轮美奂的效果,而且这也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接近于我们所知道的恐龙的真实效果。

BBC《与恐龙同行》25年后回归,中国科学成果贯穿这一季

新版《与恐龙同行》剧照

澎湃新闻:作为一名有考古学背景的制片人,你如何调和古生物学家、视觉特效艺术家和编剧的不同观点?学术争议是否曾经导致你修改剧本?

托马斯·斯科特:首先我们从古生物学家开始进行整个剧集的拍摄,古生物学家负责考古现场的挖掘,我们会根据考古现场的证据寻找要拍摄的挖掘地点。我们先进行考古发掘本身的拍摄,这一过程能够亲眼见证各种化石证据的诞生。在这一部分拍摄完成之后,我们会和古生物学家合作,针对每一集去写纪录片的故事。这个工作是由亲自参与挖掘的古生物学家来合作完成。

我们不仅有每一集的专家,也有整个系列的科学专家,他会对我们的故事进行一个整体的审核,尽可能做到严谨。实际上这些古生物学家非常喜欢想象被他们亲手挖出来的恐龙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尽可能保持科学的严谨性。

BBC《与恐龙同行》25年后回归,中国科学成果贯穿这一季

化石发掘现场

恐龙的声音效果独一无二

澎湃新闻:在协助专家寻找化石时,你是否曾遇到过“意外之宝”,例如有没有在一次特定的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与预期完全不同的物种?

托马斯·斯科特:我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时刻就是在加拿大拍摄的阿尔伯塔龙的画面,我们当时讲述的是一个叫作露丝恐龙的故事,它是非常年轻的,大概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恐龙个体,它需要一个恐龙的族群。在最后一天去挖掘拍摄的时候,我们找到了一个幼体阿尔伯塔龙的下颚骨。阿尔伯塔龙作为肉食型、捕食型的恐龙,它的化石却非常小,非常袖珍,这是我们觉得非常美妙的一个时刻。

澎湃新闻:恐龙吼叫的复原更多是依赖于化石证据,还是艺术想象力?研究团队在合成过程中是否加入了现代动物的声音?

托马斯·斯科特:这两者都有,我们在能够找到证据的时候,会基于恐龙的喉咙、声带以及颈部的结构去进行声音的还原。但是在证据有限的情况下,会和一些公司合作,他们能够找到恐龙最近的亲属,比如说像鳄鱼或者一些鸟类,通过把它们的声音进行组合来实现还原。我认为最后呈现出来的声音效果非常美,但是又有点吓人,非常独一无二,这是我们之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

BBC《与恐龙同行》25年后回归,中国科学成果贯穿这一季

新版《与恐龙同行》剧照

澎湃新闻:你觉得年轻的中国观众对科学内容有什么独特的偏好?这对你的叙事策略产生了什么影响?

托马斯·斯科特:我觉得中国观众非常特别的一点,就是他们对于纪实类纪录片的热爱和热忱,我们感觉到很多中国观众是发自内心的,非常渴望和喜欢看这种纪录片,这一点让我本人感觉到非常开心和欣慰。与此同时,我认为中国很多观众对于一些新的叙事方式,是非常开放、容易接受的。当然我们非常希望在《与恐龙同行》当中,所呈现的以恐龙为主角的叙事方式,也能得到中国观众的喜欢。

澎湃新闻:来自全球恐龙爱好者最令人难忘的反馈是什么,有没有人指出作品中所犯的学术错误?

托马斯·斯科特:首先很多观众对《与恐龙同行》的回归是非常期待的,非常兴奋的,也充分说明很多的观众对于原版《与恐龙同行》的热爱,有非常高的情感连接。所以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25年之后把它再次介绍给二十一世纪的观众,当然希望把这一季的内容做好。

针对纪录片本身所获得的科学反馈上面,我们迄今为止得到的都是非常积极、正面的反馈,不管是在世界观的塑造上,还是在恐龙的塑造上。

具体在科学方面,关于恐龙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现在业内有很多不同的理论,我们选择的是那些可能性最高,或者说最合适的理论来讲述这个故事。因为关于恐龙的问题并不是每一个都有固定的答案,所以我们是尽可能现实和符合科学地来做一个呈现。

BBC《与恐龙同行》25年后回归,中国科学成果贯穿这一季

新版《与恐龙同行》剧照

穿越到恐龙时代,会带什么物品

澎湃新闻:在制作纪录片《如何活到101岁》时,你是否曾考虑过这个问题,如果恐龙没有灭绝,它们的长寿秘诀可能是什么?

托马斯·斯科特:恐龙的长寿秘诀可能需要我们下一步去探究。现在有很多电视节目都是聚焦于探索人体的奥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能够活得长寿、活得健康,而且很多的有关科学发现也是超乎大家的意料。

我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开始学习弹钢琴,因为学习一个新的乐器是最好保持大脑的可塑性,适应性和协调能力的方式。所以我们通过很多纪录片,包括这部《如何活到101岁》给大家揭示了非常多的新知识和奥秘,能够帮助大家活得年轻、活得长寿。

澎湃新闻:你更享受野外挖化石的刺激,还是片场造恐龙的掌控感?

托马斯·斯科特:我自己本身有考古背景,所以非常喜欢野外的挖掘。不管是讲述人类的故事、尼安德特人的故事,还是恐龙的故事。我非常有幸在全球参与恐龙化石的发掘,这种兴奋感和期待感是没有办法替代的。因为很多恐龙的化石是在上亿年之后才再一次重见天日,这种乐趣和兴奋是任何其他的职业都没有办法赋予我的。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于恐龙和考古非常着迷。

BBC《与恐龙同行》25年后回归,中国科学成果贯穿这一季

化石发掘现场

澎湃新闻:除了恐龙,你还想“复活”哪个史前生物或者时代?是巨齿鲨、寒武纪奇虾还是尼安德特人的爱情故事?

托马斯·斯科特:我自己觉得在冰川时代有很多故事是非常有趣的,那个时候有很多体型巨大的动物,比如说像猛犸象等能够和人一起去共同生活。这样一个迷失的世界里面蕴藏着很多有待挖掘的奥秘,特别是猛犸象一直存活了很久,直到几千年前才灭绝,我觉得这个本身包含着非常激动人心,又非常浪漫的谜团。

澎湃新闻:若有机会穿越到恐龙时代,最想到哪个时代?会随身携带哪三样现代的物品?

托马斯·斯科特:如果说我可以回到任何一个时代,看到任何一种恐龙,我想回到一亿年前,到北非去看一看棘龙。因为那个时候棘龙可以游泳,我觉得它有非常多令人着迷的特性,而且那个时代生活着数量最多的大型肉食性动物。

我会带的三件物品:第一个会带望远镜,这样我能看清楚这些恐龙。如果有恐龙往我这边走了,我也能够及时看到;第二个,我要带迷彩服,这样我不容易被发现;另外一个,我想带的是潜水艇,这样能够亲眼看到它们在水下的行为和捕猎过程。

BBC《与恐龙同行》25年后回归,中国科学成果贯穿这一季

新版《与恐龙同行》剧照/阅读下一篇/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28 20: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我与名家画恐龙”公益艺术联创展览开幕
...郭可欣5月24日,“我与名家画恐龙”公益艺术联创展览在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正式开幕,两百多幅由“大小画家”共同创作的“恐龙画”在这里进行线下展出。这些作品由“我与名
2025-05-25 17:42:00
我国科学家发现鸟类起源并非始于恐龙灭绝,给出全新鸟类进化谱系
...了如今形形色色的鸟类。 然而,由我国江苏师范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导,美国哈佛大学以及美国佐治亚大学等参与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鸟类出现的时间实际上要比先
2024-02-20 10:25:00
云南出现“神秘”恐龙,这预示了什么?
央视新闻最新消息称,云南大学脊椎动物演化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在云南省楚雄州禄丰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一个体长约1.7米的恐龙幼体化石,约3岁,不属于任何已
2023-01-15 07:00:00
院士开讲恐龙飞天奥秘 八闽学子共赴科学之约
...20日,一场跨越时空的科学对话在福建省科技馆拉开序幕。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古生物学家徐星受邀登上福建科普大讲坛,带领全省青少年解码恐龙飞向蓝天的奥秘。福建省科协党组成员、一级
2025-05-22 16:23:00
360度沉浸式感受白垩纪奇观 戴上XR眼镜去上海自然博物馆“追龙”
...数据、恐龙的每一个动作都经过了专家团队的严格审核。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徐星,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
2024-12-02 10:07:00
莱阳荣膺“新中国第一龙发现地”
...台日报莱阳恐龙发现百年纪念大会隆重召开莱阳荣膺“新中国第一龙发现地”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董健)在莱阳恐龙发现一百周年的历史性时刻,10月21日,莱阳恐龙发现百年纪念大会
2023-10-22 07:33:00
解码两会指引下的产业跃升,看“恐龙力量”如何激活文旅新消费
...了方向,也为恐龙园集团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中国文旅行业的领军企业恐龙园集团始终坚持以创新为驱动以游客为中心积极探索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场景的打造为游客提供更加丰
2025-03-11 05:34:00
临沂大学研究人员在河北发现1.3亿多年前恐龙皮肤化石
...剑龙类在热河生物群核心区域内的首次发现,为早白垩世中国北方依然有剑龙类恐龙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也为研究剑龙类恐龙的演化过程及其与环境的演变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助力探索
2023-10-26 11:20:00
中国科学家发现80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
...前的恐龙蛋化石可追溯到白垩纪早期和中期晚期,发现于中国东部的江西省根据蛋壳的微观结构,科学家们还发现这些蛋是石笋蛋科的珊瑚蛋。石笋蛋壳曾经出现在中国东部浙江省和中国中部河南省
2023-01-27 18:00:00
更多关于娱乐的资讯:
9月5日上午,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定于2025年9月12日至10月30日在湖北举办其中“映像长江”电影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05 22:22:00
《三星堆:未来往事》立项 国内首部院线AI原生动画
1905电影网讯根据国家电影局关于2025年7月下全国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立项公示的通知,动画电影《三星堆:未来往事》备案立项
2025-09-05 09:41:00
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音乐周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音乐周的3场音乐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本届音乐周由浙江音乐学院与美国丝绸之路乐团主办
2025-09-05 19:32:00
国家大剧院6日晚举办俄罗斯“胜利之歌”音乐会 “第二现场”十堰广电1号演播厅同步直播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喻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6日19点,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胜利之歌”音乐会将通过国家大剧院舞台艺术“第二现场”项目
2025-09-05 21:14:00
贵州好戏 | 初秋的时空之约
初秋,多项文艺活动呈上一份时空之约。展览《何以文明·中华古遗址探秘展》通过全息技术重现良渚、三星堆等文明密码;《第十二届中国工笔画展》则汇聚500幅新作
2025-09-05 21:59:00
来源:华商网 相关热词搜索:
2025-09-05 17:30:00
河北迁安:滦河渡经典评剧演出活动圆满落幕
图为9月3日晚,评剧《乾坤带》在迁安市滦河渡上演。张泽慧摄河北新闻网讯(李静、张泽慧)近日,迁安市艺术团在滦河渡的经典评剧演出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2025-09-05 17:56:00
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举办古典诗词创作与朗诵演唱会
河北新闻网讯(张永娜、王茜)9月4日,以“长城脚下泛菊香”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创作与朗诵演唱会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举行。图为活动现场
2025-09-05 17:58:00
大众网记者 王奉国 菏泽报道
2025-09-05 18:42:00
电影《731》预售已破千万 发布全新预告片
9月5日,长影出品的电影《731》发布全新勿忘版预告,进一步释放该片内容,用影像守护民族记忆,用镜头语言刻写史实真相。该片将于9月18日全国上映
2025-09-05 16:22:00
电影《731》英文片名你看懂了吗?
赵林山执导,姜武、王志文、李乃文、孙茜、冯文娟等人联合出演的电影《731》9月18日即将全国上映,之后还将开启海外公映
2025-09-05 16:55:00
游鸿明国庆献唱英雄城!10月3日南昌站唤醒一代人青春记忆
国庆黄金周期间,动听音乐旗下品牌“动听音乐超级Live演唱会”之“情歌诗人”游鸿明将携“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全国巡回演唱会登陆南昌国际体育中心
2025-09-05 15:10:00
大美北京 |《正义必胜》音乐总监:演出献给父辈
文艺晚会《正义必胜》舞台照供图/新华社 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025-09-05 15:40:00
京东旅行×安慕希地域美食节 江西葛仙村站圆满收官,七夕夜点亮\
【导语】当非遗花灯遇见现代玄学,当酸奶美味碰撞好运奇缘,一场关于"在地文化"的当代叙事正在展开。2025年8月27-31日
2025-09-05 13:39:00
今日,BBC Earth博思星球纪录片 《地球脉动》 系列第二部大电影《地球脉动:万物有道》,官宣定档9月12日全国上映并同步开启预售
2025-09-05 11: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