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关于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误是什么?有的人会说是穷兵黜武的发动北伐,也有的人会说是在第一次北伐时错误的任用马谡。关于这些争论都有各自的道理,不过最近我倒是产生了一个想法,以上这些都算不上诸葛亮最大的失误,在我看来,诸葛亮最大的失误或许就是没有阻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兵折将,这无疑是蜀国巨大的实力损失,但这种损失都不足以动摇蜀国的根基。因为它是可以恢复的,后面的历史我们也看到,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很快就缓过气来,“夷陵之战”在章武二年(222年)结束。
三年以后,蜀国就有能力南征孟获,次年诸葛亮就积极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可见,这些军事上的损失是可以弥补和挽救的,但当时诸葛亮犯的一个巨大错误就是没有阻止刘备发动战争,进而导致刘备在多重惨痛现实的打击之下忧愤而死。
这是蜀国这个新生国家的巨大转折点,几乎可以说刘备的死也意味蜀国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家丧失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因为他的谋臣诸葛亮看起来更擅长“局外操盘和修正”,但刘备这位蜀汉集团的核心领导人和精神领袖去世后,这也意味着诸葛亮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领导义务,这无疑大大限制了诸葛亮能力的发挥。
蜀汉转折点:打还是不打?
夷陵之战从国家战略角度去看是一场毫无必要的战争,在此之前,蜀国损兵折将,接连失去关羽和张飞这个蜀汉集团的核心武将。经营多年的荆州三郡也落入东吴孙权的手中,养子刘封占据的上庸三郡不久也落入曹魏的手里。
顶级武将缺席、内部叛乱、地盘丢失,刘备真正面临的考验是该不该去维护自己的名声?
打的必要在哪里?
“夷陵之战”是纯粹的意气之争,是“梁山义气”式的战争,两个结拜兄弟都直接和间接死于东吴之手,这把刘备逼向了道德的高地上,有时候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并不全然是一件好事。至少对于刘备而言颇有“高处不胜寒”,乃至骑虎难下的尴尬。
攻打东吴从情理上来看非常有必要,但是对于蜀国的战略目标来看,其益处在哪里呢?蜀国能够取得多大的胜算?最终将获得怎样的利益?从刘备拒绝孙权求和的姿态来看,他似乎是抱着灭亡东吴的心态出征的,然而对于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蜀国,它有多大的胜算能够灭亡东吴呢?
从某种角度去看,“夷陵之战”并不具备军事价值和意义,说到底这是一支“问罪之师”,恐怕连刘备都不知道要对东吴问罪到何种程度,这场战争才能结束。实际上他是非常被动的,如果他不发动“夷陵之战”,恐怕多年以来刘备苦心经营的个人名望将因此大受损失。
天下人都知道看着他,看着这位新帝王在结拜兄弟被杀后究竟会采取什么态度。诸葛亮恐怕心知肚明,因此在刘备发动复仇之战的时候,他没有提出任何的反对,没有任何劝谏,看起来夷陵之战这场仗是必打不可了。
以我们现在的历史眼光去看,假如当时诸葛亮能够说服刘备暂时选择隐忍,周密计划对吴战争,恐怕蜀国的命运多半会因此发生改变。刘备这位蜀汉集团的领导者也大有可能避免因打击过多而忧愤而死,但在“夷陵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这个蜀汉第一谋臣的角色是缺失的,空白的,难以置信他竟然没有对刘备提出任何建议和策略。
但我们当然不能把“夷陵之战”的失败甩锅到诸葛亮身上,只不过作为彼时刘备账下举足轻重的谋臣,一场几乎倾尽国力发动的战争,诸葛亮却诡异的在领导层中缺席了。从另一方面,这也凸显了当时刘备十分窘迫的境地,那就是人才严重缺失,整个蜀汉阵营中此时能够拿得出手的竟然就只有一位诸葛亮。
相对较于曹操手底下谋臣入云的大阵仗,刘备却是显得十分寒酸了些。倘若说当时能够有人出来阻止这场战争,或者最起码能够在这场战争中给予刘备谋划策略,想来刘备也不至于输的如此狼狈。
失误的结果
因此“夷陵之战”的失败实际上并非蜀国面临的最大损失,而是核心领导人物刘备的去世。这让蜀国彻底失去了领导层上的凝聚力,后主刘禅如同摆设,对于蜀国的未来发展几乎无所规划,蜀汉集团失去了领头羊。
诸葛亮看似成为掌舵人,但却更像是一个孤家寡人,北伐无功而返是小心谨慎的结果,毕竟诸葛亮并不敢放开手脚去折腾蜀国这点家底。刘备生前曾说马谡不可用,试想假如刘备不死的话,那么北伐战争的严重失误大概率能够避免。
刘备的存在对于蜀汉集团来说是关键性的,以现在的目光去看,后主刘禅政治才能缺乏,使得其无法将蜀汉集团紧紧的凝聚在一起。虽然他和诸葛亮保持了一种相当完美的君臣关系,但诸葛亮却更像是一头手脚都被铁链束缚起来的猛虎,虽有威慑力,却不能完全放开手脚去施展他的才能。
因为对于谋臣来说,亲自操盘并非他们的长处,旁观大局,他们才能指点江山。但让人感到惋惜的是他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及时劝阻刘备,仰或时刻关注战场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策略。他那种完全在“夷陵之战”中的空白缺失,真正令蜀国走向了发展的死路。
不管后来诸葛亮如何尽心尽力,相信大家能够明显察觉出诸葛亮那种有力无处使的无力感。实际上失去一个关羽和张飞对于蜀汉来说不过一种阵痛,但失去操盘的领导人,这确实是蜀汉集团无法言喻的长痛。
而诸葛亮和后主刘禅虽然关系融洽,但仔细分析你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几乎是在唱独角戏,刘禅被边缘化了,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要命的,它至少意味着君主在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权和号召力,诸葛亮虽然尽心辅佐,但是生怕碰坏了这个新生的国家。
因此打起仗来扭扭捏捏,颇为难受,简单来说,诸葛亮扮演了他不该扮演的角色。刘备死后的弊端也显现出来,蜀国几乎失去了后续的发展,整个国家在人才、政治和制度上几乎陷入了停滞,其人才班底几乎还是刘备和诸葛亮时代遗留下来的那些人,几乎可以说从刘备死去的那一刻开始,蜀国就已经在开始吃老本了。
这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为何要强行发动北伐,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让蜀国获得长足发展的土地和人才,以及支撑国家的人口。
因此不能不说这大概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当然这并非甩锅于诸葛亮,其实恰恰凸显出当时蜀汉集团已经面临的生存困境——后继无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3 16: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