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 周慧虹(山西)
我从小喜欢读书。至今还记得读小学时对连环画的痴迷,向同学借阅时的忐忑,以及每天傍晚独坐门墩捧读《三国演义》《林海雪原》时的沉醉。只是,那时年龄尚小,读书完全处于懵懂状态,碰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在阅读上没啥目标、不讲方法,只要读得过瘾就好。
及至年龄稍长,读书喜好犹在,说来却有些不好意思,因为阅读散漫依旧。想起来就读一点,没时间就不读;读完一本书后虽说有点印象,但真要谈谈自己的感受又往往语塞。明明读书长进不大,却仍一厢情愿地认为,一个人读书和不读书意义全然不同,“你看过的书最后都长成你的骨头和肉”。
时光流逝,书页翻转,遗憾的是,长久以来,我对书一往情深,书对我则依然逢场作戏、一笑置之。具体的表现,就是对于一本书我总是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刚读完脑子里便只剩模糊印象,一段时间后更是什么也想不起来;重新翻开这本书,书里文字仍若初遇,找不到丝毫当初牵手前行的熟识之感。
暗自思忖恍然有悟,“投桃”方能“报李”。小时候的阅读,我投付了时间精力,投付了自己的想象与热望,但要说驾驭阅读终究力所不逮,所以收获的不过是粗浅的快乐。至于后来我所经历的那些散漫阅读时光,我投的“桃”只不过是一种阅读的表象、一种外在的姿态,而根本没有将自己完全“摆进去”,由此收获的只能是浅尝辄止,只能是一读过后的茫然无依。
读书,想要有所收获还是得把自己“摆进去”,不能像看热闹那样袖手旁观,更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关于读书,杨绛先生有好比“串门儿”的比喻,你要去别人家串门儿就不能背着手眯着眼抬头望天,也不能话不过脑一味瞎说,那样势必不招人待见,自己也未免觉得无聊无趣。
读书,把自己“摆进去”,那就必须追求“主动的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特意强调,阅读可以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
那么,怎么做到“主动”,怎么向面前的书籍提出恰切要求?首要的便在于明确阅读动机。曾有一位读有所成的职业读书人,在谈及自身阅读方法时特意提到了明确阅读动机的重要性。拿到一本书,她会郑重其事地在书前空白页写下自己的阅读动机。在其看来,这是开始读一本书之前的自问,是对阅读目标的审视和设定。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市面上有那么多书,我为什么翻开了这本书?是什么让我对这本书感兴趣?我对这本书有什么期待?我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这本书能给我什么?带着这些阅读动机,她就不是随便看看,阅读也就从被动接收信息变成一个主动寻找答案的过程。
可见,明确阅读动机,确非可有可无。想想自己以往的阅读,之所以散漫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疏忽了阅读动机。当然,仅凭阅读动机显然不够,还须讲求阅读方法,善于做个阅读的“有心人”,尤其是不能忽视深度阅读。
向深度阅读要效益,有这么一件事。一次讲座中,有学生向某大学教授提及自己“想法很多,可是写不出来”的困惑,这位教授问学生喜欢读什么书,得知学生爱读《西游记》时,教授遂谈起“三打白骨精”文字的精彩:每次妖精出场,若是美女就“月貌花容、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老婆婆则“两鬓如冰雪,弱体瘦伶仃,颧骨往上翘,嘴唇往下别”,老公公长得“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等。阅读时记下这些,遇到类似描写需求就不致“词穷”。学生惊诧,自己读《西游记》时根本没注意这些。阅读是否“有我”,是否“走心”,是否注重了向深处探究,其效判若云泥。
不可否认,读书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尽管如此,它也涉及到效率问题,善读书事半功倍,不善读事倍功半。既然如此,要读就好好地读,把自己真正“摆进去”读,明确目标、讲求方法,多一些阅读的主动,多从阅读中延展生命的长度与宽度。我想,我还是得不遗余力朝着这方面持续努力,也期望能在阅读旅途中,喜逢更多读者一路同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1 09: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