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电力低碳转型开启加速模式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8-13 12:00: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卢奇秀

电力低碳转型开启加速模式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破解能源电力从高碳向低碳、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的制约因素,正影响着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进程。

“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88%,电力行业占能源活动碳排放的43%,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在近日召开的2024电力低碳转型年会暨电力圆桌年中会议上,业内专家指出,两端发力推进“两个替代”是能源转型的根本路径——在能源生产侧,实施清洁替代,打造深度低碳(零碳)电力系统。预计到2060年,全国累计发电总装机达83.4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发电装机70亿千瓦、占比84%。煤电将保留4亿—8亿千瓦,发挥应急备用、调峰调频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碳汇和碳捕捉等技术实现碳中和;在能源消费侧,实施电能替代,建设高度电气化社会。提升工业、建筑、交通电气化水平,实现清洁电力对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

电力低碳转型成绩显著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指出,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低碳转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国电力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绩:一是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快速增长,“风光”等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二是电网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为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和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技术创新,特别是储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新能源的接入问题;四是绿电、绿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为低碳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激励。

中电联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列出一组电力含“绿”量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7亿千瓦,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容量达到11.8亿千瓦,已超过煤电。“西电东送”规模超过3亿千瓦,支撑了中东部地区约1/5的用电需求。今年1—6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十年来,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26.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超过28%,已处于国际前列。今年1—6月,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2.8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的61.1%。

业内专家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8.4%,电力弹性系数基本达到1:1,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而我国电价保持相对较低水平,2020年的平均销售电价为38个OECD国平均水平的56%,处于倒数第四。电价长期保持相对较低水平,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面临系统新挑战

“双碳”目标下,电力低碳转型面临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业内人士指出,电力系统是能源转型的枢纽平台,不仅要实现自身的低碳,还要承接工业、建筑、交通等终端用能领域转移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服务全社会低碳发展,大量的转型成本也将在电力行业产生。随着电力市场主体更加多元,电动汽车、储能、分布式微电网等行业都在快速发展,这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市场机制来达到均衡。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电力结构深刻调整带来电力供应保障新风险,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多数区域电力系统“双高”占比超过50%,由此引发系统安全稳定风险加剧。电源一体化运营、沙戈荒基地集中开发等新业态和分布式、构网型等技术快速发展,提供新技术的同时也带来新挑战。

对电力企业而言,也面临着转型投资不确定性增加、支撑新能源消纳和促进源荷互动压力并存等挑战。会议发布的《中国电力企业低碳转型实践2023》报告指出,近年来,发电企业加大力度布局风电、光伏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叠加新能源加速参与电力市场,项目投资收益模式发生深刻变化,部分项目经营绩效不及预期。新能源对产业经济拉动效应明显,多地出台形式不一的新能源配套产业政策,部分低关联产业投资规模大,导致新能源项目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随着煤电功能定位发生深刻变化,加大容量补偿力度、确保合理电量收益的政策导向有待进一步强化,部分发电企业对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煤电等传统化石能源产业积极性不足。

技术创新为驱动

史玉波指出,实现电力全面低碳转型,要以技术创新为牵引,推动传统电力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形态转变。要以新兴产业为导向,因地制宜地谋划和发展先进电网技术研发应用,建设数字产业集群、储能产业集群、综合能源产业集群、电动汽车充换电集群以及电力工业软件系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市场结构,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要推进电力供应支撑体系的建设,实现安全充裕前提下的电力低碳转型。同时,要建立健全稳定技术标准体系,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标准的研制与完善,强化标准在引领技术发展,规范技术要求等方面的作用。

《中国电力企业低碳转型实践2023》指出,电力企业围绕低碳转型新兴技术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路径。同时,电力企业内外兼顾、完善产融结合管理机制,开发多元新能源项目金融产品,加速回笼资金,助力规模化增长,实现企业“轻资产”转型。探索企业间、能源种类间协同运营,积极开展“发电+”和煤电、新能源联合运营探索,打造清洁低碳电力供应新范式。

新能源的绿色价值如何在电力市场中体现?业内专家建议,要建立促进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统筹新能源政策激励与市场竞争,推动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竞争,加强与新能源补贴、保障性收购、消纳责任权重等政策的衔接。有效激发各类电源的调节能力,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调度整个市场,做好区域间发展能源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统筹平衡,坚持市场化方向,推动构建有效的市场竞争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同时,要充分调动需求侧资源参与系统调整,相比投资建设大量的调节电源,发掘用户的需求侧资源潜力,是更加经济高效的一个途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3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新型电力系统监管升级 助力构建电力行业良性生态
...力行业碳排放,也对电网的安全稳定性构成挑战,增加了新能源发电的消纳考验。 推动新能源走向市场化消纳成为了解决消纳难题的重要方式。今年4月开始施行的《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
2024-05-17 09:08:00
解读:新型电力系统的“南网模式”是如何构建的?
...至9月底,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南方五省区新能源装机已突破1亿千瓦,非化石能源装机占电源总装机比重达59%,年底将突破60%。其中,今年前三季度新增非化石能源装机23
2023-10-10 12:44:00
...辅助服务交易衔接,畅通批发、零售市场价格传导,推动新能源、新型主体、各类用户平等参与电力交易。中远期现货市场建设要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运行要求,实现源网荷储各环节灵活互动、高效衔
2023-09-19 14:44:00
...信息的及时共享。电网企业可以在现有能源大数据中心、新能源云等数字化平台基础上,增强多元复杂因素的分析预测能力,超前研判“煤电路港航、风光水火储”等能源不同产业链中原材料、燃料
2024-06-03 02:39:00
...从传统的削峰减少需求,扩展到灵活调节电力负荷、促进新能源消纳。国家在 “十四五”能源规划中,也首次提出需求侧资源的目标,即到2025年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
2023-05-05 10:20:00
国网区域:2024年新能源电量,51.8%入市交易,4省试点分布式光伏聚合交易
...为501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3%。2024年,国网区域内7699亿新能源发电量参与市场化交易,占新能源发电量的51
2025-03-09 22:44:00
如何更好推动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经济聚焦·一线看储能⑤)
...院长胡明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对改善新能源电源的系统友好性,破解电力生产和消费同时完成的传统模式,改善负荷需求特性,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推
2023-02-09 05:56:00
...展的相关政策。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的相关部署,落实《能源法》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相关要求,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我们组织编制了《
2024-12-05 12:33:00
...,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分享观点、对话交流。本期活动聚焦新能源的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活动由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组织承办。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林卫斌认为,构
2022-12-21 10:56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