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公元前404年,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终于结束,战败的雅典一方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此同时,雅典城内的精英阶层中,哲人苏格拉底声誉日隆,他的学说在那些萧瑟惶恐的日子似一股激流,冲击着几个世纪以来被视为正统的权威和信仰,他的精神探索构成了今后西方哲学的基础。
民主政府的失败在希腊民众心中散播下怀疑的种子,他们开始思考这种政治意识形态是否对国家有利。虽然战争失败的苦果要由整个国家来分担,但雅典的灾难尤其深重,被斯巴达人征服之后,这座历史名城仿佛再也不能恢复其自豪与繁荣。
▲苏格拉底不幸沦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余波的牺牲品
苏格拉底是勇敢的,他不顾亲友的劝阻,决心挺身对抗腐朽的政治和社会陋俗,他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忠诚的雅典公民,有责任指出这些流毒几个世纪的症结。苏格拉底一生跟孔子有相似的一点,那就是“述而不作”,后世对他哲学思想的了解,都是经由其学生柏拉图的著作得来。也正是柏拉图把苏格拉底比作“雅典的牛虻”,他对不完美现实的不断叮咬尽管是出于高尚的意图,却激怒了一些贵族,并最终导致了他的牺牲。
▲柏拉图使恩师的思想和言行得以流传
据柏拉图《申辩篇》记载,苏格拉底的“牛虻”生涯始于他的朋友凯勒丰去德尔斐附近的阿波罗神庙询问,整个雅典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神庙的女祭司断然回答“没有”。对这个回答,苏格拉底本人的感觉是荒谬的,于是他动身上路,去寻找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他拜访了一些有名的政治家、诗人和工匠,却无奈地发现这些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由此苏格拉底得出了一个很装逼的结论:鉴于他本人是全雅典唯一一个认识到自己缺乏智慧的人,而其他人都沉浸在自己拥有智慧的虚妄幻觉中,所以女祭司说得对,他苏格拉底才是全雅典最聪明的人。
正是这番长途旅行装逼的举动,让苏格拉底拜访过的那些名人都觉得很丢脸,他们的群起而攻给了执政者一个借口。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开始了,尽管他竭力为自己辩护,但是在这场以一敌万的斗争中他注定了无胜算。雅典当局判决苏格拉底有罪,罪名是对青年的思想毒害以及不敬神。
▲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创作的《苏格拉底之死》
按照雅典的律法,苏格拉底有权提出对自己的惩罚手段,这时他又不合时宜地装了一次逼,提出“在该犯有生之年由政府提供薪水和免费的晚餐,以报答他对雅典的大恩大德”。这种狂妄的建议自然会被视为又一种不敬,于是执政官宣判,苏格拉底必须服毒自尽。
一直到死,苏格拉底从未有丝毫妥协,他一直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在死刑执行前,苏格拉底至少有两次逃生的机会:一次是朋友为他制定了越狱计划,而他拒绝逃走;另一次是法官给他交罚金就可以免死的机会,他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
据苏格拉底的另一位弟子色诺芬回忆,他的恩师觉得死刑正是自己所要的结果,可谓“死得其所”。支持苏格拉底这么想的原因包括:首先,他不想给人留下自己贪生怕死的印象;其次,以他的性格,逃到任何国家也难逃同样的命运;最后,他觉得逃走的话,就违背了自己与雅典的“社会契约”,换句话说,他宁愿一死来捍卫雅典的律法。
▲另一幅《苏格拉底之死》,由意大利画家西格纳诺利绘制
为国献身并不一定要在战场上,勇敢无畏的苏格拉底接过那杯毒芹汁的时候,脸上没有半分恐惧,而是一口饮尽。柏拉图在《斐多篇》里记下了苏格拉底最后的时刻:
“饮下毒药后,他按照指令四下走动,直到双腿麻木。他躺下后,行刑人将双手放在他身上,片刻后检查了他的腿脚,用力按压他的一只脚并问他有没有感觉。他回答说:‘没有。’接下来又检查他的大腿,就这样一直向上,他的身体一点点变得冰冷僵硬。行刑人告诉他,这种麻木感到达心脏时,他就没命了。当麻木感延伸到腹股沟部位的时候,他揭开脸上盖着的布,说出了最后的遗言:‘克里托,我们还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公鸡,请不要忘记还债。’苏格拉底的朋友克里托则回答道:‘我会替你还债,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苏格拉底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他的身体颤抖起来,行刑人再次揭开他的蒙面布,他的眼神已经僵直,随后克里托帮他合上了口和眼。”
对于苏格拉底的遗言,后世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他愿意把自己奉献给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以祈求他治愈雅典的厄运。这段遗言后来被讹传为苏格拉底死前念念不忘自己还欠邻居一只鸡,连翻译柏拉图著作的朱光潜先生也是这么认为,那就错得有点离谱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8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