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云南日报
记者手记
细微之处的仪式感

中国跳水队选手在比赛中。 本报特派记者 周灿 摄
10月3日,中国跳水队选手全红婵、陈芋汐不负众望,再次上演“水花消失术”,分别夺得女子10米跳台冠、亚军。随后进行的男子3米板决赛也成了中国队的表演秀,王宗源、郑九源包揽冠、亚军。
现场观看跳水比赛,可以看到许多镜头外的小花絮。虽然参赛选手不多,但每一位选手都有各自的特点。来自韩国的文罗允、赵恩菲一高一矮,两人登上跳台后明显紧张拘谨,不停地用毛巾擦拭着全身。马来西亚选手帕姆格分秒必争,在高台上还在不断踢腿压肩演练着技术动作。其他运动员有的从跳台上将毛巾扔下,有的还带着吸水的垫子以防起跳时打滑。
而中国选手一登上跳台和跳板,就有一股让时间瞬间凝固的仪式感。他们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登上跳台和跳板准备起跳时也是默默地等候。他们时间控制得一丝不苟,流程安排得有条不紊,动作完成得细致入微,所有细节都精雕细琢。完成动作后,每一位中国选手回到岸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全场观众弯腰致谢,每一轮都是如此。
从1974年至今,中国跳水队便没有在亚运会上丢掉过任何一枚金牌,这支铁军不仅在技术动作上尽善尽美,就连参加比赛的每一个流程、每一处细节都要求做到完美。这份仪式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跳水队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规矩和中国力量。
生活需要仪式感,体育运动同样需要仪式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反映出一支队伍的训练有素。体育赛场上的仪式感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看到了中国队的与众不同。仪式感更是运动员们对生活和训练的一种态度,让青春的每一天变得更加有序、庄重且意义非凡。
特派记者 娄莹 本报杭州专电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5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