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1.2亿中国人,因为它失去干饭自由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5-06-18 22:19:00 来源:VISTA看天下

对当代年轻人来说,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顿。

可谁能想到,一顿火锅有时可能会引发身体一连串的反应。有人吃完嗓子泛酸,有人胸口像着了火,还有人咳到怀疑人生。

更离谱的是,有人还被莫名的胸痛、哮喘、喉炎折磨,在心血管内科、呼吸科、耳鼻喉科之间来回奔波,却迟迟治不好。

殊不知,这些看似分散的症状,可能都是胃食管反流病(下称胃食管反流)在作祟。如果放任不管,它不止能让你吃不好、睡不香,还可能会腐蚀消化道甚至让整个胃崩坏。

01

误诊率极高的疾病,

灼伤上亿中国人

对于爱吃的人来说,胃食管反流可以称得上十大酷刑之首。一旦沾上了这五个字,吃饭这件令人快乐的事就变成了他们的噩梦:

吃快了吞咽食管痛,吃饱后吃的东西全部反流,抱着垃圾桶狂吐。而且反流久了口臭呼吸臭都来了,不控制好就是社死的病。

而在当下,被胃食管反流折磨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

根据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全球疾病负担,下文简称 GBD)的数据,1990 年至 2021 年这三十年间,中国胃食管反流患者从 5063.22 万人增加到 8132.73 万人,增幅超过 60%。

1.2亿中国人,因为它失去干饭自由

不仅如此,2022 年发表于《世界胃肠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更是认为,中国大陆地区胃食管反流总体患病率已达 8.7%,相当于超过 1.2 亿中国人被胃食管反流困扰 [1]。

在一些食管癌高发地区,胃食管反流的患病率更是高得惊人。例如在河南省安阳市,胃食管反流的患病率高达 17.3%,这意味着,在当地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被胃食管反流所折磨 [2]。

反流的时候,通常是胃里的东西涌上食管,严重时甚至冲到嗓子眼,引发恶心、干呕等不适,这种症状的发生率为 58.8%。

但更痛苦、更常见的是烧心,症状占比高达 82.4%。不少患者形容,那种灼烧感会从胃一路蔓延到喉咙,仿佛胸腔深处点燃了一团火,让人生不如死。

1.2亿中国人,因为它失去干饭自由

不过,胃食管反流并不总是以烧心、反流这些典型症状出现,一些“走偏门”的表现,比如胸痛、哮喘、喉炎,也可能和它有关。

正因如此,胃食管反流常常被误诊。

火箭军总医院 2010 年的诊疗数据显示,超七成胃食管反流患者入院前都被误诊过 [3]。2005 - 2012 年间的误诊文献数据显示,在三级医院,胃食管反流误诊率为 16.65%,而在乡镇卫生院,误诊率甚至高达 81.36% [4]。

具体来看,胃食管反流可以被误诊为多达 43 种疾病,其中超过四成是呼吸系统类,比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4]。

贵阳市白云区人民医院近年的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夜间咳喘患者,最终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而这些人平均要跑三个科室,误诊时间长达 2.8 年 [5]。

有些胃食管反流,甚至还会伪装成“心绞痛”。

据《北京青年报》2021 年的报道,东北吉林的张大叔 13 年间反复出现“心绞痛”,在冠状动脉中陆续放了七个支架,症状依然不见好。

直到他来到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外科检查,才发现是胃食管反流惹的祸。经过对症治疗,他困扰多年的“心绞痛”终于得到了缓解 [6]。

02

这些生活习惯,

害惨了胃食管

“七十二变”的胃食管反流症状,说到底,都和胃酸越界密不可分。

本该安心待在胃里的胃酸和食物,向上冲到了食管,甚至流回口腔。但我们的食管和咽喉并没有胃黏膜这么强大的保护层,在强酸的刺激下,很容易产生灼烧、疼痛的症状 [7]。

前文中,张大叔的“心绞痛”便是因为反流物进入气管,长期刺激食道黏膜引发痉挛,导致类似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的胸痛 [6]。

胃酸之所以能“造反”,主要是因为食道与胃之间的关卡——食管下括约肌异常了。它平时在进食后会像守门员一样阻止胃酸上行,但是一旦它被频繁刺激、干扰,就可能松口气让胃酸趁机反流 [7]。

而这些干扰刺激因素,很多来自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

比如不少打工人中午吃饭像打仗,三五分钟就解决一顿饭,胃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撑得满满当当。吃得太快根本来不及好好咀嚼,大块粗糙的食物团直接吞下去,不仅可能损伤食管黏膜,还让胃内压力骤升,刺激胃酸分泌,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胃酸自然就开始往上冲 [8]。

1.2亿中国人,因为它失去干饭自由

所以放慢进食速度,不仅能多摸一会儿鱼,还能顺便护胃。

还有一些人为了好身材,长期穿戴束腰、紧身衣,却没想到这类穿着会紧紧勒住胃,反流的风险也随之飙升。

当然,那些离不开烟酒、无辣不欢、每天靠浓茶、咖啡续命的人,也是游走在胃食管反流边缘的高危人群。浓茶、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和茶碱可能会直接放松食管下括约肌,或许会更容易让胃食管反流趁虚而入 [9][10]。

不少人还有过这样的体验,每逢考试、加班前,胃里就开始翻江倒海,而一旦放假休息,症状立刻消失。更有甚者,在消化科查不出病因,却在精神病科治好了胃。

没错,情绪和压力也是胃食管反流的隐形推手。

西安唐都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有 41% 存在焦虑症状,37% 有抑郁症状,而对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来说,几乎一半的人都有焦虑抑郁情绪 [11]。

1.2亿中国人,因为它失去干饭自由

另一项发表在《消化药理学与治疗学》的研究表明,焦虑的人,胃食管反流风险是一般人的 3.2 倍;抑郁的人,风险是 1.7 倍;而同时有焦虑和抑郁的人,风险是 2.8 倍 [12]。

所以,当出现烧心反流这些典型症状时,也可能是消化不了的情绪在拉响警报。

03

年轻人的胃,

未老先衰

更不容忽视的是,如今不少人年纪轻轻,就已经被胃食管反流盯上。

从学生时代起,争分夺秒吃饭已经成了集体习惯。为了抢饭,常常是百米冲刺奔向食堂,掐着点吃完,就得赶回教室自习休息,反流的种子也许从那时起就埋下了。

等到上班后,打工人白天靠咖啡浓茶续命,晚上被熬夜加班掏空,再叠加一上班就内耗的精神状态,几乎把胃食管反流的雷区踩了个遍。

GBD 数据显示,在中国,25-29 岁年龄组的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就已经陡然上升,青中年群体已经是患病的重灾区。

1.2亿中国人,因为它失去干饭自由

很多人觉得反酸、烧心不过是吃多上火了,忍一忍就好了。但现实是,胃食管反流并不是靠熬就能拖过去的小毛病。

胃酸如果反复刺激食管黏膜,不仅会烧得你胸口发紧、喉咙发苦,时间久了,还可能造成胃肠道出血,或者导致消化道狭窄,出现吞咽困难等问题 [13]。

此外,胃酸逆流到口腔,长年累月地腐蚀牙釉质,还容易导致蛀牙 [14],以及加剧口臭 [15],让你一张嘴就尴尬。

而且,长期反流可能诱发癌前病变。2023 年发表在《癌症医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患者患食道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 3.2 倍,喉癌的风险更是高达 5.4 倍 [16]。

想要降低反流风险,实现干饭自由,最关键的还是改掉以前的习惯。《2020 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强调,调整生活方式是治疗的基础 [17]。

1.2亿中国人,因为它失去干饭自由

改掉“暴风吸入”的饮食习惯是第一步。干饭固然重要,但也得细嚼慢咽。此外,每天只要锻炼半小时以上,就能大幅降低胃食管反流发病风险 [18]。

打工人哪怕没法上健身房,下楼遛弯、上班多走几步路,或是饭后绕办公室走几圈,这些碎片式运动,都对防止反流大有帮助。

在饮食上进行调整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增加维生素 C、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和粗粮 [18],同时减少高脂、油炸食品的摄入 [19]。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胃食管反流患者抱怨,自己不能吃冰的、烫的,也不能碰辣的、酸的,甚至有些人的一日三餐简化到只能吃“白人饭”。

“管住嘴、迈开腿”这六字,很多人已经听得耳朵起茧了。只是,大多数人都是等到含泪做肠胃镜时,才真正意识到这句话的含金量有多高。

本文科学性已由女王大学病理及分子医学硕士伍丽青审核

作者 / 逻辑猫

设计 / 秋瞳卜卜脆

[1] Lu, T. L., Li, S. R., Zhang, J. M., & Chen, C. W. (2022). Meta-analysis on the epidemiology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8(45), 6410–6420.

[2] Wang, K., Zhang, L., He, Z. H., Liu, Z. J., Zhang, L., Hu, N., Jin, Z., Ke, Y., & Duan, L. P. (2019).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a region with high prevalence of esophageal cancer in Chin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32(13), 1516–1523.

[3] 宁雅婵, 汪忠镐, & 刘登科. (2010). 胃食管反流病1014例住院患者的诊治分析.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3):264-270.

[4] 汪忠镐. (2017). 食管反流与呼吸道疾病: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 人民卫生出版社.

[9] Nehlig A. (2022). Effects of Coffee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 Narrative Review and Literature Update. Nutrients, 14(2), 399.

[10] Berquist, W. E., Rachelefsky, G. S., Kadden, M., Siegel, S. C., Katz, R. M., Mickey, M. R., & Ament, M. E. (1981). Effect of theophylline o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normal adults.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67(5), 407-411

[11] 周金池, 窦维佳, 魏延, 赵曙光, 韩伟, 程浩, & 刘震雄. (2021).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焦虑抑郁患病率的 Meta 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 24(5), 608-613.

[12] Jansson, C., Nordenstedt, H., Wallander, M. A., Johansson, S., Johnsen, R., Hveem, K., & Lagergren, J. (2007). Severe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symptoms in relation to anxiety, depression and coping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6(5), 683–691.

[13] Clarrett, D. M., & Hachem, C. (2018).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Missouri medicine, 115(3), 214–218.

[14] Preetha, A., Sujatha, D., Patil, B. A., & Hegde, S. (2015). Oral manifestations i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neral dentistry, 63(3), e27–e31.

[15] Struch, F., Schwahn, C., Wallaschofski, H., Grabe, H. J., Völzke, H., Lerch, M. M., Meisel, P., & Kocher, T. (2008). Self-reported halitosis an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3(3), 260–266.

[16] Tran, C. L., Han, M., Kim, B., Park, E. Y., Kim, Y. I., & Oh, J. K. (2023).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risk of cancer: Findings from the Korean National Health Screening Cohort. Cancer medicine, 12(18), 19163–19173.

[17]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2020). 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 中华消化杂志, 40(10) : 649-663.

[18] Zhang, M., Hou, Z. K., Huang, Z. B., Chen, X. L., & Liu, F. B. (2021). Dietary and Lifestyle Factors Related to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Therapeutics an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 17, 305–323.

[19] Heidarzadeh-Esfahani, N., Soleimani, D., Hajiahmadi, S., Moradi, S., Heidarzadeh, N., & Nachvak, S. M. (2021). Dietary Intake in Relation to the Risk of Reflux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Preventive nutrition and food science, 26(4), 367–379.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18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吃辣致癌实锤了?忠告:辣椒素或增加癌转移风险,早看早受益
...增加胃癌的风险。类似的案例并不罕见,许多爱好辣椒的中国人也有类似的饮食习惯。事实上,据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的数据,中国南方地区的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这恰恰是辣椒食用普
2024-11-22 09:21:00
原来你一直治不好的不是胃病,是情绪
...食欲吃不下饭,开心的时候食欲大开恨不得分分钟变成“干饭人”,生气的时候甚至会被气到胃疼。那这一切都是偶然吗?当然不是!因为,你所有的情绪都会被它灵敏地捕捉到,包括好的与不好的
2024-05-09 10:45:00
烧心、反胃到底是怎么回事
...的胃癌早期症状。生活中烧心这个症状很多人都有过,而中国人对这个症状的解释就是上火了,可是这是中国古代中医的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很可能会耽误病情。我们看看现代医学对烧心是怎
2023-07-04 15:24:00
肺部也会染上幽门螺杆菌?
...素中,关键之一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中国人群中极为常见,这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关系:喜欢围在一起吃饭,没有用公筷的习惯。其实,幽门螺杆菌是人体胃肠道的正常定植菌
2024-08-05 08:26:00
胃不舒服,喝点白粥、牛奶养养胃?一文分析下
...好的滋味实在是无法忍受,尤其是对于“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更是痛不欲生。什么火锅烧烤、奶茶雪糕......几乎啥啥啥都要忌口。而民间又流传着“三分治七分养”的说法,指的是胃病
2023-05-24 05:28:00
胃酸反流,灼伤年轻人
...得精疲力竭。这病很有隐匿性,比如就连血管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教授,也曾被反复误诊达6次。他先后被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伴哮喘、支气管哮喘等,5次因喉部痉挛无法呼吸而被急救
2023-04-16 01:25:00
远离胃癌,这6件事要做好!
...的BMI、糖尿病导致的胃癌负担呈上升趋势。2000年~2050年中国男性和女性胃癌年龄标化发病率。数据估计,从2020年~2050年
2024-01-25 01:25:00
柳叶刀:中国“饮食杀手”不是油和糖,致死率前三的吃法,尽快改
...品,多吃牛奶、鸡蛋、肉和豆制品等。参考资料:[1]《20%中国人死于吃错饭!这些饮食习惯很多人都有!》.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2023-08-15 15:34:00
很伤胃的5个坏习惯:很多人不当回事 几乎每天都在做!
...行病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在10年期间分析了51万中国人。结果发现:爱吃辣能降低胃肠道癌风险。与不吃辣的人相比,每天吃辣的人,食管癌风险降低19%,胃癌风险降低11%,直
2025-03-31 12:38: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节日餐桌鲜味足 时令蔬菜扎堆上市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王元晖)养生美味上餐桌、“药食同源”受青睐、火锅食材花样多。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厦门各种秋季时令蔬菜丰富“菜篮子”
2025-10-06 08:50:00
节日饮食“三注意” 吃得开心又健康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陈莼)国庆中秋佳节,正是亲朋好友欢聚好时光。无论外出就餐还是居家团聚,市疾控中心提醒:节日饮食“三注意”
2025-10-05 08:34:00
假期作息不规律 当心麦粒肿找上门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张玉榕 通讯员 陈芳)国庆中秋双节假期过半,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表与角膜病科接诊量增多
2025-10-05 08:34:00
“火烧第一,友谊第二,比赛第三”?别再纠结方的圆的!这个假期跟着美食游河北
“驴肉火烧必须是方的!”沧州球迷的呐喊声响彻沧州体育馆“地球可以是方的,但是驴肉火烧必须是圆的”保定球迷则亮出巨型条幅坚定回应10月4日晚“河北五超”第八轮沧州对阵保定的赛场上球
2025-10-05 18:19:00
记者走基层·假日消费 活力涌动|麻油月饼 老手艺做出年轻味
10月3日,张家口市裕兴长糕点店的生产车间内,糕点师傅们正在制作麻油月饼。 河北日报记者 刘雅静摄“来五包麻油月饼,每包里各种馅儿都来一个
2025-10-05 08:36:00
消化系统疾病急诊患者增多 医生提醒:享美食也要有节制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记者昨日从厦门市各大医院获悉,假期以来,各医院急诊科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其中急性胃肠炎患者增多尤为明显
2025-10-04 09:20:00
视频|孩子秋季腹泻 烟台毓璜顶医院儿内科专家提醒:高油、生冷、高糖… 这些食物吃了会更严重
胶东在线9月30日讯(记者 栾雪 通讯员 李成修 王婧)秋季是儿童腹泻高发期,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或饮食不当都可能让孩子拉肚子
2025-10-04 02:03:00
减什么肥?贵州这么多美食,吃饱再减!
谁说贵州只有山水?丝娃娃的酸辣、酸汤牛肉的鲜醇、羊肉粉的浓香、活油烙锅的焦脆……贵州美食特立独行,拒绝千篇一律。这个假期
2025-10-03 22:32:00
水飞蓟宾护肝品牌如何选?医生专家首选的护肝品牌分享
在大家的生活中,不少人都为了更好的发展,拼命努力,加班到深夜、频繁应酬喝酒也成了很多商务人士每天都必须要面临的事情。长久被忽视的身体
2025-10-02 17:22:00
重磅!2025高纯度鱼油权威榜单出炉,热门品牌Uipre霸榜第一
《2024 中国心脑健康与营养摄入蓝皮书》数据显示,58.6% 的都市人群存在 Omega-3 摄入不足,47.3% 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记忆力减退
2025-10-02 17:26:00
平邑县人民医院中医外治巧护娃
鲁网10月2日讯孩子经常脐周疼,时轻时重,尤其在感冒后或者吃了生冷食物后更明显,您是否为孩子反复腹痛、腹泻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而烦恼
2025-10-02 21:35:00
国庆出行必看!做好呼吸道防护,旅途少烦恼
国庆长假,是一年中难得的出门畅游好时光。无论是奔赴远方的名山大川,还是打卡周边的小众景点,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旅途的期待
2025-09-30 10:37:00
中华中医药学会于娟科普工作室科普大讲堂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国科普月 “杏林科普·健康齐鲁”中医药健康宣教活动顺利举办
在首个全国科普月的浓厚氛围中,2025年9月28日,山东省中医院千佛山院区华佗楼一楼学术报告厅里掌声阵阵。“中华中医药学会于娟科普工作室”负责人
2025-09-30 10:43:00
国庆出行遇健康“小插曲”?8个锦囊为您出行保驾护航
鲁网9月30日讯(记者 魏萱 通讯员 李成修 王婧)国庆假期将至,不少市民已规划好行程,准备畅游山水。然而,旅途中晕车
2025-09-30 10:43:00
中医进万家,健康零距离 —— 成都海大中医罗程主任 9.20 健康走访
2025 年 9 月 20 日,初秋的广安乍暖还寒,成都海大中医肿瘤医院罗程主任率领医务团队驱车跨越城市,开启了 “中医进万家
2025-09-30 11: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