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作者:黎荔
最新研究称,当人类死亡时,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在手术室中,当心脏提供给大脑的血液供给被快速切断时,患者就会被正式宣告死亡。但是研究表明,患者死亡后精神和意识至少在短期内会继续工作,这意味着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死亡。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院急救护理与复苏研究中心的负责人SamParnia博士称:“人们在死亡的第一阶段或许仍然能够存在某种形式的意识。”事实上已经有证据表明,“死去的人”躺在手术台上时甚至能够听到有人宣告他们的死亡。
此时,人们处于死亡和存活共存的状态,而且完全能够意识到他们即将消失。亦生亦死,生死混合,那是一种多么奇怪而悖谬的感觉啊!
我想这种现象类似于视觉残留,视觉残留现象即视觉暂停现象(Persistenceofvision,Visualstayingphenomenon,durationofvision)又称“余晖效应”,1824年由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皮特·马克·罗葛特在他的研究报告《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中最先提出。指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惰性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例如,当我们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凝视一个绿色的三角形,然后将视线移开,注目于一面白墙,此时我们眼前的白墙上出现的正是一个三角形,只是色彩呈现为绿色,因为长时间看红色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所以用其互补色来弥补一下,缓解疲劳。视觉残留的影象的色彩,往往不是原来的色彩,这种色彩的变化叫色幻觉。
基于此,我相信死亡后意识暂存的现象。死亡情况下的人类思维和意识不可能立即切断,而是有一个缓缓消退、最终湮灭的过程。目前,死亡时刻的判断,全部都是建立在心脏停止跳动的基础上。从技术层面上讲,这是医学对死亡时间的认定方式。但其实,人的真正存活应该比判定的死亡时间要长,在人类死亡一段时间之后,意识可能还会继续存在。只是,我不知道意识会一直存在(这就涉及到灵魂的问题),还是只再续存一小会儿,就像熄灭的火花的一点余烬闪烁。
其实,科学研究所能得出的这个结论,文学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非凡想象,早已经先行到达。我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相似的段落,就有这么以下两处:
一处是来自于施蛰存所著历史小说《将军底头》,1932年1月由上海新中国书局初版。小说讲述吐蕃血统的唐朝将领花惊定将军奉君命征讨吐蕃。这位具有双重国籍的将军,此次受命征伐吐蕃,面对民族仇杀他只能感到束手无策与深深的无奈。到达边境后,他下令暂不出击。忧思之下,无心恋战,花将军爱上了一位边境小镇的蜀地少女,军纪与爱情的对立,使得他的内心更加激荡矛盾。最终,在与敌将的残酷交战中,花将军的头被敌将砍去。然而,将军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头已经给敌人砍去了。虽然失去了头,还不就死掉。因为将军正一心想着要回到村里去,何曾想到被砍掉了头呢?没有了头的花将军由着他的马背着他沿了溪岸走去,将军觉得不知怎的忽然闷热起来,为什么眼前一点也看不出什么呢?从前也曾打过仗,却没有这样的经验呀。将军觉得满身都是血了……走近到溪水边,将军奇怪着,水何以这样浑浊呢,一点也照不见自己的影子?而这时候,在对岸的水阶上的却正是将军所系念着的少女。“喂!打了败仗的吗?头也给人家砍掉了,还要洗什么呢?还不快快的死了,想干什么呢?”无头的花将军遭到他心爱的少女的嘲笑。将军突然感到一阵空虚,将军的手向空间抓着,随即就跌下马来,仆地身亡。
到底是什么驱使着,头被砍下后的身子,仍痴情地回来寻找这位姑娘,这是何等残酷和诡谲的故事。在小说平静无波的叙述中,那无休止的翻滚着的暗流,一直在暗暗地蓄势,临到了结尾,突然一下子猛地打过来的骇浪,叫人噎住一样停住了喘息,探及到人的内在意识的神秘不可测。当然,《将军底头》末段,将军的头与身体分开后仍能流泪,是否违背了事实?若持现实观照去量度《将军底头》,只会产生更多的混乱。但其中关于死者仍存在意识的描述,的确充满了惊心动魄的现代先锋意识。
还有当代作家余华在小说《往事与刑罚》中,写一个刑罚专家,给陌生人描述人被腰斩后的感觉:
“那时候你将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一切声音都将消失,留下的只是色彩,而且色彩的呈现十分缓慢。你可以感觉到血液在体内流得越来越慢,又怎样在玻璃上漾溢开来,然后像你的头发一样千万条流向尘土。……”
这种对于死亡“图景”的精细描绘,给人带来一种强烈而锐利的心理冲击,这种余华式的“死亡叙述”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新奇的,也是复杂的。这是一幕让人咋舌的细节描绘,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异质状态的世界,从而使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一种“间离”效果,促使人们在关注作品本文的同时,将疑问的目光投向描写本身,思考描写本身所带来的阐释文本的可能性。死后意识的存在是如何的呢?也许可以从文学的刻画中,约略探知一二。那是一种彻底超脱的虚无的感觉,那是旅途中种种磨难的终点,那是人身不由己的下沉时到达的境地,那是死的开启,生的余温,那是生与死的团聚正在到来。魂器分离、走向永恒的体验又是多么孤独啊!我无法描述那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或者,只有最伟大的诗人才能依稀捕捉。
日落总是令人不安
无论它是绚丽抑或是贫乏,
但尚且更令人不安的
是最后那绝望的闪耀
它使原野生锈
此刻地平线上再也留不下
斜阳的喧嚣与自负。
要抓住这紧张而奇异的光有多难,
那是个幻象,人类对黑暗的一致恐惧
把它强加在空间之上
它突然间停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6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