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七世纪初,吐蕃第33任赞普(藏王称号)松赞干布(汉文史料称其为弃宗弄赞)先后征服了苏毗(今西藏日喀则地区)、羊同(古象雄王国,今西藏阿里地区及西藏北部)及党项羌等势力,基本上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
松赞干布并未放弃继续对外扩张的机会,这是数千年来,青藏高原深处的政权首次向中原及西域地区扩张,这便与刚建立不久的唐朝产生了交流,吐蕃的北面是西域、吐谷浑及河西走廊,吐蕃的东面是唐朝的剑南道,吐蕃的南面是喜玛拉雅山及天竺,吐蕃的西面则是中亚。
松赞干布知道唐朝是中原大国,于是派出使者向唐朝进贡并提出和亲,唐太宗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派出一个叫冯德遐的使者跟随吐蕃使者一起去西藏见松赞干布,松赞干布见到冯德遐很高兴,他听说突厥和吐谷浑都与唐朝和亲,于是提出吐蕃也要跟唐朝和亲,松赞干布想为自己娶一位唐朝公主。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再次派出使者跟随携带金宝财物与冯德遐一起回到唐朝,并向唐太宗提出和亲,唐太宗拒绝了吐蕃的和亲,那么问题来了,唐太宗为什么会拒绝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呢?
1、唐太宗对吐蕃并不了解。
唐朝是中原大国,不是随便来一个政权说要和亲就能同意的,吐蕃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与中原政权并不接壤,唐朝时期,唐朝与吐蕃中间隔着吐谷浑(鲜卑族)、党项羌(羌族)、白兰羌等民族,唐朝对吐蕃并不了解。
就算是在唐朝之前,中国史书上也并未记载青藏高原上的政权,历代王朝对此也是知之甚少,唐太宗并不了解吐蕃的虚实,他不可能随便把公主下嫁出去,唐太宗派冯德遐入藏也有了解吐蕃政权的目的。
唐太宗并不了解吐蕃
2、唐朝和亲是有政治目的。
唐朝对外和亲都是有政治目的,唐朝与突厥和亲,是为了拉拢突厥,打压北方草原的霸主,唐朝与吐谷浑和亲,是为了控制吐谷浑,保障河西走廊的安全,唐朝与薛延陀和亲,同样是为了打压对方,阻止对方强大,唐朝与契苾何力和执思失力的和亲则是为了奖赏功臣。
吐蕃世居青藏高原,对于唐朝来说,没啥存在感,唐太宗对于吐蕃也没有政治目的,唐朝只需要控制吐谷浑就行,对于远在青藏高原深处的吐蕃来说,唐太宗没有政治兴趣。
3、唐朝战略重心在河西走廊及西域。
从汉朝到唐朝,强盛的中原政权对外扩张的路线无一例外是先中原,后西域,西域是保障中原政权安全的屏障,从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开始,强大的中原政权莫不以控制西域为己任,唐朝同样如此。
唐朝的战略重心在河西走廊及西域
在唐朝之前,中原政权的所有威胁都来自西北方向,唐太宗在公元630年灭亡东,突厥,634年灭亡吐谷浑,基本上就打通了河西走廊,唐太宗当前的战略重心就是拿下西域,所以于公元640年,唐朝发动了灭亡高昌之战,正式设置安西都护府。
对于青藏高原之上的吐蕃,唐朝并无兴趣,一是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普通人上去就有高原反应,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唐军不会上青藏高原;二是青藏高原都是牧场,土地贫瘠,而中原政权是农耕民族,唐朝没有利益相关点,所以唐太宗拒绝和亲。
唐太宗的拒绝惹怒了年仅18岁的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抛下一句话:若大国不嫁公主,即当入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不久,松赞干布发兵攻打吐谷浑,占领了青海湖以南,吐谷浑逃到了青海湖以北,随后,吐蕃军向东攻打依附于唐朝的党项羌及白兰羌,松赞干布亲自率领20万大军逼近了唐朝的松州。
吐蕃以战争威胁要与唐朝和亲
松州就是今天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在成都的西北方向,离成都有600多里路,这里是唐朝的西部边境重镇,松赞干布率军攻打松州,击败了松州都督韩威,并持续率军攻打松州治所,与此同时,依附于唐朝的羌酋阎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投降吐蕃。
唐太宗听说后大怒,决心派兵攻打吐蕃,诏令吏部尚书侯君集、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左武卫将军牛进达、左领军将军刘兰四将率领四路大军合计步骑5万人攻打吐蕃,吐蕃攻打城池十余天未攻下,唐军先锋牛进达先期到达。
到了晚上,牛进达率唐军夜袭吐蕃军,斩首一千余级,松赞干布大惧,于是率军退走,吐蕃军并未伤及实力,被杀了一千余人就撤退了,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吐蕃只是为了和亲,并不想跟唐军拼命;二是唐朝援军相继到达,吐蕃取胜无望;三是吐蕃远道而来,补给困难,先后有8位大臣自,杀要求松赞干布退兵。
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
一年多以后,松赞干布派国相禄东赞携带黄金五千两及珍宝数百再次到唐朝和亲,这一次唐太宗同意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便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
那么问题来了,唐太宗之前不答应和亲,为什么唐朝与吐蕃第一次在松州打了一仗之后,唐太宗就同意和亲了呢?
1、唐太宗意识到吐蕃的实力。
吐蕃与唐朝不一样,还是奴隶制社会,实行军民合一的政策,其百姓战争时期为士兵,和平时期为牧民,松州之战前,吐蕃已经打败了吐谷浑和唐朝边境的党项羌与白兰羌,已经显示出实力。
吐蕃人常年生活在青藏高原,不仅适应了高原反应,而且普通士兵骁勇善战,松州之战,吐蕃一下子就出动了20万大军,这个实力相当于唐朝初年的东,突厥,其整个政权的倾国之兵应当不亚于高句丽的实力,在松州之战后,唐太宗意识到吐蕃的实力,改变主意选择和亲。
唐太宗同意和亲
2、唐太宗以和亲拉拢吐蕃,防止吐蕃的骚扰。
唐朝的战略重心不在青藏高原,而在西域,唐朝不愿意跟吐蕃发生冲突,浪费自己的实力,但如果不和亲,吐蕃人是不会甘心的,松赞干布本人就说过了,如果不和亲,就会发生战争,不惜以战争来威胁唐朝和亲。
在吐蕃第一次派出使者的一个月后,唐朝就发动了灭亡吐谷浑的战争,然后又扶立吐谷浑亲唐政权,松赞干布派国相禄东赞到唐朝和亲的这一年,唐太宗又派侯君集率领唐军攻打高昌,进军西域,明显唐朝的战略重心还在是西域,唐朝不愿意两线作战。
松州之战证明了吐蕃是有能力侵犯唐朝边境的,唐朝虽然实力强劲,但也不想与吐蕃产生冲突,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亲,双方保持友好关系,所以唐太宗选择同意和亲。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作为青藏高原的统治者,松赞干布为何一个劲地逼迫唐朝和亲,甚至不惜拿战争相威胁?主要有三个原因:
松赞干布为发展吐蕃
1、为吐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放眼吐蕃的周边,强大的政权只有唐朝,只有与唐朝交好,才能保证吐蕃的持续发展,松赞干布是一位杰出的首领,他首次与唐朝交流就提出了和亲,这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谋远虑的结果。
与唐朝和亲换取双方的政治和平,吐蕃才有时间和能力去扩张势力,去征服其他政权,也只有和亲才能为吐蕃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吸收唐朝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发展吐蕃自身。
吐蕃社会发展的水平比较低,无论是文化还是科学技术,远远低于中原政权,松赞干布深知这一点,想通过和亲来提前自身发展水平。
看看文成公主入藏带了什么?
根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带了金质释迦佛身像、360卷经典工具书籍、各种烹技食物、各种种子作物、卜筮经典300种、工技著作60种、治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等等,此外还有各种工匠技术人员。
文成公主
这明显就是为了帮助吐蕃发展的,也有可能就是吐蕃提出来所需要的物品,与此同时,松赞干布还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读书,学习唐朝文化与知识,松赞干布还为文成公主修建布达拉宫。
文成公主则参与了拉萨大昭寺和小昭寺的设计,当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像至今仍保存在大昭寺。这都是双方和亲带来的好处,也是松赞干布和亲的目的之一。
3、提高吐蕃政权的政治影响力。
唐太宗在灭亡东,突厥之后,被周边民族尊为天可汗,是周边所有政权的宗主国,谁能够娶了唐朝的公主,在当时绝对是重大的政治事件,毫不夸张的说,谁能与唐朝和亲,谁就能提高政治影响力,这就是松赞干布的目的。
松赞干布历来以和亲增加影响力,他的五位妃子中有4位是和亲得来的,除了唐朝文成公主之外,还有泥婆罗赤尊公主、羊同(象雄)李特曼公主、党项甲莫尊公主,这都是和亲的产物,增加其在周边政权的影响力,这些政权中,唯有唐朝影响力最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7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