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
记者 蒋肖斌
一头标志性的长卷发,又酷又飒是王潮歌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果继续聊下去,你会听出她京腔中北京大妞的性格。有戏剧学院的学生向她提问,担心自己因为理论基础薄弱而无法处理好故事的讲述,王潮歌说:“如果一个故事让你冲动,你自然知道如何处理它。”
21场沉浸式演出,108个情境空间,超800分钟的戏剧总时长,王潮歌用8年时间为《红楼梦》读者打造了一个梦。梦的入口——戏剧幻城有16扇门,通向所有剧场,观众可以自行选择,排列组合成无数条线路,她将选择权交给观众。王潮歌说:“戏剧最终的力量不是让你为我鼓掌,而是你真实参与到了某个部分。这座城里重要的不是我怎么写、怎么演,而是由你的选择带给你的感受。”
谈到选择,王潮歌本人却并不擅长或并不喜欢做选择。她会先排除掉不喜欢、不想做的部分,然后让一切自然而然,自在发生。
王潮歌。受访者供图
王潮歌不喜欢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王潮歌不喜欢排《红楼梦》,她不喜欢《红楼梦》任何形式的改编、再现。
如果说幼年读过的书像一颗种子,会伴随人的成长生根发芽,那《红楼梦》就是王潮歌心里最重要的那颗种子。她回忆小时候读《红楼梦》,要打扫好房间,专门腾出时间,端正地读。“我现在长成这样,肯定跟它有关,是它滋养了我。”
因此,当投资方找到王潮歌,提出要做一出《红楼梦》主题大戏时,她接连拒绝。“我觉得自己不配做《红楼梦》,那是一部我不可碰触的作品,那是一篇需要通过阅读来欣赏的文本,而不是用其他艺术手段再现。”
但突然有一天,灵感来了,王潮歌想到可以将目光对准读《红楼梦》的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红楼梦》,无论你有没有完整地读过,《红楼梦》一定参与了你的某一段岁月,使你的生命发生了某种变化。想到这,我觉得行了。”
之后,她花了8年时间为《红楼梦》读者打造了一座戏剧幻城,其中内容横跨270年时间长河,每个不同时间节点上的人因读《红楼梦》而发生故事,观众穿梭其中,看到自己。“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有人说王潮歌很癫狂,她说:“当我认定了,我就会整个人投入。任何一个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都应该达到这种癫狂,你不癫狂是你有问题,我癫狂了我没问题。”
王潮歌不喜欢复制。从“印象”系列到“又见”系列再到“只有”系列,她不断创新,她觉得戏剧的形式是多样的,没人能够定义她、定义戏剧的形式。
“印象”系列大型山水沉浸式实景演出,开创中国实景演出之先河;之后,王潮歌独创了情境体验式演出“又见”系列,让观众跟随戏剧空间挪步;再后来,她试图将情景园林和情境体验演出二者结合,创作“只有”系列,这一次,她又将舞台搬到了室外,但不再依托山水,而是依靠剧场群落,将实景演出和情境体验两种艺术碰撞式组合在一起。“我的三个系列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从实景演出到室内互动情境体验演出,再到戏剧幻城内小剧场的排列组合,我挺高兴的,感觉带着大家到了一个又一个地方。”
艺术的道路应当越走越宽阔,那样道路两旁的鲜花才会越来越丰富,王潮歌不希望别人给自己上框架,“任何事物、任何形式,都是手段、工具,你可以拿来学习,拿来审视,你甚至不必尊重,不要让任何东西框住你”。
王潮歌不喜欢娱乐化的内容,她坚持创作严肃内容,她说“严肃是有市场的”。“这个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我感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非常焦虑,为太多未知的、未来的事情而焦虑。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将人类的共性问题提纯。”
“我可能对戏剧幻城寄予了特别大的厚望,希望它的存在能够对此刻的人世间起一点作用。”因此,王潮歌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里,用纯粹的戏剧语言构建一个剧场,讲1942年的饥荒,将苏轼的一生浓缩在半小时的戏剧里。“那都是我硬啃下来的。”她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我在做严肃的东西,我希望带给你共鸣,让你看看我在思考什么,也许会带动你也思考一些问题。”
王潮歌说:“我相信好的东西、严肃的东西一定会有市场,也会有更长远的生命力。”
没事的时候,王潮歌喜欢跟家人、朋友去旅行,但她不喜欢打卡景点、“特种兵旅行”。她喜欢去田间地头把自己藏起来,喜欢看麦子熟了。她说创作也好,人生也好,就应当像麦子熟了,自然而然,自由自在,野蛮生长。【责任编辑:蒋肖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8 11: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