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0月24日,“戏里戏外 烟火人间——溧庆黄梅戏剧团影像档案展”在南京美术馆开展。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段仁虎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鲁舒婷 实习生赵韵涵
10月24日,“戏里戏外烟火人间——溧庆黄梅戏剧团影像档案展”在南京美术馆开幕。展览集中呈现本报摄影记者姚强历时3年跟随南京溧庆黄梅戏剧团辗转多个省份拍摄的系列作品,作品以影像为笔,描绘了当代民营戏剧院团生活的多彩画卷。
作为南京市“民营院团改革创新示范点”,溧庆黄梅戏剧团在团长陈祥飞的带领下,每年演出500余场,凭借实力赢得众多专业奖项,积累了大量民间粉丝,成功彰显了民营院团在戏曲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价值,也为民营院团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探索出了改革创新的可行路径。
本次展览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溧水区委宣传部、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市摄影家协会、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承办,展期将持续至11月8日。
3年跟拍“跑江湖”,数万张照片记录生动瞬间
“3年来,我拍摄了数万张照片,本次摄影展从中甄选了100余幅精品进行展出。”姚强说,这些作品从舞台光影到后台日常,从演员的妆容神情到观众的专注目光,真实记录了剧团人台前幕后的点滴瞬间。
与一般的艺术创作不同,摄影记者出身的姚强立足田野,跟着剧团辗转多个省份“跑江湖”,以平实而温暖的微观视角,捕捉溧庆黄梅戏剧团最真实、最质朴的瞬间,使作品充满浓郁的烟火气和鲜活的生动感。剧团里的小夫妻、青年学生、团长、跑龙套的青年、戏曲名家……他们的故事和经历被镜头一一捕捉,以影像的形式记录。
走进展览现场,仿佛能跟随剧团的脚步,深入戏曲艺人的日常,洞察他们的精神世界,体验戏里戏外的独特“江湖”,感知当代中国的生活多样性与文化活力。
“看着这些照片,能感觉到演员们演出时的激情绽放,也有奔波途中的疲惫坚守,更有传承路上的执着信念。”参观者叶飞表示,自己从每一张照片里都能读懂一段故事,感受到戏曲生命的温度与力量。
五大板块构筑“烟火人间”,跨媒介呈现戏剧生态
本次展览分为人物故事、剧团日常、民俗乡情等五大板块,以摄影师的视角,细腻而全面地展现围绕溧庆黄梅戏剧团构筑的“烟火人间”。
策展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贾方介绍,本次展览除了舞台艺术,还展现了各地的人文风情、传统的家族文化、农村的乡土文化以及剧团中戏曲演员的生活处境,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兼具地域特色与文化深度的当代生活图谱。
为何将展览主题定为“戏里戏外烟火人间”?“作为戏曲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传承者,戏曲艺人走遍大江南北,目睹了世间百态,踏足许多常人难以涉足的地域。”贾方表示,戏曲艺人所处场域宛如一个个微小却生动的社会单元,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独特而鲜活的“烟火人间”。
值得关注的是,展览采用跨媒介的表现形式,除常规照片叙事,展览还通过增添视频播放装置,综合溧庆黄梅戏剧团戏曲生态中的无数微小片段,塑造“烟火人间”的整体概念与氛围。
一年演出500多场,用坚守与传承激活戏曲生命力
展览现场的100多张照片,陈祥飞花了半个多小时一张一张看完,感慨良多,“平时自己是其中一员,更多时候在协调现场,没感觉有多么辛苦。看展的时候,我成了观众,‘跳出剧团’看剧团,更能感受到基层文艺工作者的不容易。”
今年9月11日,洪蓝街道渔歌小学的校园里掌声阵阵,溧庆黄梅戏剧团独特的唱腔,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萌芽;9月13日,剧团奔赴南通市如东县,8天走进8个乡镇,演出《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过足“戏瘾”;9月21日,剧团赶回溧水区白马镇,继续投身惠民演出;9月22日,在南京市文联主办的活动中,他们亮相高淳;9月23日起,剧团的足迹延伸至江西省,开启了长达16天的密集演出……
“我们一年演出500余场,这说明老百姓有需求,需要这种文化生活。”陈祥飞说,观众的喜爱,才是戏曲发展的土壤所在,也让他们的坚守更有意义。
如今,一场摄影展,将溧庆黄梅戏剧团放在聚光灯下,收获了更多关注。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需要关注‘Z世代’群体的接受程度。”贾方说,本次展览强化内容和审美上的丰富性及开放性,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年轻人的观看喜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27 05: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