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张家口日报
撸起袖子加油干 风雨无阻向前行
党校里讲小村“故事”
本报记者 王映华 通讯员 梁志刚 赵晨阳
4月24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会场内一片肃静,灯光、目光聚焦在主席台一个娇小的身影上。
“大家好!我是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长梁乡大石砬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站在讲台上,给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学员作报告,孙喜玲带着微微发颤乡音的“开场白”刚一出口,自己的掌心已经渗出涔涔汗液。
“大石砬村曾是河北省20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这十多年来,我们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在绿色发展上做文章,植树造林、发展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之乡’……”带着全村老少一起奋斗的过往历程,如电影般一帧帧在脑海中闪现,让孙喜玲越讲越投入。
5月15日,记者到大石砬村采访,回忆起当时为2024年春季学期第一期学员作“让穷山村开遍致富花”专题报告情景,孙喜玲仍难掩心中的激动。“我作过近百场报告,但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给学员们作报告,这是第一次。这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国家对基层的重视,对基层干部扎根一线、担当付出的关爱。”
孙喜玲清晰地记得,报告过程中学员们给自己的那三次掌声和那一份肯定与“鼓励”。
大石砬,仅听名字就可想象立地条件不是一般的“先天不足”。孙喜玲是土生土长的大石砬人。高中毕业后,她到北京工作,小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每次回家过年,她的心里都会一阵阵难受。外面日新月异、高速发展,村里那么多年还是老样子,尤其可怕的是,与亲戚邻居交流,听到的都是困顿、抱怨与迷茫。“不能再让乡亲们受穷了!我要回乡创业,给村民带来新的希望!”讲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孙喜玲哽咽地话音刚落,台下瞬间爆发出了一阵掌声。孙喜玲知道,这肯定的掌声是给她的,更是给所有返乡发展、充满热忱的基层干部的。
2018年8月,孙喜玲被乡亲们推选为大石砬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挑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担。在之后的日子里,在县委、乡党委的指导帮助下,孙喜玲带领大石砬村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造林、樟子松嫁接红松、建设富硒金莲花种植园区等七项生态扶贫项目,并因地制宜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花卉种植。“近些年,我们大石砬村重点培育发展金莲花、百合花等特色种植业,培育了12类赏食百合品种,陆续引入金莲花和万寿菊等花卉品种,近千亩花卉成了村里致富花”;“发展特色民宿旅游,探索发展农特产品销售新模式,建设了花海栈道和观景平台以及大地景观、灯光秀表演,新建了村级草原花卉博物馆,种好了花不只能当商品卖出去,还能当风景把人引进来,2023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47万元,村集体年收入增加到122万元”……会场一片肃静,只有沙沙的笔记声。
台上讲得动情,台下听得动容。
“2019年,我完成了给自己定的第一个目标,大石砬村成功脱贫出列;2023村民走上产业致富路,我完成给自己定的第二个目标……”讲到喜悦之处,学员们对大石砬村取得的成绩报以热烈掌声。看到大家的认可,孙喜玲也禁不住和大伙儿一起鼓了掌。
大石砬村带来的变化不仅反映在数字上,更深深地映照进生活里。“以前村里穷,附近村镇少有女子愿意嫁过来,大石砬多年没热热闹闹地办过喜事了。最近几年,日子越过越红火,已有9名大龄男村民都娶到了媳妇,其中年龄最大的49岁。”一个小小的真实例子,让台下响起第三次掌声,掌声与笑声混合在一起,响成一片。
五月的坝上,草长莺飞。远在北京200多公里外的沽源县长梁乡,也进入百合花播种关键时期。
回到大石砬村的孙喜玲,一头扎进了田间地头:现场为企业和村民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嗓子喊哑了,脸黑了一圈,身上鞋上全都是泥,又变回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喜玲姐,你在北京都给领导们都讲啥了?咱这十多年的变化,领导们觉得行不?”每逢劳作间隙,村民们总会自觉围拢在孙喜玲身边,有的让她说说当天作报告的情形;有的让她讲讲打造集生态康养、花卉观光、民俗体验、田园文化四位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的新想法。“等咱们村的民宿、观光园都建好了,让孙书记再去北京给领导们汇报一下。”“对对对,最好请来村里做客,看看咱们村有多漂亮!”今年的大石垃上空,飘荡着欢声笑语,田野上更充满新的希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9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