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高文暕 阳朔县中医医院
咳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病情症状之一。很多人一咳嗽就吃止咳药、抗生素,甚至找“祖传偏方”,结果越治越糟。其实,咳嗽的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的“病根”。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帮助我们科学应对咳嗽,避开常见误区。
一、咳嗽就是“肺热”?一味用清热药反而伤身
很多人一咳嗽,特别是痰多、咽喉红肿的时候,就自行判断为“上火”,于是大量使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银翘解毒丸、板蓝根颗粒、清热止咳糖浆等。更有甚者连柴胡、黄连等苦寒药也用上,觉得“清热去火”就能止咳。
但其实,中医认为咳嗽的原因有风寒、风热、燥邪、痰湿、气虚、阴虚等多种,不是所有咳嗽都是“肺热”。如果错误使用清热药,尤其是长期服用苦寒之品,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反而导致免疫力下降、咳嗽缠绵不愈。例如,部分人是风寒袭肺所致的咳嗽,表现为咽痒、白痰、畏寒、流清涕,这种情况应使用宣肺散寒、化痰止咳的中成药,如通宣理肺丸、小青龙汤等;此时若盲目服用清热药,不仅无效,还可能使寒邪闭郁,更难痊愈。
因此,中医建议,咳嗽初起时应结合自身表现辨别寒热虚实。若无法判断,应及时咨询医生或中医师,切忌滥用寒凉药物。尤其是儿童、体虚者,更应避免“火大就清”的思维误区。若家中常备中药,也应区分不同体质与证型,比如秋冬时节多为风寒咳嗽,饮食可适量加入生姜、大枣、葱白煮水,以助驱寒,而非随意清热。
二、咳嗽未愈,滥用抗生素易损伤正气
咳嗽几天不好,很多人就急着吃抗生素,担心“拖着拖着就变成肺炎”。其实,大多数咳嗽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根本无效。滥用抗生素不仅容易产生耐药性、破坏菌群,还会伤肺气,让身体更虚,引起反复感冒、咳嗽,陷入恶性循环。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抗生素虽然能在必要时清除“邪气”,但若无实邪而乱用,反而削弱机体的防御能力。特别是在慢性咳嗽、过敏性咳嗽、气道高反应等非感染性疾病中,抗生素几乎没有作用。比如“咳嗽变异性哮喘”,表现为夜间剧咳、清晨加重、痰少等症状,本质是气道高敏,并无感染迹象,这时应当以调理肺气、平喘止咳为主,中医常用的麻杏石甘汤、苏子降气汤等就有较好疗效。
因此,中医建议,咳嗽超过五天未愈,应先明确病因,切勿自行使用抗生素。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使是细菌感染,也应配合清肺化痰、扶正祛邪的思路,避免抗生素成为“常备药”。日常生活中可通过艾灸肺俞、足三里等穴位,提升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三、止咳就是压住症状?这是不重视病根调理
很多人对咳嗽的认知还停留在“把咳嗽压下去”这一步,于是大量依赖镇咳药如右美沙芬、可待因等,却忽视了背后隐藏的体质问题与脏腑失调。
中医强调“肺为娇脏,喜润恶燥,通调水道”,认为肺与脾、肾密切相关。比如部分老年人咳嗽反复,其实是“脾肾两虚”,导致肺气不足,津液亏虚,进而咳嗽不止。此时若单纯使用镇咳药,只会使症状短时缓解,实则病根未除。再如部分女性秋冬季节常因燥邪伤肺而干咳无痰,中医讲“燥易伤肺”,需用养阴润肺之法,如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等。
此外,许多慢性咳嗽患者存在过敏体质、胃食管反流等基础问题,也需从整体调养入手。中医治疗不仅是用药,更包括食疗、起居、情志调养等综合手段。如夜间干咳,可用梨水、罗汉果、川贝炖雪梨等食疗缓解;白天多痰者,则应少食甜腻、寒凉之品;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者,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应适当疏肝解郁,如用加味逍遥散等。
中医建议,咳嗽不只要“止”,更要“调”。对慢性咳嗽、体质虚弱者,应从饮食起居、脏腑功能出发,进行全面调理。中医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如果是气虚体质,就应当通过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等药物扶正补气;如果为阴虚燥咳,则以养阴清肺为主。中药讲究配伍,不可自行盲目抓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更为安全有效。
四、结语
咳嗽虽常见,却不容忽视,滥用药物可能适得其反。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我们可以更科学地对待咳嗽,避免走入“清热成瘾”“抗生素依赖”“盲目止咳”的误区。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观察自身咳嗽的性质、伴随症状、发作时间等,尽早发现问题本质,及时就医咨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23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