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泰安推广“减垄增地”种植模式出成效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3-07-06 09:5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推进规模经营,粮食增产农户增收

泰安推广“减垄增地”种植模式出成效

泰安推广“减垄增地”种植模式出成效

□王础

6月底,“三夏”生产工作到了最繁忙的阶段,泰安肥城双北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武海荣专门聘请了15位拖拉机手。而这15位拖拉机手,多是从外地务工返乡的本地农民。

前几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良田多有撂荒。但近年来,泰安市农业农村系统依托专业合作社,发挥粮田规模化经营的优势,不仅涌现出一大批种粮大户,而且全市粮食总产连续6年稳定在50亿斤以上。如今更是依托“减垄增地”大田种植模式,推广新农技,夏粮丰收几成定局。

受访农户认为,“减垄增地”可以进一步发挥粮田规模化经营的优势,让粮食增产、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从几亩承包田到种粮大户

2015年前,泰安农村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以肥城市为例,当时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多点,每家每户守着几亩薄田也就是种点口粮。

武海荣也是如此。据他回忆,当时的粮食普遍是小田块种植,大型农机施展不开,劳动效率相对低下。镇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补贴家用,而外出务工又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不足。

为了增加收入,武海荣也在镇上经营了一家超市,结果随着外出务工成为潮流,超市的顾客也越来越少了。

而转机出现在2014年。那年,中央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到了2016年,《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规范(试行)》出台,指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建立健全交易运行规则,推动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在2015年,武海荣发起成立了肥城市双北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以715元一亩的价格流转了1082亩土地,变成了种粮大户。

在那一年,全省流转土地2155万亩,占耕地的23%,全省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超过了40%。而据最新统计数据,泰安全市农民合作社11811家、家庭农场9392家、规模生产经营大户9353个、从业人员13万人,规模化经营率达91%以上。

而土地流转引发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变局,才刚刚开始。

上下协力,巧解灌溉问题

很快,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的武海荣碰上了经营难题:浇灌问题。

“以种小麦为例,以前多采用大水漫灌,把田垄间的畦地灌满。一般每家每户就管这自家的一畦地,看看哪里田垄漏了、哪里水管堵了,‘一水’(注:从播种到收割,小麦总共需要浇灌四次,即‘四水’)20多天。”他说,在种植业分散经营的年代,灌溉的管理原本不成问题。

后来土地集中了,漫灌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浇上千亩地,需要同时开十几台柴油机抽水,还需要30—40个工巡视,才能勉强管理过来。”青壮劳动力多选择外出务工,人力的事情最让武海荣头疼。

作为农业专家,肥城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王梅认为,“水”,其实是粮食种植的核心问题,“在通过土地流转初步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以后,‘水’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而如何在水资源有限以及人力紧张的情况下提升灌溉效率,顺利完成灌溉,各个种植业主体也一直在积极探索”。

为了解决灌溉问题,武海荣决定采购喷灌设备,“当时也没那么多资金,所以我从东北引进了3套二手卷盘式喷灌设备。”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台喷灌设备就能喷灌200亩农田,不仅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还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据泰安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在传统大水漫灌模式下,每亩浇水需80立方米,全年浇水6次共480立方米。“减垄增地”后,因地制宜采取微喷带、地埋式喷灌等高效灌溉设备,可节水约40%(约192立方米)。按照每亩每次水电费25元计,每亩每年可节约水电费60元左右。

为解决前期投入大的问题,泰安各级政府频频出台惠农政策。以肥城市为例,当地财政列支1000万元资金,对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补贴。同时,与省农担公司联合推出喷灌节水设备购置惠农贷产品,在实施主体承担不低于投资30%的基础上,提供10万—300万元贷款,并享受政府惠农贷补贴。

此外,现在的喷灌设备已经能实现“一键浇水、自动关停”,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平均年亩节省人工成本100元,破解了当前农业种植“招工难”“用工荒”等难题。

而随着“水”这个核心问题的迎刃而解,武海荣这样的种粮大户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

8万亩新增耕地是怎么来的

如上所述,以前的“大水漫灌”需要田垄来蓄水;而采用了喷灌技术后,田垄就显得多余了。

武海荣发现,当年每家每户承包田的垄间畦面很窄,一些“大户”也只有5米宽;土地流转集中后,这些沟沟壑壑在连成片的大田中显得十分碍眼。

“窄的畦面才一两米,而田垄宽度就有三四十厘米;如果把田垄铲平,能新增大量耕地!”他说干就干,不过由于准备仓促,当年增产效果不明显。

很快,王梅就在调研中发现了种粮户这种铲平田垄的自发举措,“通过对21.6万亩肥城汶阳田粮食核心产区的田垄情况摸底测算,田垄面积合计为2.38万亩,如果田垄面积变成种植面积,粮食种植面积理论上可增加11%。”

2021年,肥城市先行开展2万亩以上“大田无垄”种植模式试点,并投入了1000万元资金。再后来全泰安都开始推广,比如岱岳区就在2022年推进3万亩的试点,并筹集300万元市级专项资金、从区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中列支专项资金1000万元扶持、整合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资金200万元,以及整合绿色种养循环项目资金每亩93元的差价补贴,总共4项资金。

这套经验后来被总结为“减垄增地”。

2021年,泰安全市48.8万亩土地实现无垄种植,增加有效种植面积4.9万亩,“减垄增地”更是作为实践“十大创新”的举措在全省稳步推广。

截至目前,泰安全市累计推广78.8万亩,增加有效种植面积近8万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连续4年稳定增长。而泰安更是定下了到2025年推广面积120万亩以上,增加粮食有效种植面积12万亩,实现节水30%、节肥20%以上的目标。

粮食生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现在说回开篇提到的那15位返乡务农的拖拉机手。

在武海荣看来,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扶持、没有泰安市的相关试点,种粮不会是个挣钱的行当,而他自己怕也是要外出务工了,更不可能请务工者返乡务农。

而现在,不仅合作社流转的土地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创造的就业岗位增多,他个人的收入越来越多,他还感觉到种粮的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

比如在肥城市新城街道沙沟村,金丰粮食专业合作社就通过玉米联合收割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烟雾机、无人植保机等大型农机具,为村民提供从耕到收一条龙服务,“农民只需要交纳一年每亩760元的土地托管服务费,土地全部由合作社负责。”总经理荆海军表示,“此外,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种子、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统一购置和标准使用,切实做到从源头上严格管控,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泰安农业农村局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植保服务组织,在全市实施统一机收、统一秸秆还田、统一深耕(松)、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等的粮食生产“十统一”服务。而这样的专业合作社、农机社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了起来。

就在这两年,肥城市润农植保农民专业合作社陆续购入了一大批大型农机具,合作社负责人汪顺龙对这批农机具上的北斗导航设备印象深刻:“现在大田块作业都是无垄种植,农机手凭借肉眼很难开成一条直线。而北斗导航设备已经实现了厘米级定位,极大提升了耕作效率。”正是凭借配备了高科技设备的农机具,合作社流转的1000多亩耕地顺利完成了耕作。

王梅认为,随着“减垄增地”等一系列工作的展开,全泰安的农业生产实现高质量发展,参与面越来越广,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以肥城市安驾庄镇为例,当地建筑业发达,青壮劳力多从事相关行业,以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妇女和中老年人。现在不仅涌现出一大批种粮大户,还通过更高的收入,带动了很多青壮劳力回到农业生产上来。不少村民还流转土地挣一份钱,从事农业生产又挣一份工资。”

今年,武海荣又开始试点新农技:玉米套种大豆。“与传统的种植方式相比,玉米套种大豆更节省人力,每亩节约半个工。”他认为随着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劳动力价格势必越来越高,所以要提前布局,储备新农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6 11:45:2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中央财经大学调研组赴泰安肥城调研平安产险山东分公司双精准工作
鲁网4月23日讯近日,中央财经大学调研组一行莅临山东泰安肥城,就平安产险山东分公司“双精准”工作开展调研座谈。本次座谈会由山东省财政厅统一安排部署,市、县两级财政局相关负责同志全
2025-04-23 16:32:00
建设银行泰安肥城支行:党建领航聚合力 银发先锋展担当
近日,肥城市新城办事处对建设银行肥城支行退休干部、离退休党支部书记于佑洋同志展开专题报道。于佑洋同志携离退休人员支部党员秉持“退休不褪色、银发践初心”的使命担当,学习宣传张富清同
2025-06-12 10:05:00
泰安两地上榜全省县域经济光荣榜,肥城获评“成效显著”,岱岳区入选“进步明显”名单
...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和进步明显的县(市、区)的通报》,泰安市肥城市、岱岳区凭借突出表现双双上榜。其中,肥城市入选“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的县(市、区)”,岱岳区入选“高质量发展进步明
2025-07-01 18:38:00
2025年泰安市红色文化主题月主场活动举行
2025年泰安市红色文化主题月主场活动现场。(记者 李龙炎 摄)大众网记者 李龙炎 通讯员 赵晓莹 泰安报道7月11日,由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泰安市委党史研究院和肥城市人民政府主
2025-07-12 13:24:00
...6月28日讯在“中国桃都 美好肥城”的城市建设中,建行泰安肥城支行以一颗服务民生的初心,巧妙地将金融服务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小小的“零钱包”搭建起一座“零距离”的服务桥梁。
2024-06-28 12:08:00
肥城市持续巩固排污许可制度和“放管服”改革成效,通过排污许可事项“全程网办”、证后监管服务融合、执行报告督促在前,实现排污许可事项受理、“一证式”监管、执行信息公开成效增强。排污
2023-12-02 09:51:00
建设银行泰安肥城支行积极推广“零钱包”服务
...户手捧刚兑换的零钱包,由衷地赞叹道。近日,建设银行泰安肥城支行接待了一名办理存款业务的老年客户,工作人员在为其办理过程中,洞察到老人的日常现金需求,便热情推荐了“零钱包”这一
2024-06-28 14:36:00
通讯员 李栋9月6日,泰安市市场监管系统局长所长工作会议在肥城召开。会议全面落实全国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全省市场监管工作座谈会、全省药品监管工作推进会的部署要求,总结今年
2024-09-08 15:47:00
以思想之光领航青春之路——人保财险泰安肥城支公司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
...等单位联合命名表彰了第21届全国青年文明号,人保财险泰安肥城支公司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成为山东财产保险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充分展现了人保财险青年以实干、实绩、实
2023-11-14 15:04: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沧州海关在全省率先实行远程视频核查核查时间压缩50%以上河北日报讯(记者戴绍志)日前,石家庄海关在所属沧州海关进行试点
2025-10-07 08:29:00
为营造浓厚中秋节日氛围,山东省招远阜山镇在中秋节期间组织开展了中秋故事阅读活动。活动以“品读中秋故事,传承文化根脉”为主题
2025-10-07 08:35:00
记者走基层丨新河县南马庄村:田间菌飘香 村民日子甜
10月6日中午,新河县南马庄村村民孙良合一家在吃团圆饭。河北日报记者 贾东亮摄10月6日,中秋佳节。记者走进邢台市新河县西流乡南马庄村
2025-10-07 08:36:00
达古冰川4860咖啡屋盛装归来 助力阿坝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文旅+生态”“文旅+文化”深度融合,9月29日,达古冰川4860咖啡屋焕新启幕。同时,主题为 “最孤独的咖啡屋
2025-10-07 08:36:00
城墙根下、石板路上、古树旁……老门东流动舞台带来独特“消费引力”别开“声”面 街区客似云来□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田诗雨通讯员郁培媛国庆中秋假期
2025-10-07 08:41:00
月圆阅江楼
10月6日,中秋月圆夜,南京阅江楼与圆月相映成趣。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2025-10-07 08:41:00
长江引航中心今年前8月引航船舶4万余艘次,其中引航南京港船舶4298艘次引航出海“新航道” 通江达海向全球□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吴春霞近日
2025-10-07 08:41:00
中秋佳节,市民游客纷纷出门赏明月、品民俗、看焰火此月同辉 家国共圆□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孙敬清夏思宇刘全民今年中秋节恰逢国庆假期
2025-10-07 08:42:00
“先看金陵图,再逛南京城”打开游玩南京新方式一键“入”古画,穿越千年游金陵□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黄琳燕10月5日晚
2025-10-07 08:42:00
江南东延线已穿过城门,江北主线桥顺利贯通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工程持续推进□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何钢吴春霞“我们已成功下穿仪凤门
2025-10-07 08:42: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马道军通讯员李青“中秋快乐!”10月6日,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齐修社区活动中心内,欢声笑语不断
2025-10-07 08:42:00
爱心不放假 助老度佳节
志愿者假期组织精彩演出、送上温暖关怀爱心不放假 助老度佳节10月6日,志愿者在悦华延龄护理院为老人表演节目。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马道军“我和我的祖国
2025-10-07 08:42:00
三羊里社区举办“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科普培训活动
为深化青少年环保教育,推动垃圾分类理念在社区落地生根,10月5日,大兴区亦庄镇三羊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社区青少年志愿者团队
2025-10-07 09:05:00
平安月饼庆中秋
10月6日,保定公安交警在西大街向游客赠送印有交通安全提示语的平安月饼。10月6日保定市公安交警在西大街为游客送上印有交通安全提示语的平安月饼倡导平安出行共庆中秋佳节10月6日
2025-10-07 09:22:00
播州区:红色文旅掀起假日热潮 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多彩贵州网讯 “今天来到这里参观,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好好珍惜,并铭记这段历史。”10月4日
2025-10-07 11: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