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今天315,看看老祖宗如何应对“缺斤少两”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3-15 09:52:00 来源:潮新闻

又是一年315,谈到各类维权问题,往往会提到一个词“缺斤少两”。

斤、两、米、升……这些常见的度量衡单位,往往也是消费者判断商家是否诚信的标准之一。

在缺乏现代测量计数工具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统一度量衡单位,以确保交易的公平公正的呢?

在近期人气火爆的上海博物馆新馆,不少游客聚集在“镇馆之宝”大克鼎周围打卡拍照,另一件“镇馆之宝”却待在展馆一角少有人注意。

有人说它像一个雪糕模具,有人说它像一个做蛋卷的平底锅,也有懂行的人感慨:“比起名声在外的大克鼎,这件巴掌大的方盒真的太不起眼了,不了解背后历史的人很容易错过它。”

今天315,看看老祖宗如何应对“缺斤少两”

商鞅方升

这件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青铜器叫“商鞅方升”,比起大克鼎,它因不常设展出而难得一见。此次也是因为上海博物馆新馆开馆,它才被请出来“镇场子”。

作为目前现存唯一见证秦朝“商鞅变法”的重要实物资料,商鞅方升曾与大名鼎鼎的秦始皇画像、兵马俑一起出现在了中学历史课本上。

它是中国度量衡史的标志性器物,是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也是我国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要了解“商鞅方升”的故事,我们不妨先从度量衡的历史讲起。

从“布指知寸”到“统一度量衡”

我国最初的度量衡单位,取自人身,《说文解字》中道:“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

在《孔子家语》里,曾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的记载:中指节上的横纹间的距离叫作一寸,大拇指和食指指尖之间的距离为一尺,两臂伸展后的长度叫一寻,都是长度的基本单位。

布手知尺、掬手成升、迈步定亩……但每个人的身高、臂长、手指长度并不一样,如此测量,并无一个统一标准。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具被当作了衡量用的器具。

比如,《考工记》里写到:“食一豆肉,喝一豆酒,中人之食也”。

豆,就是一种盛食器,专门用来盛放腌菜和肉酱等调味品,偶尔也盛饭食,放在当时看成是粗略的计量单位。

今天315,看看老祖宗如何应对“缺斤少两”

错金夔纹豆(战国时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据《左传》记载,当时齐国有四种计量单位,分别是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

豆列首位,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一直大到釜,釜的十倍才是钟。

在上海博物馆,你或许有机会见到“陈纯釜”和“左关钅和(‘钅和’为一古字,容器之意)”,它和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子禾子釜”,并称为“陈氏三量”。

它们的出现证明,齐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便于测量的容量器皿。

今天315,看看老祖宗如何应对“缺斤少两”

陈纯釜(战国时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今天315,看看老祖宗如何应对“缺斤少两”

左关钅和(战国时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在战国时期,几乎各个大的诸侯国都有一套自己的量制标准,除了国君颁布的“公量”外,不少卿大夫、老氏族还设有“家量”。

据古代计量史专家丘光明考证,单单在战国时期涉及到的容量单位就有20多种,如匊、升、溢、豆、区、盆、斗、觳、釜、斛、桶、鬴、庾、薮、钟、秉、筥、稯、秅、鼓等。

其中,“升”是较为通行的容量单位,但不同国家对“多少升”也有不一样的说法。比如各国的容量有二、四、五、十、十六等进位的区分,十分复杂。

复杂的量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物品交换。

有网友举了个例子:“你在上海买了一升米可以吃一天,但到了青海,一升米只能吃半天,到了广东又发现一升米根本吃不完。后来发现,上海的一升,是青海的两升,是广东的半升。”

藏于咸阳博物院的安邑下官钟曾辗转经过魏、韩、秦三个国家,在它身上先后可以看到不同的记容铭文,表示战国时期各国不同的容量标准。

秦统一六国后,对其进行重新测量和加刻,在安邑下官钟的口沿处刻有秦国的当时标注“十三斗一升”,放到现在,容量为26400毫升。

今天315,看看老祖宗如何应对“缺斤少两”

安邑下官钟(战国时期)现藏于咸阳博物院

两组跨越百年的铭文

那么也有人要问了,秦国的一升,等于现在的多少毫升呢?

来,让我们算算。

一斗等于十升,以“十三斗一升”的安邑下官钟为例,秦国的一升约等于现在的202毫升。

这也就是“商鞅方升”的容积。

“商鞅方升”又名“商鞅量”,全长18.7厘米,内口长12.4厘米,宽6.98厘米,深2.32厘米,重0.7公斤。是目前为止商鞅变法唯一的实物例证,也是当时商鞅亲自督造的一批度量衡标准器中唯一幸存于世的。

除了一侧的中空柄外,“商鞅方升”其余三测及底面皆刻有铭文。

在器侧及器柄的对边,交代了方升的制造者、时代以及器物的用途及容积:十八年,齐䢦(率)卿大夫(合文)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重泉。

意思是,秦孝公十八年(即公元前344年),正值齐国卿大夫使团到访,大良造商鞅监铸了这件量器。该方升的容积为十六寸又五分之一立方寸(即一升的容量)。

小小的方升成为了秦国的“传国之宝”,一直沿用到秦始皇时期。

在器底,则有一段相差了123年的铭文,交代了方升的重要性: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隗状)、绾(王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临。

意思是,秦王政26年(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人民安定。秦始皇命令丞相隗状和王绾将商鞅既定的标准推行至全国,代替列国复杂的量制,并将此诏加刻于方升。

今天315,看看老祖宗如何应对“缺斤少两”

商鞅方升底面

两组跨越百年的铭文背后,则是秦朝实现“一升量天下”,统一全国度量衡的历史。

作为商品交换、农业赋税的标准计量参照物,方升被发放到全国各地,官吏们拿着它到各地检查,方升的误差为0.05升,如果有人超过误差便要处罚。

作为目前所见最早的采用科学方法的量器,商鞅方升的出现实现了当时测量的精准、公平,规范了贸易的行为,但它的意义却远远不止于此。

在《国家宝藏》的节目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曾将“商鞅方升”称作他心中的“计量圣物”:“要说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为什么能够从未间断过?这跟我们很早就统一了度量衡有密切的关系。”

今天315,看看老祖宗如何应对“缺斤少两”

无规矩不成方圆

统一的度量衡,带来了更加规范和系统化的贸易活动。

度量衡的统一,不仅换来了经济生产的稳定、商品交换的通畅,还保证了国家政令的畅通和思想文化的稳定传承。

在不少“度量衡”的文物中,都印有秦始皇的诏书,为了迅速改变各国混乱的度量衡单位和量值,秦始皇以命为“制”,以令为“诏”,向全国发布统一度量衡诏书。

比如在上海博物馆还有一件“两诏椭升”,外壁一侧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四行,另一侧刻秦二世诏书七行,二世诏强调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功绩并继续推行之。

今天315,看看老祖宗如何应对“缺斤少两”

两诏椭升(秦代)藏于上海博物馆

为什么是两诏?

为了保证政策的顺利贯彻,秦代曾两次发布统一诏书。除了秦始皇发布的统一诏书外,延续始皇政策的秦二世继位后,继续在全国统一度量衡,再次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足见其对“统一度量衡”的重视。

除了颁发诏书之外,在春分和秋分时节,中央还会对各地使用的度量衡器进行统一的检校,对不合格者进行严厉惩处,看看你有没有“缺斤少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5 12: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老祖宗为什么定16两为1斤,筷子长7寸6分?中国古代哲学思辨
...时候物资匮乏,行商之人,最讲究的就是自己的信誉了,缺斤少两的事情是万万做不得的。因为若缺一两,福星减福;若缺二两,禄星减禄;若缺三两,寿星减寿。古人们朴素的哲学思辨思维,利用
2023-11-17 18:10:00
秦国统一天下为何比后来所有大一统王朝都难
...出,传到嬴政手上,真正拥有统一天下的实力。秦国人的老祖宗,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那个时期的颛顼帝,颛顼的后裔大费,曾经是跟随过大禹一起治水的人。在治水成功以后,大费便留在舜帝
2024-02-22 14:44:00
秦始皇嬴政与宣太后芈月: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关系揭秘
...么关系呢。其实根据史料记载,芈月应该是秦始皇嬴政的老祖宗,是嬴政的爷爷的奶奶,血缘关系已经不是很浓烈了。二、嬴政的生平和事迹秦始皇嬴政的一生大多数史料中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他
2024-02-13 20:10:00
揭开秦朝神秘面纱,新倩女幽魂又双叒在玩一种很新的国风!
说到秦朝,大家最先想起的是不是我们那位“迷人的老祖宗”呀?当时秦始皇一统六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格局,又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对我们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023-07-14 09:40:00
...刘恒在位期间弄出来的文景之治。这才是所有盛世王朝的老祖宗,况且人家刘恒削减徭役,鼓励民企业发展这事,史料上那都是有记载的,凭啥就不能排第六呢?第五位成吉思汗嚯,这可是个呼风唤
2023-02-01 10:57:00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六国的文字语言真的不通吗?他们怎么交流
...吞并六国后,为了便于管理各国语言和文字,这位迷人的老祖宗便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措施,真正将华夏境内的语言统一起来。这样做的后果十分显著,不仅增强了华夏民族的凝聚力,还让整个
2023-11-06 18:15:00
...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文曰半两,重如其文。(2)统一度量衡秦始皇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来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今见秦朝权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颁布的统一度
2024-04-23 10:05:00
秦始皇兵马俑为何只穿铠甲不戴头盔?兵马俑中的秘密至今不能破解
...技术是近代德国科学家才发现的,而且申请了国家专利。老祖宗在之前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就能掌握这项先进技术,至今是个谜团。再比如,所有的陶俑在地下埋藏了2000年,出土后竟然还能保
2023-01-08 11:35:00
...早文字刻石,实为稀世珍宝。李斯还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人们所熟知的“焚书坑儒,,也是李斯建议为打击儒生以古非今、诽谤朝政的倒
2024-05-01 19:56: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