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图为梁双喜在做熬制前的准备工作
“喝油啦,喝油啦——”11月8日立冬,晋源区晋祠一带喝“油”的人又多了起来。下午五点开始,在晋阳大道与天龙山路交叉口的长巷村古塘社区食堂内,喝“油”的人早已按捺不住,一波接着一波,晋祠的“油”尽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晋祠人喝的“油”,名称古怪,但此“油”非彼“油”。晋祠的“油”是猪杂汤、羊杂汤的一种统称,用猪或羊的一副骨架和下水熬制而成,主要以喝汤为主,当地人也称喝“油”,四季盛行,冬季更甚。
晋祠的“油”,首要特点在于“油”。大骨经过长时间熬制,油脂慢慢溶解进入汤里,赋予汤色浓稠丰腴的质感,汤色微黄、透亮,丝滑清澈,热乎乎、香乎乎,藏着冬天的温暖,勾引着人的味蕾和欲罢不能的憧憬。
晋祠的“油”,其特点还在于鲜。传统的“油”,需要早上去杀房买来当天现杀的整一副骨架和下水,用晋祠泉水清洗、浸泡,去腥除膻,再经过长时间的熬制,等到下午才能做出一锅鲜咸美味的“油”。于是人们便也习惯在下午五点,去品尝第一碗新鲜的“油”。出了晋祠一带,便喝不到这碗正宗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油”。这碗热乎乎的“油”里,凝结着山水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和晋祠人的智慧。
“油”在售卖时,须小火一直加热,咕嘟冒泡,介于沸与不沸之间,不见热气但异常热乎。一碗下肚,从头到脚冒汗,汗流浃背通泰,浑身熨帖,驱走冬日的严寒和一身的疲惫,当地俗语“吃饱喝熨帖,走路不着急”,道尽挚爱与满足。
晋祠喝“油”的传统传承千年,每逢晋祠庙会、庙门口,喝“油”的食客来来往往,一口大锅,几把条凳,每天下午出摊,不一会儿一大锅油便卖光了。在晋祠庙会喝“油”也成为经久不衰的时尚和一代代晋祠人记忆中的味道、舌尖上的乡愁、刻骨铭心的印记和生生不息的基因。据了解,晋祠的“油”已于今年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塘社区食堂负责人梁双喜今年69岁,也是地道的晋祠人,有多年餐饮经营经验的他,如今在社区食堂主推起晋祠的“油”。每天精心熬制,只为让更多人在喝“油”的同时品味唐风晋韵的文化魅力。
每天一大早,梁双喜便赶去集市购买最新鲜的下水。大锅烧水,放入羊骨熬制成高汤,再把汤底倒入另一口锅中用来熬煮羊肚、羊肺、羊肝等下水,并捞出控干切制,准备工作便完成了。售卖时,将煮熟切好的羊杂碎放入高汤中再次熬制,最后放入泡好的羊血、粉条儿,舀上几勺高汤中的羊油,撒上小葱、香菜,配以红辣椒,一锅“油”就做成了,色艳香飘,吸引小店、清徐等太原市周边市民驱车前往,感受喝“油”的鲜香美味、畅快淋漓。
走,到晋祠喝“油”去,是驱散冬日严寒的最温暖人心的热词。在小区门口、天龙山路旁、王郭村、东庄营村……不一而足,成为晋祠一带街头巷尾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线。人们在这里尽情品味喝“油”的乐趣,卸下一整天的疲累,释放烦恼,慰藉心灵,奔赴下一段旅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8 20: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