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贞观之治这个盛世真的是虚假的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06 14:4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唐太宗李世民,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的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唐太宗在位期间,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因其时年号为“贞观”,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所以,他统治的这一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这个盛世真的是虚假的吗

后世之人一直认为: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且在《新唐书》中有这样的叙述,大意如下:“贞观四年,市场上的米价为每斗四钱到五钱,外出几个月的百姓均无需闭户,街面上随处可见牛马等牲畜,百姓外出几千里都无需储备干粮。”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贞观四年的时候,唐朝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了鼎盛,至少已从此前的战乱中有了根本性的复苏。

熟悉经济学的朋友都知道,用粮食价格来衡量社会状况显然是不准确的,也不具备说服力。用《汉书》中的一句话来反证,就是“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大意为:粮食的价格低得不合理,就会使农民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粮食的价格高得离谱,更会危害社会的经济命脉。

因此,粮食的价格处于不正常水平,这说明:贞观四年李氏王朝的政绩仍是不成功的,反倒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更何况,唐朝时期的首都很难出现每斗米四钱的怪事。想要了解真相,我们不妨继续拿《新唐书》中的内容来举例。

在《新唐书》的某部分中,有这样的记载,意为:唐朝时期的长安附近的土地虽然肥沃,但是,可供耕种的土地非常稀少,根本无法满足都城的日常需要。

因此,长安的粮食往往需要通过漕运这种方式从各个地方调运。

贞观之治这个盛世真的是虚假的吗

众所周知,漕运粮食需要耗费相当数量的运费,由于唐朝时期的交通不便,通常一斗米的运输成本要达到三钱左右。按照《新唐书》中,长安每斗米仅需四钱的说法来看,莫非这些粮食在出产地售卖的价格仅需一文一斗?显然这是不符合常理的,这也是《新唐书》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长安米贵”这句话,用来形容唐朝时期的长安经济再合适不过。

早年,白居易拜访前辈时,就曾听到过“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样的风凉话。此外,贞元年间有据可考的关中最高米价为每斗千钱,而当时长安地区储备粮最大的粮仓——太仓,仅储备了供天子六宫食用十天的粮食。从唐太宗到唐高宗,短短几十年,米价就从四钱涨到千钱,显然这也是不符逻辑的。

其实,贞元年间,长安地区粮食的价格也曾创过“历史新低”,这是一次百年难遇的特例。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贞元初年宰相陆贽曾建议朝廷向民间购买低价米,扩充太仓的粮食储备。随后,朝廷就在关中地区收购了大量的谷子,而这些未脱壳的谷子仍需七十钱一斗。在高宗登基之初,且史书中明确记载的“谷贱”时期,谷价就已达到了七十钱一斗,与前文中所提的贞观年间米价四钱相距甚远。

拨开重重迷雾,我们不妨继续推敲。在《新唐书》中,不可信的数字究竟说明了什么?笔者认为:完全是史官从中伪饰,所以,才为后人呈现了“米价四钱”的荒诞笑话。我们仅通过此一事管中窥豹,就有充足的理由怀疑发生在初唐时期的那场盛世。

贞观之治这个盛世真的是虚假的吗

那么,一个国家的国力究竟如何?

仅靠史官寥寥数笔是无法详细叙述的,还需看外人的评价。当时与唐朝交情匪浅的高昌国王鞠文泰,曾说过这样的话:“往吾入朝,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也。”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无非就是说:初唐的经济水平比不上前朝罢了。

实际上,终李世民的一辈子,也没能让唐朝的经济追赶上隋朝,在人口上更是与隋朝相距甚远。在李世民驾崩三年后,某日,李治曾向户部官员询问今年人口的增长量,偶然得知,隋朝时期全国总人口有八百余万户,而如今唐朝人口仅有不到四百万户。

由此可见,李世民奋斗了一辈子,也没能让国家的人口追赶上前朝,甚至连一半都不如。

伪造盛世古而有之,其实,早在贞观之前,就已有统治者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王朝贴金了,相比之下,唐朝只能算作“后来者”。在《晋纪总论》中,曾如此评价过太康时期的社会状况:

“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

贞观之治这个盛世真的是虚假的吗

那么,太康时期的国家真的如此繁盛吗?显然,这非常值得推敲。如果真的像这段内容中所说,太康又怎会三代而亡国呢?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

由此看来,李世民不过是照搬了先人的套路,在史书中为自己的脸上贴金罢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6 1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周曾投身于一个叫常何的武将麾下任文职,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问策于百官,常何自己文化水平一般,但是又不能不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于是就让马周捉刀。李世民眼明心亮,在看到了常何的奏疏
2023-07-21 13:36:00
唐朝盛衰史话:从贞观之治到国都六陷
...,长安居民不足万户,到处是一片萧条之景象。在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神武大帝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英明之主的治理下,大唐国力蒸蒸日上,到了开元年间,其经济已经恢复到隋文帝时
2024-02-13 17:13:00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女皇帝武则天有哪些贡献?
...消灭了各地方的起义军和割据地,平定全国。之后在626年李世民继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在位的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灭亡
2023-01-14 11:56:00
揭开古代盛世的面纱: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与康乾盛世的真相探究
...讨自己的过失。04所谓的开元盛世唐朝建立之后,唐太宗李世民继位。而前代隋朝迅速早亡,也为李世民敲响了警钟。继位之后,他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其中夸赞最多的就是他不用人不拘一格。
2024-03-21 14:29:00
窦诞:六朝见证者,贞观盛世之重臣
...618年,李渊逼杨侑禅让,大唐王朝自此始。618年,曾跟随李世民征讨薛举,任元帅府司马,李世民初战损失兵马一半多(浅水原之战),李世民卷土重来“反败为胜”,浅水原之战,唐朝平
2024-05-12 08:35:00
贞观之治时期的唐朝国力如何
...观之治可以说是历史上一次非常有名的盛世了,唐朝初期李世民创立的一个盛世时代,成了后世无数人非常向往的一个时期。不过,所谓的盛世到底是什么样子,却从来没有人见到过,而关于贞观之
2023-05-05 16:28:00
贞观之治,明君贤臣共同努力开创大唐盛世
贞观之治贞观,大唐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所用年号。李世民登基,天下初定,等着他的不是歌舞升平,而是内忧外患的重重考验。太宗登基之时,大唐建国才九年,“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
2024-06-19 18:57:00
盘点唐朝发生的重大事件
...率军消灭了依附突厥的梁师都,唐朝统一战争最终结束。李世民在此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位后又开创了“贞观之治”,造就了唐朝的盛世。2、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
2023-01-31 14:13:00
宣武门之变:唐朝皇位争夺的背后与影响
...渊的儿子们为争夺皇位而引发的一场权力之争。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位皇子都拥有坚强的军队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力。然而,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后来的官方史书《资治通鉴》中,仅仅以寥寥数
2023-12-18 15:1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上午,《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会,围绕该书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18 18:29: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郑州最早“一环”,承载3600年城市史
大河网讯 郑州市区“一环”内,3600年前曾经崛起了一座商代都城。郑州商代都城是商王朝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奠定了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
2025-09-18 19:36:00
值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9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开展,展出包含遗址
2025-09-18 21:50:00
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发掘资料,该墓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阶段,从随葬器物判断,墓主应是一代倗国国君
2025-09-18 22:22:00
“九一八事变后,外公童长荣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带领军民开辟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4支反日游击队,还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2025-09-18 23:23:00
“‘英雄’曾是家人口中的回忆。今天,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看到这么多史料和展品,我又重新感受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是对国家生死与共的牵挂
2025-09-18 23:23:00
《义勇军进行曲》:从东北抗日烽火中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座“国歌墙”巍然屹立它长8米
2025-09-18 23:56:00
9月18日,防空警报划过城市天际,电影《731》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影院之内,几乎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掩面而泣,神情凝重
2025-09-19 04:15:00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