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董延国
竹林掩映间清泉叮咚,石磨铺就的小径蜿蜒向前,村民在非遗工坊里编织着竹器,游客捧着竹筒奶茶在瀑布前打卡。这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田园图景,正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交出的绿色发展答卷。
十年前,这里还是房屋闲置、年轻人外流的空心村。如今,它已成为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的国家级生态景区,带动周边21个村形成文旅产业集群,书写了“生态变现”的乡村振兴传奇。
走进竹泉村,最打动人心的不是人工雕琢的精致,而是浑然天成的乡野意趣。石墙垒成的老屋爬满青藤,废弃的石碾化作景观小品,就连餐厅的灯罩都是由村民编制的竹篾制成,这种“无痕开发”理念贯穿始终:建设时避开百年古树,民宿采用地源热泵供暖,连垃圾桶都是竹条编织的。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源于一场“双向奔赴”的变革。2007年,沂南县创新“一古一新”模式:企业出资在村外建起现代化社区,村民搬迁后,腾空的古村由专业团队修复运营。村民赵长德算了一笔账:“老宅年租金每年5000元,我在景区当绿化员月薪3000元,比进城打工强多了!”如今,像赵长德这样“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村民不在少数,同时村集体也有增收,实现了集体增收,个人致富。
清晨的秀水街飘来醋香,非遗传承人正在古法酿醋坊教游客搅拌坯料;午后萌宠乐园里,孩子们用胡萝卜投喂矮脚马;夜幕降临时,啤酒节的热闹混着竹林沙沙声……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藏着竹泉村的“生态变现”法则。
草编非遗工坊里,55岁的尹慧菊手指翻飞,一只蝈蝈笼半小时就能成型。“以前编了卖不出价,现在游客抢着买,月收入顶过去半年!”景区将18项非遗融入业态,老手艺成了抢手货,让传统手艺活起来。不仅如此,30亩采摘园四季不断档,春天的草莓、秋天的蜜桃都贴着“竹泉生态”标签,让农田变游园。通过“吃货节”“星空露营”等夜游项目,让夜晚亮起来,也让游客停留时间从4小时延长至1.8天,带动民宿入住率提升至75%。
更妙的是“以竹为媒”的循环经济。竹筒奶茶日均销售2000杯,废弃竹筒被回收做成笔筒,修剪的竹枝加工成扫帚,用于景区保洁。就连林下的竹荪菌,也成了高端民宿的招牌食材。这种“取于自然、归于自然”的闭环,让景区绿化率从70%升至95%,负氧离子浓度常年保持每立方厘米3000个以上。
站在村口的观景台俯瞰,竹泉村像一把打开的折扇:扇骨是蜿蜒的汶河支流,扇面是层叠的产业图景——东侧的红石寨景区马蹄声碎,西侧的博云农场蓝莓满枝,北面的物流园车流不息。这种辐射效应,正是竹泉村“绿富同兴”的深层逻辑。
文旅产业如同磁石,吸聚着多元业态。醉三国产业园借势打造酒文化体验馆,桃溪山居打造“园林式民宿”。生态红利还反哺着农业升级,周边村庄的生姜、林果通过景区订单成功找到销路,周边道路也因骑行绿道建设变身“网红打卡地”。
竹林旁,研学团的孩子们在泉边写生。画板上,竹林、古村、笑颜构成动人的三原色。这画面恰是生态文明在乡土萌芽的鲜活写照,当生态文明的种子扎根乡土,长出的便是满目青绿、遍地金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9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