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所有宝宝不好带,都是因为他们有很多需求。
不喜欢自己一个人睡觉
不喜欢醒来没有奶吃
不喜欢床垫只喜欢人肉垫
……
图片来源:pexels
高需求宝宝并不是一种疾病,是与生俱来的特殊气质。他们黏人、敏感、精力旺盛、容易哭闹,让妈妈焦头烂额。但是对他们来说,哭又是一种沟通方式,释放压力的方式。这时候,家长如何及时回应,如何满足孩子心理和生理的需求,掌握好技能,也许可以让带娃这件事变得轻松一点。
学会「回应性照护」,可以帮助宝妈在生活中及时敏感的抓住宝宝的需求。
什么是“回应性照护”
“回应性照护”是一个关于婴幼儿养育照护的新观念。作为父母,有了孩子,就要抚养和教育,这个过程就称为 “养育”,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养育照护好孩子, “回应性照护”就非常重要!
回应性照护,顾名思义需要家长在养育照护孩子过程中,去“回应”孩子,而不是家长单方面的输出,不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抚养和教育孩子。
“回应性照护”是满足孩子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积极照护,照护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关注和观察孩子通过其动作、表情、声音发出的信号并能解读其需求,及时给予积极恰当的回应。
图片来源:pexels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照护孩子的过程中(比如在孩子吃、喝、拉、撒、睡、洗澡、玩中)和孩子建立一个3R(尊重的respectful、回应的responsive和互惠的reciprocal)积极的互动关系。
给予孩子充分尊重
建立安全依恋关系
家长应了解孩子的自身特点,充分尊重孩子,并且无条件地重视和接纳孩子。无论他有怎样的气质、性格或行为表现,都要体现关爱和信任他、鼓励他、肯花时间陪伴孩子,表现出肯定和接纳的积极态度,并做出积极恰当的回应,及时满足其生理和心理需要。可以在日常带娃过程中(比如给孩子换尿布、喂奶、吃辅食、洗澡、脱衣服、穿衣服、抚触按摩、哄睡等)通过与孩子玩耍、交流和赞赏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安全依恋关系和亲子关系。
图片来源:pexels
家长可以这样做:
与孩子待在一起时,和孩子面对面,保持自己的视线和孩子的视线平齐。
比如孩子坐着,家长也可以坐下,孩子站着,家长可以蹲下来。不要让孩子形成一种“家长高高在上”的感觉。充分体现平等和尊重,家长也能更好的观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通过眼神交流、微笑等面部表情和面对面说话等,营造愉悦轻松的气氛。
让孩子相信家长是值得信任的人,愿意表现、表达自己的真实需要和想法,产生安全性依恋。
用“心”陪伴孩子
敏感观察孩子的需求
家长千万不要做无效的陪伴,要用“心”陪伴孩子并积极观察孩子发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信号,理解和读懂这些信号,读懂孩子需要什么、想要什么。
比如:孩子饿了想吃了、想睡了、想家长抱抱。想玩了,会通过声音、动作、手势或者大一点孩子会通过语言来给家长传递信号,来传达和表达自己的生理、心理需求。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在平时养育照护过程中,要花时间用去陪伴孩子,用“心”去观察和留意孩子的这些信号。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和喜好,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独特的交流方式:哭声、语言、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姿势等。
家长只有在平时照料孩子过程中,不断的去观察孩子、不断的去思考、不断的积累,才能敏感的识别和读懂孩子的这些信号。
图片来源:pexels
在日常生活中,爸妈通过仔细观察孩子:眼睛看着哪里、手指着哪里、孩子的脸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嘴里说了什么……不断积累经验、记录孩子的生理节律、活动和能力水平。敏感注意到并听懂、看懂孩子不同需求所发出的信号及其背后的含义。准确判断孩子的情绪体验;敏感识别疾病征兆,妥善处理和应对疾病。
及时恰当地回应孩子
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家长在能够敏感地读懂孩子需求的基础上,对孩子的需求恰当地、持续地、有感情地、可预测地做出回应。
比如:家长要对孩子的微笑及时地做出回应,要尽情地表达喜悦与幸福的情绪,给予笑脸、开心的姿态或语调。家长还可以调动合适的身体姿势、表情、眼神、肢体动作及语言、声音传递给孩子,并与孩子谈论他们眼中儿童的所感、所见和所好。根据孩子的需求调整家长的回应。
当孩子给予回应时,家长可以通过微笑、动作、语言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家长要学会追随孩子的兴趣去做出回应。为了让家长再次回应,孩子会更努力地去尝试发岀声音或做出动作使家长高兴。
恰当回应应该具有合理性,家长做出的回应要符合孩子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及当时所处的环境需求,不能一味只是满足。家长有时还需要延迟回应(恰当的延迟回应)。家长要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在孩子沉浸于自己的探索世界时,不轻易打扰,就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守护,相信他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孩子需要外界的帮助时,尽量采用温和的、带有引导性的方式给予回应与支持,帮助他最终凭借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
图片来源:pexels
以喂养为例:
提倡“回应性喂养”,喂养者尽量与孩子面对面,有充分的眼神和语言交流。留意观察孩子饥饱信号,做出恰当的回应,及时提供食物或终止喂养。
孩子有时候哭并不是饿了,家长要学会观察和识别,恰当的延迟回应,不要一哭就急急忙忙喂奶、喂辅食,这样可能只能暂时缓解孩子哭闹,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可能带来过度喂养、喂养不规律等。
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进行“回应性照护”。
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是一件你来我往双向奔赴。只有家长和孩子共同关注、参与同一件事情时,沟通和互动就自然发生了。只有家长读懂孩子的信号,进行恰当的回应,孩子才能感受到他发出的需求被理解了、他的要求被满足了,孩子才会继续发出他的信号、或去回应家长,这样有效的互动就自然就维持了。孩子的需求能否被恰如所需的满足,取决于家长。当孩子意识到自己表达的需求,能及时得到家长的满怀关爱,持续积极的回应时,就会因感到满足,并逐渐建立对家长的信任。
图片来源:pexels
“回应性照护”是从儿童的视角理解其行为,并做出恰当的交互回应,能保证儿童在自尊、自信中健康成长!“回应性照护”是一种积极、高质量的育儿方式,值得家长们去学习,并积极运用到日常带娃过程中,实现轻松有趣带好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3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