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让孩子们知道根在哪儿,嘉祥古稀老人曾庆臣十七年义务守护家祠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14 18:09: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记者 李从伟 孙逢辉

一座百年家祠,一位古稀老人,十七年义务守护,从未间断。

从守护到传承,寒来暑往,嘉祥县满硐镇南武山中村村民曾庆臣用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延续着村子的文化根脉。“作为曾氏后裔,我有义务和责任把家风家训传承下去,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让孩子们知道根在哪儿,嘉祥古稀老人曾庆臣十七年义务守护家祠

“每天来看看,就踏实了!”

时值深秋,温暖的阳光洒进嘉祥县满硐镇南武山中村的一处农家院,庭院干净整洁,清爽利落。

吃过早饭,收拾好家务,曾庆臣从堂屋的墙上摘下系着红绳的钥匙,跟老伴打过招呼,就出门往村中曾氏家祠方向走。

虽已78岁的高龄,曾庆臣走起路来,还是脚底生风。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曾氏家祠。掏出钥匙,熟练地打开有些生锈的铁锁,伴着吱嘎的声响,曾庆臣推开老式的木门径直走进去。

曾氏家祠是祭祀曾子六十代孙曾才英的祠堂,顶覆黑瓦,上饰螭吻跑兽飞禽,院内立有重修家祠纪念碑和家族历史谱碑。祠堂正房为三间悬山式建筑,两石柱鼎立,上写一副对联,上联:十五世避汉乱南迁江右;下联:六十代奉明诏北归山东。

“这里是曾氏家族祭祖的地方,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来的主要是本村和附近村庄的曾姓村民。”操起一把扫帚,曾庆臣一边打扫院子里的落叶,一边介绍,“按老家的话讲,如果院子长时间没人来就容易荒,一荒的话,老房子就容易塌。来这里,也没多大的事要干,就是来看看,拾掇拾掇,心里就踏实了。”

让孩子们知道根在哪儿,嘉祥古稀老人曾庆臣十七年义务守护家祠

“守护好祠堂,就是守住家族的家风家训”

这份心里的“踏实”,源自曾庆臣17年的坚守。

2006年,有着39年教龄的曾庆臣从教师岗位退了下来。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可他有个“心事”。

“每一座祠堂,都是一部浓缩的家族史。守护好这座祠堂,就是守住我们曾氏家族的优良家风、家训和家规。”曾庆臣说,在自己之前,家祠由邻村的老大哥看护,老大哥去世后,家祠就没有了人看管。“我退休了,儿女也都成家立业,平时没什么事。”就这样,曾庆臣找到了当时的村支部书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接过了家祠大门的钥匙。

责任在肩。从那一刻起,寒来暑往,从家到曾氏家祠200多米的小道上,总能看到曾庆臣的身影。每天清晨,打开祠堂大门,打扫院子卫生、清除杂草,整理擦拭祠堂内的老物件。夏天蚊虫多,便喷洒药物,防止蚁虫咬蚀家具;冬天担心大雪压坏屋顶,便找来梯子小心翼翼爬上去清扫积雪。

“他就像照看自己的家一样守护着家祠。每当家祠举办大型活动时,看到祠堂一尘不染,从外地赶来的曾氏子孙便会对他赞不绝口。”提起曾庆臣,南武山中村党支部书记曾宪宽竖起大拇指。

让孩子们知道根在哪儿,嘉祥古稀老人曾庆臣十七年义务守护家祠

“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传承曾子文化,曾庆臣也在做着自己的努力。

《曾子世家》《曾子校释》《曾子故里考》《曾子及其孝道》……曾庆臣翻看了大量关于曾子文化的书籍,曾子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立体,也越来越鲜活。

每逢过年的时候,曾庆臣都会给来祭祖的年轻人讲讲曾子的故事,“有很多年轻人是曾子后人,但对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不了解,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把家风家训传承下去,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当得知嘉祥县组织编纂村史,梳理乡村历史,传播乡土文化,传承民风家风,助力乡村振兴,让现代人留住乡村记忆、铭记乡愁和乡音。曾庆臣主动揽过南武山中村村史的任务,拜访村内年纪大的老年人,向他们打听乡村轶事,查资料、列提纲、打草稿,反反复复数十遍,最终书稿内容被《嘉祥村史》和《嘉山祥水》采用。

“现在我给大家伙讲个曾子固辞采邑的故事。鲁国国君听说曾子衣服破旧,就决定送采邑给他,曾子坚决推辞……”如今,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广场上,总能看到曾庆臣的身影。曾庆臣讲得声情并茂,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学校,站上了三尺讲台。”

让孩子们知道根在哪儿,嘉祥古稀老人曾庆臣十七年义务守护家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4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鲁网1月18日讯近日一大早,农行济宁嘉祥支行营业部迎来了一位显得非常着急的客户。经过与客户的沟通,了解到该客户的父亲年已古稀,不久前却不慎摔伤,目前在家卧床不能外出,准备去医院治
2024-01-18 13:27:00
嘉祥县马村镇: 爱心义剪 情暖村民
...日报掌上济宁讯(记者 王艳茹 通讯员 魏丹慧)2月21日,嘉祥县马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镇团委召集有理发经验的青年志愿者,在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搭建流动义剪服务站,为辖区内
2023-02-23 11:31:00
古稀老人诉请离婚法官上门温情调解
...芜区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主动上门,为病榻上的古稀老人调解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妥善化解了两位老人的矛盾。原告尚某某与被告沈某某于2015年登记结婚,双方均系再婚,婚后未生
2023-08-25 11:46:00
本文转自:法治网日前,福建省邵武市某乡镇一古稀老人因老伴去世,自己又无任何经济来源,遂向子女索要赡养费,双方产生矛盾。得知情况后,邵武市人民法院联合该镇司法所成功调解了这起赡养费
2023-11-01 17:15:00
上至古稀老人,下至90后青年,武陵山深处有支绝壁护水队
...鹤峰县下坪乡,有这样一支戴着红帽子的队伍,他们上至古稀老人、下至90后青年,都是自愿参与巡护和维修输水管道的村民,他们被其他村民亲切地称为“小红帽”。队员们常年行走于悬崖绝壁
2023-11-14 11:45:00
江南时报讯 近日,在泰州海陵法院调解室内,两名古稀老人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多年矛盾终于得到解决,他们对法院表达了感谢。原来两年前,李大爷因民间借贷纠纷,一纸诉状将昔日邻居朱大爷告
2023-10-25 21:33:00
本文转自:岳阳日报本报讯(记者 刘朝阳)6月25日,2023年“湖南好人”5月榜单正式揭晓,20人(组)群众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其中岳阳6906工厂退休职工、75岁的王裕国老人获评
2023-06-26 00:33:00
东港区陈疃镇综治中心巧调解,六子女共签协议赡养古稀老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郑玥日前,年逾古稀的陈疃镇石灰窑村村民杨某英步履蹒跚地走进镇综治中心,带着满心忧虑递交了一份调解申请。她的诉求简单却沉重:希望政府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养老问题。综
2025-08-27 19:45:00
本文转自:连云港日报日前,赣榆区柘汪镇小王坊村老党员胡为雨一大早就来到了村里的爱心理发小屋,免费为本村老人提供理发服务,得到村里老人的一致赞许。“咱有这门手艺,平时时间又多,为啥
2023-11-08 09:2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