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让孩子们知道根在哪儿,嘉祥古稀老人曾庆臣十七年义务守护家祠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14 18:09: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记者 李从伟 孙逢辉

一座百年家祠,一位古稀老人,十七年义务守护,从未间断。

从守护到传承,寒来暑往,嘉祥县满硐镇南武山中村村民曾庆臣用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延续着村子的文化根脉。“作为曾氏后裔,我有义务和责任把家风家训传承下去,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让孩子们知道根在哪儿,嘉祥古稀老人曾庆臣十七年义务守护家祠

“每天来看看,就踏实了!”

时值深秋,温暖的阳光洒进嘉祥县满硐镇南武山中村的一处农家院,庭院干净整洁,清爽利落。

吃过早饭,收拾好家务,曾庆臣从堂屋的墙上摘下系着红绳的钥匙,跟老伴打过招呼,就出门往村中曾氏家祠方向走。

虽已78岁的高龄,曾庆臣走起路来,还是脚底生风。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曾氏家祠。掏出钥匙,熟练地打开有些生锈的铁锁,伴着吱嘎的声响,曾庆臣推开老式的木门径直走进去。

曾氏家祠是祭祀曾子六十代孙曾才英的祠堂,顶覆黑瓦,上饰螭吻跑兽飞禽,院内立有重修家祠纪念碑和家族历史谱碑。祠堂正房为三间悬山式建筑,两石柱鼎立,上写一副对联,上联:十五世避汉乱南迁江右;下联:六十代奉明诏北归山东。

“这里是曾氏家族祭祖的地方,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来的主要是本村和附近村庄的曾姓村民。”操起一把扫帚,曾庆臣一边打扫院子里的落叶,一边介绍,“按老家的话讲,如果院子长时间没人来就容易荒,一荒的话,老房子就容易塌。来这里,也没多大的事要干,就是来看看,拾掇拾掇,心里就踏实了。”

让孩子们知道根在哪儿,嘉祥古稀老人曾庆臣十七年义务守护家祠

“守护好祠堂,就是守住家族的家风家训”

这份心里的“踏实”,源自曾庆臣17年的坚守。

2006年,有着39年教龄的曾庆臣从教师岗位退了下来。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可他有个“心事”。

“每一座祠堂,都是一部浓缩的家族史。守护好这座祠堂,就是守住我们曾氏家族的优良家风、家训和家规。”曾庆臣说,在自己之前,家祠由邻村的老大哥看护,老大哥去世后,家祠就没有了人看管。“我退休了,儿女也都成家立业,平时没什么事。”就这样,曾庆臣找到了当时的村支部书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接过了家祠大门的钥匙。

责任在肩。从那一刻起,寒来暑往,从家到曾氏家祠200多米的小道上,总能看到曾庆臣的身影。每天清晨,打开祠堂大门,打扫院子卫生、清除杂草,整理擦拭祠堂内的老物件。夏天蚊虫多,便喷洒药物,防止蚁虫咬蚀家具;冬天担心大雪压坏屋顶,便找来梯子小心翼翼爬上去清扫积雪。

“他就像照看自己的家一样守护着家祠。每当家祠举办大型活动时,看到祠堂一尘不染,从外地赶来的曾氏子孙便会对他赞不绝口。”提起曾庆臣,南武山中村党支部书记曾宪宽竖起大拇指。

让孩子们知道根在哪儿,嘉祥古稀老人曾庆臣十七年义务守护家祠

“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传承曾子文化,曾庆臣也在做着自己的努力。

《曾子世家》《曾子校释》《曾子故里考》《曾子及其孝道》……曾庆臣翻看了大量关于曾子文化的书籍,曾子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立体,也越来越鲜活。

每逢过年的时候,曾庆臣都会给来祭祖的年轻人讲讲曾子的故事,“有很多年轻人是曾子后人,但对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不了解,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把家风家训传承下去,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当得知嘉祥县组织编纂村史,梳理乡村历史,传播乡土文化,传承民风家风,助力乡村振兴,让现代人留住乡村记忆、铭记乡愁和乡音。曾庆臣主动揽过南武山中村村史的任务,拜访村内年纪大的老年人,向他们打听乡村轶事,查资料、列提纲、打草稿,反反复复数十遍,最终书稿内容被《嘉祥村史》和《嘉山祥水》采用。

“现在我给大家伙讲个曾子固辞采邑的故事。鲁国国君听说曾子衣服破旧,就决定送采邑给他,曾子坚决推辞……”如今,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广场上,总能看到曾庆臣的身影。曾庆臣讲得声情并茂,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学校,站上了三尺讲台。”

让孩子们知道根在哪儿,嘉祥古稀老人曾庆臣十七年义务守护家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4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鲁网1月18日讯近日一大早,农行济宁嘉祥支行营业部迎来了一位显得非常着急的客户。经过与客户的沟通,了解到该客户的父亲年已古稀,不久前却不慎摔伤,目前在家卧床不能外出,准备去医院治
2024-01-18 13:27:00
嘉祥县马村镇: 爱心义剪 情暖村民
...日报掌上济宁讯(记者 王艳茹 通讯员 魏丹慧)2月21日,嘉祥县马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镇团委召集有理发经验的青年志愿者,在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搭建流动义剪服务站,为辖区内
2023-02-23 11:31:00
古稀老人诉请离婚法官上门温情调解
...芜区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主动上门,为病榻上的古稀老人调解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妥善化解了两位老人的矛盾。原告尚某某与被告沈某某于2015年登记结婚,双方均系再婚,婚后未生
2023-08-25 11:46:00
本文转自:法治网日前,福建省邵武市某乡镇一古稀老人因老伴去世,自己又无任何经济来源,遂向子女索要赡养费,双方产生矛盾。得知情况后,邵武市人民法院联合该镇司法所成功调解了这起赡养费
2023-11-01 17:15:00
上至古稀老人,下至90后青年,武陵山深处有支绝壁护水队
...鹤峰县下坪乡,有这样一支戴着红帽子的队伍,他们上至古稀老人、下至90后青年,都是自愿参与巡护和维修输水管道的村民,他们被其他村民亲切地称为“小红帽”。队员们常年行走于悬崖绝壁
2023-11-14 11:45:00
江南时报讯 近日,在泰州海陵法院调解室内,两名古稀老人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多年矛盾终于得到解决,他们对法院表达了感谢。原来两年前,李大爷因民间借贷纠纷,一纸诉状将昔日邻居朱大爷告
2023-10-25 21:33:00
本文转自:岳阳日报本报讯(记者 刘朝阳)6月25日,2023年“湖南好人”5月榜单正式揭晓,20人(组)群众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其中岳阳6906工厂退休职工、75岁的王裕国老人获评
2023-06-26 00:33:00
东港区陈疃镇综治中心巧调解,六子女共签协议赡养古稀老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郑玥日前,年逾古稀的陈疃镇石灰窑村村民杨某英步履蹒跚地走进镇综治中心,带着满心忧虑递交了一份调解申请。她的诉求简单却沉重:希望政府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养老问题。综
2025-08-27 19:45:00
本文转自:连云港日报日前,赣榆区柘汪镇小王坊村老党员胡为雨一大早就来到了村里的爱心理发小屋,免费为本村老人提供理发服务,得到村里老人的一致赞许。“咱有这门手艺,平时时间又多,为啥
2023-11-08 09:2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
大风·影像|中国最“吓人”村子:坟上村
与世隔绝500年,专心致志守墓,坟墓上就是家,顺着墓道进出村!网友惊叹《盗墓笔记》具象化了……山西省临汾市坟上村因明代晋王的陵墓而得名这个村子就是地处吕梁山脚下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
2025-10-09 21:22:00
赤子心承红色志,红嫂后代徐美安让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活”起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在沂蒙山区野店镇,有一位特殊的红色故事讲述者。他不是专业的文史学者,却对沂蒙六姐妹的事迹了然于胸
2025-10-09 21: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