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拼命三郎“曹大刀” 仁心大爱写精诚
——追忆连云港市外科奠基人曹华棣
曹华棣铜像
曹华棣(左三)正在带领医务人员查房。
1959年10月,第一例肺叶切除手术成功。刘一麟(左二)和曹华棣(左一)接受病人家属送来的锦旗。
1985年,曹华棣为群众义诊。
□ 本报记者 赵芳 通讯员 江荣
“新浦工人医院有个曹大刀,找到他就有救了。”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连云港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曹大刀”,他就是连云港市外科奠基人、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主任曹华棣,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江苏省赴朝救护队,并在金城川战役中荣立三等功,被评为“白求恩式大夫”。他一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以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高尚的道德赢得了社会的肯定以及同事的爱戴。
开拓外科新技术
1925年5月,曹华棣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他从开封中央日语学院毕业后,历任新河南日报社编辑,河南农科职业学校教员。1946年9月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先后在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58年6月,曹华棣积极响应国家支援苏北的号召,毅然放弃苏州优越的条件,来到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建院初期,房屋设备简陋,各项技术都很落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原胸外科主任李国仁回忆:“1957年,外科仅有10张床位,只能进行脓包切开、割鸡眼、阑尾切除、疝气修补、肠梗阻、肠套叠等简单的手术。曹主任来后,病床增至20张,还购置了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和颅脑外科的部分手术器械,以及膀胱镜等检查设备,我们的外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曹华棣是一位有进取精神的开拓者,1958—1959年间,医院外科在他的带领下,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了25例胃切除手术,无一例并发症或死亡,还相继成功地开展了胆囊切除术、食道癌切除术、肝脾切除术、肾脏切除术、脾肾静脉分流术、脑外伤抢救和子宫广泛切除术等。1959年10月,成功开展了连云港市首例肺叶切除手术。
后来的年月,医院外科新开展的项目和技术水平节节攀升,至上世纪70年代末,已是人才济济、专科齐全。
仁心仁术“曹大刀”
在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曹华棣是连云港及周边地区老百姓熟悉的外科知名专家,人称“曹大刀”。曹华棣不仅在医疗技术方面赢得人们的赞誉,他的为人,他对事业的热忱、对患者的服务态度,人们更是有口皆碑。
“曹主任对病人有高度的责任感。他时刻强调,对待急诊、重症患者的救治必须分秒必争,绝不能因耽搁时间而延误病情。特别是针对需要急诊手术的病人而言,白天来的病人不能等到晚上处理,夜晚来的病人绝不允许拖到天明。正如他曾形象地比喻‘太阳不见月亮,月亮不见太阳’。”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原心外科主任张剑钟说。
1962年初冬的一天,曹华棣刚刚结束一台食道癌胸段切除手术,回到家里正要吃饭,医院来人通知有急诊,要他赶快回科室。这是一个急性阑尾炎病人,曹华棣二话没说,立即回医院开始手术。手术还没有完,又来了两个急诊病人,最后一台手术做完已是凌晨。当曹华棣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一个衣着褴褛、双手黝黑、满面愁容的汉子,抱着一个呻吟不停的孩子在他家门口等候着。曹华棣急忙为孩子检查,发现是肠套叠,又赶紧带到医院治疗。等一切结束后,已经是第二天上午8点多,曹华棣又急急忙忙来到病房,查看之前做手术的病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医院外科医生少、病人多,曹华棣常常要连续一两个昼夜工作在手术台上,但这并不影响他每天早上准时出现在病人床前。他对待病人态度谦和、嘘寒问暖、随叫随到,从不以地位高低、衣着华朴、关系亲疏来决定医疗态度,而是一视同仁,百问不厌,事必躬亲。
在曹华棣心里,病人永远在第一位。他昼夜奋战在手术台上,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管好每一个病人,做好每一台手术,努力为病人减轻痛苦,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尊重。
医德高尚行医廉
去年,电影《长津湖》热映,里边不少镜头令人泪目。其中,美军在严寒中吃着火鸡,而志愿军战士只能“一天一个冻土豆”。看到这一幕,曹华棣的女儿泪目,“我当时想起了曾作为军医参加抗美援朝的父亲说过,当时零下几十度的天气,为了生存只能吃冻成冰渣的面条。”
当年在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的曹华棣,参加了江苏省抗美援朝医疗救护队,在战场上凭借精湛的医疗技术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1953年在金城川战役中,曹华棣荣立三等功,并被评为“白求恩式大夫”。“父亲从来不把自己的成绩、功劳挂在嘴边,得过三等功还是他去世后,我们从医院档案中得知的。”
曹华棣一生秉承踏实干事、清白做人、廉洁为本的原则,违反组织纪律和原则的事坚决不干,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本色。他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病人,他不顾自己的劳累,昼夜奋战在手术台上;他身患肺癌,却在手术后立即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他把责任看得很重,把名利看得很淡,为病人治病从不收红包、拿回扣、接受吃请,一辈子没做过对不起病人的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曹华棣经常到市属县区医院会诊。他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经常是乘坐大卡车出诊,有时甚至坐手扶拖拉机。“一次到朝阳公社会诊,回来时由于下雪,汽车不通,曹主任就带领医生步行到云台火车站乘火车回新浦。有时去做手术,晚上就睡在简易手术室的手术台上。他在生活上更是简单,经常在半夜会诊抢救完病人后,吃点馒头、稀饭充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舒其懋说。
严谨治学育人才
“曹主任学习勤奋、刻苦,为我们树立了好的榜样。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坚持每天晨起阅读,常年不懈,经常阅读外文杂志,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进展和技术方法,指导临床开展新项目。他还常将国外专业杂志及专著分配给医生们翻译,并认真修改,努力提高大家的外语水平,带动起我们学习外语的热情。”李国仁说。
大医精诚,精勤不倦。曹华棣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索着,精通日语、英语、俄语的他,撰写了多篇医学论文,翻译了多本医学书籍,并与他人合作编写出版了《小儿与老人用药指南》,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从事医学研究,一生实事求是。在做科研、写论文时,要求字字真实,不得抄袭,对论文中的病历和观点严格把关,仔细推敲,不说一句过头话,没把握的就是没把握,拿不准的就是拿不准,一切如实陈述,为年轻医师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曹主任是我外科事业的启蒙导师,我刚工作就是在曹主任的带教下。为了使我们较快掌握手术操作的技巧,很早就放手让我们当手术主刀,自己则退居为助手,或仅在手术台下指导,以增加我们锻炼的机会。”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原副院长、神经外科专家陈覃说。
曹华棣希望把他的学生都培养成品德高、能力强、技术精的一专多能的外科医生,希望学生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有计划地、分批将青年医生送到高等学府深造,进修骨科、胸外、泌尿和神经外科等专业,为外科各专科培养了一批专业骨干,为后来的外科二级分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治病救人、无私奉献,曹华棣在连云港一干就是四十个春秋,他把自己的大好年华全部奉献给了连云港卫生事业和这片土地上的千千万万患者。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9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