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陈雪柠
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能否把“看不见”的地下管线变成“看得见”的动态大数据?来自无党派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张亚芹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系统平台,并在汇聚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制定数据动态更新的工作规则和约束激励机制,推动北京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北京已经开展了几轮地下管线数据普查工作,建立了涵盖供水、热力、燃气等11个专业的地下管线管理系统。但由于数据动态更新维护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张亚芹进一步谈到,具体问题聚焦为3个关键词,即数据分散、更新不足、共享不够。
本市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涉及的部门和企业众多,仅行业主管部门就有近10个,主要企业也有约20家,总共涉及的企业达到近2000家,相关基础设施数据分散在各处,信息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数据整合度不足。“虽然全市层面开展了普查工作,但掌握的主要是空间位置、规模尺寸等静态信息,动态信息掌握不足,数据的综合效益没能显现。”张亚芹说。
“数据更新不足影响了数据库发挥效能,不能有效支撑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张亚芹表示,跨部门、跨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不足,也容易影响政府资源的高效配置。她建议,由经济和信息化部门按照市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要求,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明确市政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系统平台作为各类地下管线等涉密数据和其他交通基础设施信息汇聚的统一平台,指定主责部门,组织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公服企业,开展目录编制、信息系统交钥匙和基础数据汇聚等工作,并基于该系统开展数据分级共享,为数据汇集、动态更新、场景应用提供平台支撑,为数据要素资源的建立、开发、价值挖掘创造条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5 10: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