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与德国、瑞士等多国科学家和钻探技术人员组成的联合科考队,在中国西藏纳木错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图为技术人员在架设湖泊钻探平台。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摄
阿姆尔在实验室观察马铃薯虫害情况。
本报记者 刘军国摄
外国观众在第二届链博会先进制造链展区参观。该展区汇集中外智能制造及先进装备,让观众体验科技前沿成果。
新华社记者 尹栋逊摄
2024年12月,执行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开始南极中山站区域卸货作业。此次考察将重点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广泛开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等任务。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摄
纳赛尔(左)在实验室和研究生探讨试验方案。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许多国家的科研人员来华交流工作,与中国同行一起,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在科研合作中孕育新的成果。中国完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以开放的态度推进科技交流,与合作国家共同提升科研能力,为增进世界人民福祉贡献力量。
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教授纳赛尔——
“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向前”
本报记者 王 沛
撒一把绿茶,放几颗红枣枸杞,一壶开水冲下,清甜的茗香扑鼻而来,纳赛尔的一天开始了。“这叫入乡随俗,我现在已经习惯每天喝养生茶。”他说。
纳赛尔是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教授。2014年,他从伊朗来到山东青岛市,进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攻读博士学位。“在伊朗人眼中,中国以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著称。大学毕业后,综合考虑个人未来规划、学术研究发展和生活方式,我选择来到中国继续求学。”谈及自己的求学经历,他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
博士毕业后,纳赛尔入选中国科技部设立的“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国际杰青计划”),2019年正式受聘于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这些年,作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的专家,他先后在高水平SCI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7项。
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外,纳赛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人才引进和联合培养等工作。目前,来自中国、伊朗、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德国等6国的专家在纳赛尔研究团队,正围绕油气资源的绿色开采和高效利用开展科研攻关。“中国推动‘国际杰青计划’等多种形式的国际科技交流,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科研人才,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向前。”
协助建立伊朗科技部驻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伊科技交流办”并担任负责人,推动油气能源方面的多个科研合作项目,协助引进多名外籍人才和企业落户山东……纳赛尔还致力于推动伊中两国各类合作项目,“伊中在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储层、天然气水合物、地热等能源产业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合作潜力巨大。”
“中国文化底蕴深厚、人民友好善良、自然风光秀美、食物美味可口,来到中国让我有回家的感觉。”在中国生活多年,已通过汉语水平6级考试的纳赛尔还跟着邻居学会了青岛方言,对“上哪去”“喝啤酒”“吃蛤蜊”等地道口语信手拈来。“我刚来的时候,在山东的伊朗人并不多,如今在青岛工作生活的伊朗人多了很多。”纳赛尔说。
后来,纳赛尔的妻子阿瑞苏也来到中国,在位于山东济南市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学习心血管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虽然还是两地分居,不过高铁很方便,我们可以周末相聚。”纳赛尔说。这些年,他和妻子往返济南、青岛两地,见证着中国的飞速发展。“未来,我们希望与更多国际友人分享我们在中国工作生活的点滴,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发展、参与中国的发展。”
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博士后阿姆尔——
“希望成为埃中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使者”
本报记者 刘军国
观察马铃薯上害虫的生存状态、给植物喷洒纳米农药、记录实验数据……在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里,阿姆尔正悉心照料马铃薯,进行虫害防治实验,为撰写相关论文做准备。
阿姆尔已在杭州生活了5年。不论严寒酷暑,每天早上8点,他都会准时骑上电瓶车,来到5分钟车程外的研究所,开启一天的科研工作。
2019年11月,曾就职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农学院的阿姆尔,参加了“国际杰青计划”,来华工作交流。一年期满后,他申请了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博士后。
“在中国高校的工作和交流让我开阔了思路,学到许多农业领域前沿科技,以及如何用新技术防治虫害。”阿姆尔说,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作物虫害防治相关技术和经验让农业生产更安全、更可持续。“我正寻找更安全、对环境更友好的新方法,以保护农作物免受虫害。这些研究将为埃及、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积极影响。”
“跨越国界、分享知识、交流看法,这对科学研究意义重大。”在阿姆尔看来,中国通过“国际杰青计划”等形式鼓励不同国家科学家加强交流,有助于像他这样的青年科研人员快速成长。
在导师祝增荣眼里,阿姆尔非常优秀。“阿姆尔近5年发表了8篇高质量学术论文,这样的成绩非常难得。他不仅科研能力突出,助力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还为人热情,帮助其他外国学生共同进步。”祝增荣说,当前各国面临很多共同的研究课题,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有不一样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有助于碰撞出新的火花,让更多创新成果惠及大众。
如今,阿姆尔已经适应了中国江南温润的环境,习惯了中国的便捷生活。“我很喜欢在中国生活,移动支付等新技术覆盖居民的衣食住行,十分方便。在这里,可以吃到各国美食,我有时还会去吃一顿正宗的阿拉伯大餐,一解思乡之愁。”阿姆尔告诉记者,希望能有机会在中国长期工作,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推动家乡的农业发展。“将来无论是回埃及还是留在中国,我都希望成为埃中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使者,让我的研究成果更好地造福社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17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