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江西手机报萍乡讯(万浙安、刘慧)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传承红色基因,近日,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武功筑梦·万龙启航”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萍乡武功山景区万龙山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以红色教育铸魂、以产业调研赋能、以支教服务暖心、以文化互动连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红色走读,传承革命精神
实践团开展红色走读活动,先后探访三处红色地标。南岭地区是土地革命时期萍乡东南地区最早的红色根据地之一,作为反“围剿”前沿历经数十次浴血斗争。这段历程深刻诠释了根据地人民坚如磐石的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生动展现了党与人民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周岐故居不仅铭记着先烈的风骨,更无声诉说着周家后人恪守“德音是茂”家训的动人传承:他们不居功自傲、不借名谋利,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将“爱国爱家、勇担大义、仁心济世”的革命家风化为日常实践。其意义在于以生命诠释忠诚担当,更以低调家风共同构筑起激励后辈的精神丰碑。在万龙山垦殖场记忆馆,队员们重温了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战天斗地建设祖国的峥嵘岁月。此次沉浸式学习,从三个维度深化了成果:强化了对革命历史的认同,厚植了深沉家国情怀,汲取了强大奋进力量,有效实现了红色基因的内化与传承。
产业调研,解密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实践团深入槽下村、龙溪谷与茅店村开展实地调研,系统梳理了三地依托独特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槽下村充分发挥高海拔、优生态的自然优势,精准定位避暑经济,已形成以民宿集群为主导的康养产业,成为激活山区资源、带动村民增收的绿色引擎;龙溪谷景区深挖生态与文化潜力,聚焦研学与深度体验,其非遗竹编工坊、溯溪探险、农耕实践等互动项目广受亲子及研学团队青睐,有效提升了游客粘性与文化附加值;茅店村则创新融合“红色故居、绿色生态、白色豆腐、古色村落”的“四色”基底,创新发展太空南瓜种植,延伸出特色鲜明的“金色”产业链。三地实践启示我们,乡村振兴需兼顾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强化科技支撑与产业链延伸,并建立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这些立足本土、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发展模式,不仅生动诠释了“产业兴旺”的丰富内涵与多元实现路径,更为资源禀赋各异的乡村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振兴样板,彰显了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强大生命力。
志愿服务,走进百姓生活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实践团在新龙社区以四维服务扎根生活:河道清淤中与村民共清垃圾、普及环保,唤醒生态守护自觉,广场共舞吸引三代同跳兔子舞,消融邻里疏离;教育课堂通过红色影片、防溺水演练及回收材料手工课,筑牢儿童安全;扶贫工坊特邀竹编传承人培训留守妇女,将河道塑料瓶改造为文创竹灯,通过团队搭建的电商渠道助农增收。这些“可触摸”的服务让青年学子深悟三重真谛:河道治理从“干部主导”转向“村民共治”,印证“绿水青山人人守护”的全民行动力;广场舞步踏出“代际和解密码”,文化纽带重构社区凝聚力;暖心行动精准走访社区留守及行动不便老人,赠送洗衣粉,风扇等“急难物资包”,志愿者背篓送暖的身影成为流动风景。当佝偻老人紧握物资包喃喃“青年好”、七旬阿婆笑谈“三十年首跳舞”,这些柴米油盐中的光亮点燃了振兴希望。
此次“三下乡”实践,是青年学子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战略的生动写照。他们以脚步丈量乡村热土,以智慧助力产业升级,以真情服务基层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追求。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15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