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最近一段时间,去年年末登陆印度区迪士尼流媒体平台的励志电影《12年级的失败》,口碑开始在中国网络慢慢发酵。目前已有超过4500名用户打出8.2均分,并登上豆瓣一周口碑榜。
不过说实在的,《12年级的失败》在国内还远算不上热门爆款,看热度走势,之后也绝不可能像被引进过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一样,在中国达到“路人皆知”的程度,这和印度电影在国内引进频率降低后,热度迅速冷却的大环境脱不开关系。
不过绝大多数中国观众不知道的是,《12年级的失败》在海外收到的好评绝对堪称恐怖。
两大观众评分网站中,Letterboxd给出4.1/5,已经相当出色;IMDB更是维持在9.2分,目前名列TOP250榜单的第51名,超过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跻身印度电影历史榜首!
当然,IMDB的印度用户人数多,抱团能力强,打分的热情也非常高涨,故许多印度爆款影视在IMDB的评分显得“有水分”,甚至平台还曾推出专门的“印度TOP250”防止印度电影全面占领主榜单。不过放眼历史,也确实没有几部印度电影能达到《12年级的失败》的网络口碑。
若问《12年级的失败》究竟为何能令人同情共感、征服万千观众,答案在于电影说的是“印度公务员国考”的故事,因为曾在IMDB飙到9.7分的超高分电视剧《心有抱负》,也是完全相同的题材——这下你就知道,“国考”题材影视,在印度有多吃香了。
而这一题材放到当下,恐怕也能戳中不少在考公狂潮中奋力求上岸的中国年轻人。
《12年级的失败》改编自印度警察局官员马诺杰·库马尔·夏尔马的真实人生故事。库马尔生活在贫穷混乱的昌巴尔村,父亲因殴打贪腐官员被撤职后,家庭陷入困境。库马尔所在的学校里作弊成风,但在某次考试期间,新来的警察局副局长制止了作弊。
在副局长的正面影响下,库马尔决心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改变自己,改变国家。在通过12年级会考后,他将目标定为通过千里挑一的国家公务员考试(UPSC)。
在来到德里一边工作一边备考后,库马尔认识了许多朋友,包括美丽的富家女什拉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贵人帮助,库马尔经过多次考试,终于走到了最终面试的会场……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有十大公务员考试,其中最具含金量的公务员国考全称“联邦公共服务委员会公务员考试”(UnionPublicServiceCommissionCivilServicesExamination),简称UPSC或CSE。
UPSC包含初试、主试和面试,时间跨度近一年(六月初试,次年五月出面试结果),总计考试时长达到32小时。UPSC是印度最困难的竞争性考试之一,一般只限21岁至32岁的本科以上学历报考,且报录比堪称变态:平均每年有90万至100万考生报考,参加初试的考生人数约为55万,然而只录取700人左右,报录比超过1000:1。
对于通过UPSC的考生,未来则是一片光明。不仅基本可以确定成为高级文官或警官预备役,且包含津贴在内的月薪最低7万卢比(约6000人民币)起步。类比中国的情况,约等于“年薪保底四十万的公务员选调生”——有这样的前途和待遇,考试竞争会有多激烈,也就可以想见了。
回到电影里,对于出身中部贫穷村庄的主角库马尔而言,通过UPSC,当然等于“一跃过龙门”,从此平步青云,成为人生赢家。
而《12年级的失败》的巨大励志能量,自然在于这个“山鸡变凤凰”的超燃奋斗历程。从这个角度看,这部所谓的“神片”无非也就是又一部“出身低微—努力—成功”模式的鸡汤—鸡血型励志电影。
最惨的时候,库马尔曾从事每天15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维持生计,被培训机构打击,在爱人面前当众被揭穿自我粉饰的谎言,因为英语不好把作文题目里的“tourism(旅游业)”看成“terrorism(恐怖主义)”,挫折和屈辱不断;通过考试之后,立马成为恩人副局长的上司,迎娶白富美。
还有什么情节比这更符合“金榜题名,一朝得志”的定义吗?
当然,如果单单歌颂个人的努力和成功,《12年级的失败》也不能得到如今这么高的评价。
甚至在表面上,影片有意突出的正向主调并非只有“他努力,他成功”,而是库马尔正直的品性和崇高的社会理想。
库马尔的家风本来就好,父亲正是因对抗腐败才被打压。他本人作弊其实是因为大环境惯性,甚至不知道作弊是错的。在决心改正后,库马尔时刻保持品格,甚至在面试时坦言自己的作弊往事,宁可保持诚实也不愿说谎——只有在女友面前为了自尊伪称工科高材生,是个“为爱撒谎”的例外。
而在库马尔的阐述中,他多次强调“做警察是为了维护正义、铲除腐败、改变国家”的职业理想,提出了“发展教育,开启民智”以解决底层社会弊病的方案。这些“社会评论”在电影中的展现几乎都是宣言式的,这使得《12年级的失败》具有了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共享的社会性价值。
正是这么一位不仅想要自己成功,还怀有炽热社会理想的库马尔,能取得观众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类比来看,库马尔“做好官”的理想,其实和中国儒家“修齐治平”“出将入相”的士大夫理想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只能说,读书人的理想,放眼寰宇,竟也是如此相似。
在阶级差异巨大、腐败横行、竞争残酷的社会环境中,广大印度青年很容易能在主角身上找到强大的正向移情动力。
卑微的出身、平庸的学历、不甘居于人下的渴望、反复失利的打击、家庭的苦痛……库马尔完全就是一幅“小镇做题家”的画像,区别只在于他收获了成功——而且是正直、爱国、关心民间疾苦、有理想的成功,这一点非常重要。
但换个角度想想:《12年级的失败》难道不是一碗具有麻醉效应的鸡血味鸡汤吗?
首先,观众无需太过敏感就能发现:库马尔虽有时运不济的时候,但总的看来,帮助他的贵人如此之多,他是一个伪装成不幸者的幸运儿。
单说偶遇像太阳一样完美无瑕的富家女,让对方死心塌地爱上自己这一条,就足够像玄幻小说了。
印度本土也有评论者给出这样的看法,比如著名学者、社会评论家DilipMandal:
库马尔的祖父是下级军官,奶奶有养老金,父亲是下层公务员——还真别说,这种家庭在印度根本不算底层;
库马尔如此顺遂地得到多位朋友的无私帮助,只是因为他们希望库马尔成功,因为“你一个人的成功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成功”;
库马尔居然有机会直接向某位高官求教,并得到认真仔细的招待和指导,这只是因为某次偶然的相遇;
在备考期内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库马尔每天干15小时零工,满打满算也只有6个小时学习时间,比他在学习上投入更多时间的考生肯定不在少数。但库马尔就是“轻而易举”地成功了,电影似乎没有展现学习过程本身的艰难困苦……
别误会,这里不是指责主创给库马尔开金手指,毕竟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但许多狠狠共情的青年观众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不是‘我’”。首先本钱就不一样。拉出幸运的一份子给大家喝鸡汤,这种激励难道不是有虚假的一面吗?
此外,电影中库马尔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动机是如此高尚、体面——但现实生活中的考生们可能大多并非如此。
如果说在《12年级的失败》里,“拯救国家”“清除腐败”之类的崇高理想信念,和当官、发财、提升社会地位、做人上人的欲望,两者无疑都是角色的动机——那到底是哪一种更为根本呢?
电影大婚的结尾似乎隐隐暗示观众,拼命考公的第一动力还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而社会理想会不会只是一种粉饰门面的装裱呢?相信观众自有答案。
不过《12年级的失败》最让人惋惜的,还是电影对“国考热”这件事本身没有提出质疑。几十万大好青年去卷千里挑一的体制内职位,是一种资源不足和人才错配造成的社会困局。如果电影能对这种无可奈何的荒谬局面做出哪怕一点反思,立意也会高上不少。
然而最终,《12年级的失败》还是成了一篇表面激情洋溢,内里保守规矩,看似揭露现实,实则像是童话的公式化爽文。而对于每年仍然前赴后继去挤独木桥的百万印度青年来说,顺遂光明的未来依旧不属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
而电影提供的,只是一种半真半假、飘在云端的心灵慰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8 1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