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读书识人
一位不忘初心的记者
——读徐志礼《我在现场》
张广星 /文
都说一个人偶尔做几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做好事。套用这句话,能一生坚持做某件事的,都是既有情怀又有毅力的人。这是我在收到徐志礼先生的作品集《我在现场》并迫不及待读完后不自禁的感叹。
《我在现场》是徐志礼先生在退休之后,将自己从事新闻工作期间所采写的重要作品辑录整理而成的。这可能也是纸媒同仁的一种传统,一种情怀。但这么做的,往往都是从事重大时政新闻、主题报道、评论写作或专副刊采编的同仁,他们写作的题材可谓重大,或者能充分展现个人锐思或才情。从事民生新闻报道的同仁很少出书,因为他们写的都是小老百姓,都是社会上、邻里间的一些鸡毛蒜皮,很少有见证重大历史时刻的高光题材,也没有能显示当地社会进步的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跟时政新闻记者的作品相比较,民生新闻中的小人物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实在登不上史书的大雅之堂。
一到报社就被分配到《台州商报》采访部工作的徐志礼,我不知道他开始时有没有失落,但他很快调整好了心态,利用商报这块阵地,主攻民生新闻,以新闻的力量、媒体的力量,为民解忧,维护小老百姓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这种信念贯穿了他的整个新闻人生,他在民生新闻领域耕耘出了别样的人生精彩。在报社内部,他被尊称为“徐大记者”;在社会上,在群众中,他被誉为“徐青天”。别人做民生新闻的,每天愁没有新闻线索,他们很羡慕时政新闻部的记者,不用找米下锅,每天都有组织上派下来的采访任务,而他们只能像野放的鸡鸭自己找吃的。徐志礼也经常发愁,但他从来不为采访线索发愁,他愁的是分身乏术。几乎每天都有老百姓指名找他,既是请他去报道,更是请他去主持公道。不少人,受了冤屈,四处求告无门,经人指点,找到了徐志礼,就像看到了希望。所以在职的日子里,徐志礼先生每天都忙得脚不点地。他的忙,既是本职采访工作上的忙,更是为群众排忧解难、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上的忙。
且随手采撷收在作品集中的报道的一些标题,就可以知道他是如何践行新闻为民的初心和使命感的:如2001年12月4日《老百姓捐的款,用在哪里应该让老百姓知道/仙临大桥建造账目为何不公开》,2003年6月3日《法院终审判决/临海市公安局缘何不履行》,2007年4月10日《推倒一个又重建一个/小砖窑离镇政府大楼仅20米》,2009年6月4日《海门河:还有多少污水在直排》,2004年9月23日《永宁江堤在呻吟/非法采砂船屡禁不止》,2009年6月10日《工程实施85%后无法继续进行/椒南给水工程遭遇“肠梗阻”》,2006年4月29日《章安万余人啥时才能喝上洁净水》,2002年8月5日《押金付了已经12年,至今建房手续还没有批下来,章安街道梓林村12户建房户——/我们还要等到何时》,2010年7月21日《玉环海都花园安置房成了“楼歪歪”》,2003年12月8日《“工程不给我们做,你们也别想施工!”/临海江南外商投资园岩子洋村个别村民到一家企业工地上砸房子、送花圈、撒冥钱、锯水管/这些“烂头”竟如此恶作剧》……我真想再引用更多的标题,光看这些标题,就可以想见徐志礼先生的心肠有多热,骨头有多硬。
在读过集子中的一些作品后,我曾给徐志礼先生发过一条短信,说他很了不起,做的都是硬碰硬的舆论监督,批评报道。这些报道都是别人不敢做也不一定能做得好的。
我对徐志礼先生说,你的新闻职业人生有两点我特别敬佩:一是骨头硬。虽然遭受了那么多的狂风恶浪,但初心不改,成为了台州新闻界的拼命三郎,独一个的舆论监督品牌记者。二是报道经得起事实和法律的检验。不管对方的势力如何强大或者如何挑剔,你的报道都找不到事实细节或者法律上的漏洞,没有被纠缠甚至吃上新闻官司,这些都说明你的报道是过硬的。
我以前同徐志礼先生不太熟悉,他在报社,我在电视台,但同在台州媒体行业,也有些耳闻。这回正是在读了作品集并跟他一番交谈之后,我觉得他的报道之所以过硬,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努力:一是他善于和勤于学习,尤其是学习法律知识。当初,为了增强报道上的法律加持力,他这么大年纪了还去杭州大学的法律专业(自学考试)学习,而针对每一个报道事件,他都要进行法律层面的考究和准备。二是他深入现场的采访作风。有些纸媒记者可能会采用当事人或知情人士的转述,这些都是第二手资料。但徐志礼不相信第二手资料,他要的是来自现场的第一手资料,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比如他报道“楼歪歪”,除了看过安置户发来的“楼歪歪”图片、听取他们电话里的陈述外,他还不辞辛苦奔赴玉环,亲眼看到“多幢楼房底部墙体出现开裂,在60幢、62幢,同是401房经多次修补无效,并出现墙体发黄、发霉、立柱严重断裂。还有26幢一层地板钢筋大部分腐烂、四楼楼梯钢筋断裂。”业主郭先生还带着徐志礼来到地下储藏室,“只见很多地方出现裂缝,有的裂缝宽达三四厘米,裂缝从大梁一直到储藏室顶端。”
这些触目惊心的细节描述,是最有力的证据,但如果不去现场,又怎么能描述出来呢?
徐志礼先生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他整理出这本新闻作品集,还是很有意义的。它昭示着老一代新闻人高尚而纯洁的品格和风骨,可以说他为我们新闻人立了一根标杆。现在有些新闻从业人员思想比较混乱,其中一个普遍的表现,就是缺乏职业的崇高感、使命感,缺乏新闻人的情怀和信念,仅仅把新闻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心中没有老百姓,没有人民至上的信仰。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人民至上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看徐志礼先生的采访,就是一个最实在的身边的榜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5 05:45:3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