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郑成功这辈子,那真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白手起家纵横十几年,福建的漳州、泉州、海澄;广东的潮州、揭阳;浙江的台州,再到原来大明朝的陪都南京。老师钱谦益投降了,他不投降,隆武皇帝完了,他不投降,老爹投降了,他不投降,老叔(郑芝豹)投降了,他还是不投降,15年以来一直战斗在反清第一线,直到他死,大清朝也没有在清郑战局中真正撼动过他,他在南京虽然吃了个大败仗,但是在厦门,清朝却遭到了更惨重的失败,到头来,郑成功的根据地金厦依旧稳如泰山。
但是所谓好虎难敌群狼,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啊?在李定国覆灭之后,明清双方过于悬殊的差距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最后的结果,而郑成功一生所追求的大明之中兴,最终也将成为泡影。但是如果让1662年弥留之际的郑成功再回到十五年前的那个夏天,他也一定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坚持抗清,绝不屈服。
郑成功作为南明诸雄之中最著名者,是因为“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功绩,但我始终认为,郑成功一历史形象最耀眼的闪光点莫过于“昔为儒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服,惟先师照鉴!”
1662年6月23日,大明延平王朱成功病逝于台湾,终年39岁。
对于郑成功本人来说,一切都已经结束了,但是他的死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却是问题的开始,或者说是矛盾的爆发点。
郑成功有十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郑经。郑经,字贤之,又称郑锦,当然,在明郑时代他的名字应该是“朱经”,他出生于1642年,到1662年父亲死时,他只有20岁左右。
但这小子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做出了一件相当“孝顺”的事情,这事之前咱们也说过,那就是乳母陈氏事件,郑经和弟弟的乳母有不太正常的关系,甚至还生了儿子,一开始,郑经并未将这件事情完完整整地告诉父亲郑成功,只是含糊其辞地说侍妾生了个儿子,一开始,郑成功还为添孙而感到高兴,但很快,这件事情就兜不住了。
郑成功在台湾自然对厦门发生的事情不甚了解,而郑经的岳父兵部尚书唐显悦却对此事非常恼怒,因为自己的孙女唐氏因陈氏备受冷落,堂堂的延平王世子妃居然被一个乳母抢去了风头,那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他给台湾的郑成功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闻饬责,反加齎赏。此治家不正,安治国乎?!”这话说的是真难听,意思就是“你郑成功连治家都治不好,你治什么国?打什么仗?”
郑成功的性格咱们之前说过了,那是向来眼睛里不揉沙子的,一听这个,顿时火冒三丈,派人去厦门杀掉陈氏和所生之婴儿,以及郑经,甚至包括自己的原配妻子,郑经的母亲董氏,因为郑成功认为董氏治家不严,应当被处死。
咱们之前说了,郑成功在出兵台湾之前,他和手下的相当一部分的将领矛盾就已经很深了,此时又想杀掉自己的儿子,厦门众将干脆拥戴郑经集体抗命,但其实从这里看出,大多数的郑军将领对郑成功还是比较忠诚的,因为我个人觉得实际上此时这些人认为这位“藩主大人”可能已经有些疯癫了,居然想杀掉自己的继承人和妻子,所以大家干脆拒绝这种“疯令”,但是绝大多数的人没有直接投向清朝,而是拥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这这很难说不是出自于内心里对于郑成功的忠诚,这是最后的忠诚。
郑成功死了之后,在台众将失去控制,郑成功的五弟郑袭在黄昭、萧拱宸等人的拥立之下夺取了延平王之位,严格意义上来说,郑经这个所谓的世子已经被废掉了,毕竟郑成功生前就要杀掉他,所以黄、萧等人拥立别人也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郑成功有十个儿子,就算郑经被废掉了也轮不到郑袭,所以郑袭的这种行为也可以看作为趁乱篡位,这自然并未得到在台众将的真心支持,所以最终必然走向失败。
然而,当郑经的大批讨伐军到达东都明京时,郑袭军打得还算不错,一方面是因为当天有大雾,郑经一方有不少将领在台江内海迷失了路径,还有就是郑经一方的不少士兵实际上是发兵之前才临时招募的,自然打不过郑成功带到台湾的郑军老兵老将,郑经本人的军事能力也比他老爹差得太多,不要说对付清廷和荷兰人,就是对付黄昭等人也有点够呛,但是郑经部队里有个猛人:周全斌。
这人其实之前咱们也提到过,在对清作战中也多次出镜,立下了赫赫战功,颇得郑成功的信任,在陈氏事件发生时,他去了南澳攻打陈豹,后来回到厦门,此人算是郑成功的铁杆,郑经忧虑此人,于是直接把他抓了起来,后来他托人求了郑成功的妻子董氏,这才免于被处死。在此时成了郑经一方的大将。在此时,郑经方的部队大多数被打退,那是周全斌领着几十个亲兵在敌阵中冲杀,一箭射死黄昭,郑经一方的将兵大喊“吾君之子也!”然后纷纷溃败,郑袭的部将纷纷投降郑经,郑袭见大势已去便也投降于郑经,将罪责全部推给自己的仆从蔡云,逼其自尽,于是郑经、郑袭叔侄二人“和好如初”,又将季应清、曹从龙、萧拱宸等数人斩首,至此,郑经就算正式接手了父亲郑成功的势力。
当然“和好如初”毕竟是加引号的,郑袭之后便遭到了软禁,不久领随从百余人逃出生天,到福建投降清朝,入汉军旗,被康熙皇帝授予官职。
有很多人在嘲讽南明政权的内讧,就比如这次内战,真是一次相当滑稽的内战,试想一下如果说郑经真的正经一点,老老实实的留守厦门,郑成功死后,顺理成章的到台湾处理父亲的丧事,然后成为新一代的延平王,世子继位合情合理,郑袭和黄、萧等人敢来这一出吗?而郑袭的篡位又如此儿戏,百战精兵居然败于新募士兵之手,所以说这真的是一场相当滑稽的内讧。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更何况危机四伏的明郑政权,而且要清楚,这场变乱本身并没有给郑经政权带来太大的损失。
不到20岁的郑经就这么坐上了延平王的位置,之后的明郑王朝将何去何从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5 23: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