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今年元旦和春节的假期安排,可真是没给打工人“留活路”。
往年春节多是在二月份,元旦假期结束后打工人们好歹还能收收心,心平气和地上一个月的班。
但今年过年早,下下周六可就是除夕了,谁还有心思上班!

今年还是三年以来第一个归途“畅通无阻”的春节,返乡潮来的早。
很多留守工位的打工人,点开外卖软件一看才发现不少店已经关门大吉,路边的小吃摊也没了。
老板们,都已经溜回家过年了。
偏偏返乡潮还带来了一个影响:
各地地域美食的热度争相涨了起来,毕竟返乡的朋友们已经开始大快朵颐了。
这就导致还没回家的打工人们,会看到手机里每刷一下,就冒出一个地方美食视频的盛况。
它们在此刻就像一根特质鱼饵,把外乡打工人的胃和心一同钓上了钩。

01
外地打工人
对着手机屏幕馋疯了
平日里那些网红美食多么亲切可爱,现在就有多让人“恨而不得”。
看到探店博主打卡新品汉堡,西安人脑子里想的是回家得配着糖蒜吃俩肉夹馍。
看到美食博主做糟粕醋火锅,海南人想的是家门口的糟粕醋粉还是14块一碗吗?
老家浙江的同事,甚至能对着上美影剪纸风格的新片,嘴角流出泪水。

片子里剪纸风的小人特别可爱,动作像皮影戏一般童趣灵动,上演着贴春联、备年货等场景。
里头正在干活的长辈,还一个个穿着围裙带着袖套,这怕不是南方人干活时的统一装扮。
其中有一幕是父母齐力腌酸笋,等到年夜饭时端出来给回家的孩子吃。
就是这笋,把浙江同事直接惹破防了。

她喋喋不休地为我们介绍,虽然片子里看着像广西酸笋,但他们浙江靠近闽南一代也有酸笋。
以及浙江人有多么爱吃笋,冬天吃冬笋、清明挖春笋。
以至于后来网上流行起“夺笋”一词时,她第一反应都是——
夺笋?说的是浙江人吧?

小时候换牙期不愿吃笋,妈妈偏要端着碗筷、追在身后给喂下了一口年夜饭桌上的笋菜。
说是吃了这口笋,才能讨一个来年成绩步步高升、个子也越长越高的好彩头。
可以说,在考上北京的大学之前,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无笋可夺”的一天。

吃笋不是北方的习惯,现在她想在外卖上点一份油焖笋解馋都不能如愿。
要么送来的笋生硬无味,一尝就知道食材不新鲜。
《舌尖上的中国》里介绍过,竹笋“破土而出,见风则硬”,搁置的时间长了就会干硬难嚼。
要么到手的直接是油焖笋干,和她记忆中的完全是两道菜。
定睛一看,才发现自己点的油焖笋菜品备注里写了是用“烟笋”。
以为是某种鲜笋的品种名,没想到是江西湖南一地的特产笋干。
这道让她意外的菜,倒是另一个地域年轻人的乡愁。

遗憾的是现在这会,外地年轻人再日思夜想也没办法。
只能对着日历,掰着手指头算日子、等放假。
唯一能做的只有继续对着网上的视频“望梅止渴”,安抚自己躁动的舌头。
短视频上最近很火的几位东北农村博主,原本是靠着“东北精致风”做饭方式走红。
做饭手法粗犷中透着精细,但精细之中又依旧藏着些许粗糙。

via @东北人家
比如一位东北大妈做桃子馒头时,小心翼翼地用蔬菜汁给面团上色,还用尺子精细地给桃叶描了花纹。
本以为这细致手法会贯穿始终,结果下一秒,她突然把一坨形状潦草的面团,直接放了上去充当桃子。
你说说,这桃到底算粗糙还是精致?

via @王小姐
其他地域的朋友看这些东北做饭视频,大约只是图个乐呵、新奇没见过。
但一位沪漂的黑龙江朋友,在给我安利这些视频时,已经把对方的等级抬到了“精神食粮”的高度。
说年前最后两周,自己打算就靠着这些视频“吊着口气”度日了。
视频里,东北的大爷大妈们为过年张罗起炼猪油、做猪皮冻。
他边看边淡淡地开玩笑:“全国已经回家的人那么多,凭什么不能再多我一个。”

via @东北人家
B站上一位住在英国的中国博主,几年没回家,前段时间好不容易回国看望家人,尝到了这两年才火起来的网红小吃烤苕皮。
她回英国后尝试自己做苕皮,往里头放了点腌菜肉粒。
弹幕闹起来,说没有酸萝卜又或是没有折耳根就没有灵魂。

via @老少女阿珂
底下的重庆网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描述起烤苕皮的味道,不少人的IP地址在外地。
离家太久,自己只能咂摸咂摸嘴、在记忆里回忆苕皮里酸萝卜的味道。
人无法预料自己的心理防线会在哪一个瞬间被击破。
但至少对咱们这个吃货民族来说,食物是最平凡不过的催泪器了。
02
中国人吃饭,从来不只图味道
古人望月思乡,穿梭在水泥森林中的打工人们瞧不见月亮,现在成了望视频思乡。
倘若要较真,打工人们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望梅止渴”。
如今物流发达,网购空运新鲜食材、当地小吃都很方便,想吃什么自己做也成。
但落在实际行动上,相比于在外地模仿家乡菜,大约更多人还是宁愿在网上“望梅止渴”。
哪怕没有宣之于口,大家伙心里都明白:
怀念的不是那一口酸甜苦辣的味道,而是一同做饭、一同吃的人罢了。

就像网上的东北美食博主,数量没有一万也有一千。
其中最出名、最豪横的网红“晴天”,千万粉丝,别人家的铁锅炖是豆角排骨鸡肉,她家的铁锅炖是帝王蟹、大龙虾与鲍鱼。

可我那位黑龙江朋友的关注列表里,偏偏没有晴天这样的豪华东北网红,而是挤满了大爷大妈们。
他们在视频里连镜头都不怎么看,大部分时间都套着围裙、弓着身子做家务,筹备起一场场家庭聚餐。
在每个东北农村都能找到这样一对辛劳的夫妇。
又或者不止是东北,中国家庭的饭桌,一大半是被他们撑起来的。

中国人常说“美食文化”,看重的不止有食物,还有文化本身。
这两个字,往大了说是承载了千百年的饮食习惯与内涵,往小了说,不过是一个个小家庭的记忆与美好期盼,汇聚而成的事物。
譬如所有人都知道过年要吃鱼,图吉利。
可这道菜具体如何做,完全取决于家里掌厨的长辈手艺如何、这家人的口味偏好又如何。
山东有糖醋黄河鲤鱼,湖南有“鸿运当头”的剁椒鱼头等等。
天南海北的鱼汇集在一块,最后才算是成就了中国人的顶流年菜——“年年有余”。

除了共通的年年有余、大吉大利(板栗炖鸡)这些常见年菜,各个地域也有一些特殊的节庆美食。
而这些食物的寓意里,往往藏着一个地域的山川风貌、人情世故。
广东家庭年夜饭桌上的“盆菜”,虽然名字朴实,看着只是形容“一大盆菜”。
但这一盆里,不仅有鸡鸭鹅虾、鲍鱼、猪肚等豪横肉菜,还会以冬菇、萝卜之类的素菜点缀,一般以10种菜式凑为一盆,寓意“十全十美”。
用上的食材,完美贴合着当地东靠海、西靠山的地理特色。

食物本身没有寓意,是身为食客的人们创造、赋予了寓意。
竹报新春、节节高升、金玉满堂、五谷丰登……这些彩头看着花里胡哨,可追溯到最后,无非是中国家庭里最朴素、最常见的几分心意:
盼着小儿聪慧、老者康健,盼着学子高中、商人长运,盼着来年有个好收成,一家人团团聚聚。
这些祈盼美满的念头,有时也很日常
职场面试之前吃一道笋菜、临近考试前吃一道鱼,提前制造一些好意头,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情趣。
03
过年的喜庆钟声,
现在就可以敲响
中国人筹备过年,总会热热闹闹地提前半个月、一周就开始张罗,因此在大多数人的童年记忆里,春节是个漫长的节日。
它不是开始于除夕鞭炮响起的那刻,而是从父母长辈们往家里抱回干香菇、往水桶里养上一只鱼时,就开始了。
只是成年后,不少身处外乡的打工人直到除夕当天,或提前一两天才能到家。
没有机会参与到热闹的春节筹备氛围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在这个盼过年如盼星星月亮的节点上,有一位打工人的老朋友决定担任起“年前气氛组”的角色。
它顶着红黄相间、配色喜庆的logo,遍布城市街头,炒热起过年氛围——
上面这则视频,是麦当劳合作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金笋大片”。
视频里,青葱色泽的竹笋破土而出,越长越高。
从剪纸世界里穿梭而过,见证了一家人为过年辛劳筹备、贴上春联窗花,最后以年夜饭上的笋菜迎接归来游子的全过程。
影片虽短,却处处充满着细节:
门上的福字是倒着的,腌制酸笋的父母穿着最常见的围裙与棉拖。
年夜饭的餐桌上有着象征“年年有余”的鱼菜,老奶奶还抱上一坛象征“节节高升”的笋。
仔细看你会发现,此时餐桌上还藏着麦当劳本次新春活动的新品秘密。

影片中越长越高的游子回了家,而越长越高的小笋也逐渐冲破云霄,最后化为了诱人的笋丝。
最后落在了鸡腿肉之上,化为了麦当劳酸笋风味麦烧鸡腿堡。

此前麦当劳就尝试推出过酸笋风味的板烧堡,大受好评,粉丝们心心念念盼它回归。
这一次响应大家的期待,酸笋风味可不仅是回归了,还从头到脚来了一场升级变装。
呈现在你面前的,是“金竹报春节节高”酸笋风味板烧鸡腿堡。
一口下去,不只是尝到了酸脆与咸香交融、脆爽与滑嫩相配的好风味,更是吃到了2023年第一口年味好口彩。
越临近过年、越爱红彤彤好兆头的小心思,可以通过咬一口麦当劳汉堡尽情释放。
麦当劳这次可是把中式谐音梗玩出了花样,为金笋堡配上了喜庆热闹的包装,共同成就出“节节高升”的圆满好意头。

所有人心中或许都会有一道代表着家的年菜,它出自家人之手,更正式繁琐、更意味庄重。
在各位正式放假、赶回家中吃上日思夜想年夜饭之前,麦当劳希望通过推出“年年高升”意向的金笋堡,为人们的年前生活增加一些趣味与调剂。
让等待过年的这段日子不再清冷,把喜庆吉祥的寓意提前送出。
走进麦当劳与年味迎面相撞,让自己被金笋堡的喜庆气氛包围,于异乡浅尝一口美味,埋下来年会更好的期许。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6 2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