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个人,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是他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科学界响当当的头号人物,如果说中国近代迎来的两位先生“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两位老师的话,那么今天小编要讲的这位毫无疑问就是那个时代中当之无愧的物理课和化学课代表了,这位同学名字叫做徐寿,是清朝末期的著名科学家,对于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徐寿在洋务运动期间表现突出,完全靠着中国人自己的努力,在没有依赖洋人的情况下发明了蒸汽机,还自发建造了完全国产的“黄鹄号”蒸汽船。对于徐寿的这些成就,当时的同治皇帝甚为欣喜,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同治皇帝特意为他题字,书写了一个“天下第一巧匠”的牌匾赐给他。按理说在封建社会,一个人能够得到皇帝的赞誉是一件十分值得炫耀的事情,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人都渴望着得到皇上的欣赏。
对于同治皇帝赐给他的这个牌匾,徐寿并没有感觉很骄傲,相反他却把这个牌匾收起来,不轻易给外人看。对于徐寿的这个行为,在小编看来,徐寿可能是觉得在当时的时代当中,由于清朝统治者长期以来“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清朝的科技早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像当时徐寿建造的那种轮船,在其他的国家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甚至有的国家还靠着自己的船坚炮利,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清朝末期的时候,中国的科技发展远不如其他西方各国,甚至连自己曾经的学生日本,也在学习了西方的科技之后飞速发展,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而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还不以为然,依旧以“天朝大国”的姿态自居,在徐寿克服了种种困难才终于研制出轮船之后,皇帝还将徐寿称为“天下第一巧匠”,在徐寿看来,这时的清朝,还不思进取,活在沾沾自喜当中。徐寿可能就是因为这一点,才羞于让别人看到这个牌匾。
徐寿之所以能够有资源来建造蒸汽轮船,是在当时收到了洋务派的领军人物曾国藩的聘用,为了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开始了为期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主要就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虽然最终洋务运动受到了重重阻碍失败了,但是毫无疑问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科技和工业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接受了曾国藩的聘用之后,徐寿还向他提出了几点建议,这其中就包括翻译西方的科学书籍,提高国民素质。
但是这一点当时受到了曾国藩的强烈反对,然而,徐寿对于这一点的要求更为迫切,在他的再三要求之下,曾国藩最终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徐寿开始翻译大量西方科学著作,这个过程困难重重,徐寿是在传教士傅雅兰的帮助下翻译的,傅雅兰把书中原意讲出来,徐寿用合适的汉字记录下来。西方几乎全部的化学术语和大部分化学元素的名称,在汉字里没有现成的名称,这可能是徐寿在译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为此徐寿花费了不少心血。对金、银、铜、铁、锡、硫、碳及养气(今译氧气)、轻气(今译氢气)、绿气(今译氯气)、淡气(今译氮气)等大家已较熟悉的元素,他沿用前制,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质来命名。对于其它元素,徐寿巧妙地应用了取西文第一音节而造新字的原则来命名,例如钠、钾、钙、镍等。徐寿采用的这种命名方法,后来被中国化学界接受,一直沿用,这是徐寿的一大贡献。
徐寿出生在江苏无锡这个手工业盛行的城市,受到家乡风气的影响,从小的徐寿就喜欢工艺制作,他幼年丧父,为了补贴家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一些手工活赚钱。不仅如此,徐寿小的时候还饱读诗书,他的母亲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够考取功名,改变家里的困境,但是在科举的这条路上,徐寿走的并不是十分顺利,他在应试失败之后开始反思当时科举制的弊端,认为传统的八股文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因此开始研究一些“经世致用”的科学。
徐寿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成就,就是他曾经在西方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Nature)上发表自己的论文,这本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能够在这本杂志上发表文章,是无数科学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晚清时期在我们的印象当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腐朽落后的时期,但没想到在那样的环境之中,也能生长出徐寿这样娇艳的科学之花,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向他学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7 14: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