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潜蛟入海九重渊,丹心铸剑碧海垂。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6日在湖北武汉逝世,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舰艇强,海疆固。海洋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核潜艇的研制和应用,对于维护国家主权、保卫领土完整、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这样的“国之大者”,黄旭华倾心“许国”“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在栉风沐雨中隐姓埋名“深潜”三十余载,一生致力于实现国防科技发展从追赶到超越的宏伟而艰辛目标。黄旭华被称为“功勋”,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心怀家国,方成大家。从青丝到白发,从各项事业建功立业、爬坡过坎时期到全面深化改革和民族复兴的和平年代,不断变换的是时代背景,始终不变的是黄老毕生“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报国心。生前只戴母亲遗留的围巾,无言诉说着他的遗憾和对家庭的愧疚。纵然需要背负太多委屈与不理解,他也为国倾尽所有,用“大忠”注解“大孝”。只要祖国召唤,哪怕前路未定,需要从零开始、离亲疏友,也毅然前往荒岛隐姓埋名苦干;只要“战场”还在,哪怕身体只允许自己每天上半天班,也不轻易离场。“在国家需要中找到人生方向”,这位赤诚的老人,以民族兴亡为己任,舍家报国,将自己的生命和祖国的核潜艇事业融为一体。他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上,如今,祖国和人民把他高高举起。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只要事业需要,哪怕到处是惊涛骇浪,他也埋下头择低处立、向深处行,甘心做沉默的砥柱;在漫长的时间里背对亲人、背对个人荣誉,面对艰苦的岗位,毫不犹豫“我去”;面对艰巨的工作,挺身而出“我来干”。投身我国核潜艇事业近60载,胸怀众生、忘我努力,终于带领团队在迎头赶超中自主研制出国之重器。他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火,照亮不同的战场。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些青年被名利蒙蔽了双眼,存在不显山不露水、不容易“吹糠见米”的岗位最好别人去,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见效的行业和工作最好别人做的思想,他们的本心在世俗的洪流中不知去向。然而,在我们的事业中,却须臾离不开这样坐“冷板凳”的工作,与寂寞冷清相伴,同淡泊清苦相随。在高光苦寒之地谋前程,就需要能坐好坐住冷板凳的毅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间万事出艰辛”,一切美好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不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只能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一步一步地摸索前行。哪怕只有一个算盘,也要造出中国的“定海神针”!在科学攻关的道路上,总会遭遇挫折险阻,有时还布满荆棘,只有具备坚持到底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摘取到成功的果实。为了攻克技术难题,他们废寝忘食,日夜钻研,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终于取得了关键技术的突破。正是这种创新奋斗的精神,让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创造了奇迹,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城市有幸,黄老一生中工作和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就在武汉。武汉的大街小巷,抬眼可见黄老大幅宣传照,质朴、和蔼的老人像一盏明灯,默默守护着山河安澜,万家灯火。就在黄老化为星辰的当天,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号召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国家需要什么就攻克什么,人民呼唤什么就服务什么。时间的赓续延展,是要“老”与“新”之间完成接力,从榜样英雄中领悟“报国”与“奋斗”的价值,从而推动历史往前发展。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国士如灯,照亮新征程。我们有黄老,是时代的幸运。而真正最宝贵的财富,其实是这股“深潜”精神的延续。一代代坚守者、奉献者和牺牲者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也激励引领着无数后辈紧随他们的步伐接力奋斗。“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斯人已逝,“深潜”精神不灭,只会像他的核潜艇一样,静水流深,决胜万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伦(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责任编辑:伍佳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08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