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中,无论是江山一统的大王朝,还是偏安一隅的小王朝,皇帝的非正常死亡率要远高于其他的社会群体。其中就有这样一个王朝,从建立者开始到末代帝王等诸帝都很短命,14位皇帝中竟然有11人不得善终,因此也被后人称为历史上最血腥的王朝,他便是北魏。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政权,也是魏晋南北朝中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勇猛强悍,他本是代国遗孤,代国被前秦灭了以后,前秦天王苻坚十分仁慈,不仅没有诛杀拓跋珪,反而将其留在了代国故地,因此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之际,慕容垂建立了后燕政权,而拓跋珪也依靠慕容垂的强大力量完成了部落的统一,恢复了代国的基业。
此后,拓跋珪的野心膨胀,击败了慕容氏的后燕集团,拿下了河北地区大片土地,正式进军中原,只可惜拓跋珪到了晚年,整天躲在后宫嗑药,导致脑袋有点不正常,除了一言不合就要诛杀大臣外,拓跋珪对自己的女人也不手软。
当时皇次子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犯了点错,拓跋珪就勃然大怒,打算杀了她,这事儿一不小心就传到了拓跋绍耳中,本来拓跋绍也没继承权,他索性把心一横,带着杀手就翻墙入院,宰了自己的父亲拓跋珪,救了自己的母亲。一代雄主拓跋珪被杀时年仅39岁。
拓跋珪去世后,他的长子拓跋嗣为其报仇诛杀了弟弟拓跋绍一帮人,顺利继位。拓跋嗣还算不错,勉强稳住了局面,真正厉害的是拓跋嗣的儿子拓跋焘。
太武帝拓跋焘16岁继位,一生南征北战,兵法如神,相继灭亡大夏、北燕、北凉等国,又拿下了西域诸国,打服了吐谷浑柔然,最终于439年消灭北方的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北部中国。
不过,太武帝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想一鼓作气南下灭掉刘宋,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可惜此时的北魏还不具备统一中国的实力,太武帝的军队多次渡江进攻,都以失败告终。尽管太武帝一生文治武功显赫,但晚年却变得暴躁和多疑,动不动就滥杀无辜,甚至在贴身太监宗爱的煽动下,逼死了自己的长子拓跋晃,北魏朝政一度混乱。
公元452年,宗爱害怕被太武帝处死,先行下手弑杀了太武帝,一代雄主死在了一个太监的手中,年仅39岁。
拓跋焘死之后的王位争夺也是血腥不断,其儿子南安王拓跋余被宗爱拥立上位,登上皇位后,南安王拓跋余开始计划将权力从宗爱手中剥夺,没想到太监宗爱知道后,利用南安王去宗庙祭祀的时候将其刺杀,南安王拓跋余死后,太武帝拓跋焘的长孙拓跋濬继位。上位后的拓跋濬立即调集大军捉拿宗爱及其党羽,将他们处以极刑,拓跋濬继位后,虽将北魏治理安稳,但却英年早逝。
随后他12岁的儿子拓跋弘继位,称号献文帝,由于年纪小,朝中大权此时都落在了他的母后冯太后手中,冯太后是拓跋濬的原配皇后,按照北魏子贵母死的规矩,拓跋弘被立为太子后,他的生母李夫人就被赐死了,所以冯太后肩负着抚养拓跋弘的重任。
年仅12岁的拓跋弘与年仅24岁的冯太后堪称史上比较幼稚的皇帝和皇太后组合了。可拓跋弘并不想一味的做个傀儡皇帝,有一次他闹脾气,打算把皇位禅让给他的叔叔拓跋子,推自己出去做个闲散王爷,好在被群臣给拦住了。
后来拓跋弘为了表明态度,18岁的时候便将大位禅让给了自己年仅五岁的儿子,自为太上皇,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23岁那年,拓跋弘刚刚御驾亲征柔然,凯旋而归,结果就突然去世了,死因不明,而这也是历史上的一桩悬案,但是当时的人都怀疑是冯太后所杀,不过冯太后非常喜欢汉文化,在位期间极力推崇鲜卑汉化的改革。
孝文帝拓跋宏长大以后,也深受祖母的影响,开启了汉化改革之风,在位期间做了很多汉化工作,其中标志性的有两件事,一是将国姓拓跋改为元,所以此后北魏的皇帝都是以元为姓,他本人也改名为元宏,二是将都城迁徙到更南边的洛阳,这场改革不仅极大的改变了北魏保守落后的面貌,而且还加速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为中国的封建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元宏去世后,他的儿子元恪继位,元恪在位时,利用其父推行改革所带来的红利,北击柔然,南伐齐梁,使得国势盛极一时。
然而宣武帝虽然在开疆拓土方面成就很高,但在内政治理方面却很糟,正是在他的统治下,北魏官场上贪污腐败的现象极为严重,由此导致农民起义层出不穷。不仅如此,他因为笃信佛教,从而取消子贵母死的祖制,导致太子元许的生母胡充华活下来,结果给帝国种下灭亡的祸根。
公元515年,宣武帝英年早逝,太子元诩继位是为孝明帝。由于元诩年纪尚幼,所以生母胡充华便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成了帝国实际上的主宰。
胡太后执政期间,大肆崇佛,使得全国庙院激增至3万余所,僧尼多达200余万人,如此穷折腾,很快便将孝文帝、宣武帝时期积攒下来的家底全部败光,弄得国穷民贫怨声载道。
十余年后,年纪渐长的孝明帝对母亲迟迟不归政的行为很不满,并对他推行的祸国政策忧心忡忡,为了避免帝国崩溃,便密诏大将尔朱荣领兵入洛,以胁迫太后交权。不料消息泄露,胡太后震惊之余大发失心疯,竟伙同情妇郑俨、李神轨将孝明帝毒死,而立年仅三岁的临洮王子元钊为帝。
胡太后毒杀孝明帝的举动无疑打开了战乱的潘多拉魔盒。驻扎在晋阳的柱国大将军尔朱荣果断举兵南下,很轻易的便攻占洛阳,将胡太后和小皇帝逮捕,然后抛入黄河淹死。
事后,尔朱荣拥立孝文帝之侄袁子攸为帝,并以太原王大将军的身份执掌朝政。
此时,尔朱荣又有篡位称帝的野心,为了解除忠于朝廷的王侯公卿,他便以祭天为名,将包括丞相元雍、司空元钦、义阳王元略等人在内的宗室百官两千余人全部骗到河阴的陶渚,然后将他们全部杀死,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杀戮宗室和百官后,变得愈发骄横跋扈,而其篡位称帝之心也更加明显,孝庄帝元子攸不甘心祖宗基业毁在自己手中,便铤而走险,将尔朱荣诓进宫中杀害,尔朱荣虽死,但尔朱荣背后那个庞大的宗族还在,他们手中掌握的帝国的军权。就这样没多久,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发动叛乱,攻陷洛阳,并将孝庄帝元子攸勒死在晋阳。
此时据尔朱荣被杀仅三个月时间,尔朱氏家族的暴虐引发各地军阀的集体声讨,在这种情况下,高欢、宇文泰等相继决崛起,并在讨伐尔朱氏的旗号下,实力得以迅速壮大。与此同时,北魏境内的戍卒及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南梁也趁机北伐,使得整个中原地区的形势乱成一锅粥。
此时魏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皇帝更是如流水线般生产出来又迅速倒下,无论是尔朱兆扶立的元晔(建明帝)、元恭(节闵帝),还是高欢扶立的元朗(后废帝)、元修(孝武帝),亦或是南梁扶立的元颢(建武帝),全都沦为各大势力手中的傀儡,不仅无力重整山河,而且最终全都落得被杀的下场。再加上之前遇害的孝明帝和幼主元钊,在这短短七年时间里,竟然有七位皇帝死于非命,在历史上绝对算得上是空前绝后。
这其中,孝武帝元修是一个得一提的人。在534年,想要摆脱高欢控制的元修投奔了长安的宇文泰,高欢恼羞成怒,另立元善见做了皇帝,并迁都于邺史称东魏。
可是没想到这个宇文泰也不是什么善类,一年之后的535年,宇文泰便毒死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帝,国号仍为魏,史称西魏。
从此北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东魏和西魏,虽然东西魏皇帝仍旧是北魏皇室成员,仍旧是拓跋氏。
但是东魏的真正掌权者是高欢,而西魏是宇文泰。东西魏不过是过渡王朝,很快就被北齐和北周取代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6 14: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