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短视频低龄化 谨防孩子沉迷“低级快乐”
☉本报记者 肖颖婧
(资料图片)
某短视频APP推出青少年模式,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本报记者 严 洁 摄
近年来,短视频井喷式发展,其时间碎片化、内容多样化、门槛低龄化的特征,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极大迎合了当代青少年的娱乐需求。近日,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等单位共同发布了《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报告中的数据让很多家长松了口气:未成年人的沉迷游戏问题已经基本解决,75%的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三小时以内。但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接踵而来:报告显示,约65%未成年人在游戏受限后,转投短视频平台。孩子从沉迷游戏抽身转而拥抱短视频平台,引发了家长更多担忧,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刷屏上瘾的相关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广大网民热议。
家 长 孩子沉迷短视频 “青少年模式”能否发挥作用?
今年寒假,市民庄女士遇到件烦心事:“孩子不写作业,天天抱着手机刷短视频,说也说不听。”为了方便家校联系,庄女士给上初中的孩子买了部手机,并明确告诉孩子不能沉迷。可没想到孩子对刷短视频上了瘾,一有空就对着手机,甚至连刷一早上也不停手。
对此,庄女士十分焦虑,担心孩子分辨能力还不够,短视频里内容五花八门,一些不良的信息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三观,长时间刷手机也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和学习成绩。但孩子似乎已经沉迷其中,怎么劝都不听,一说要收手机就开始顶嘴。而更令庄女士担心的是,孩子经常模仿主播拍摄一些“搔首弄姿”的视频,口头禅也变成了“网言网语”,有些听上去十分粗俗。即使庄女士为短视频APP设置了青少年模式,孩子随手就能自行解除,这让庄女士不知如何是好。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使用过短视频的未成年人有65.6%,20%的未成年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虽然各大平台出台了青少年模式,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破解密码、购买账号等绕过技术监管,对孩子来说并非难事。
现 象
短视频平台鱼龙混杂
存在不良行为观念传播现象
浓妆艳抹,穿着大胆成熟,对着手机,随着音乐扭动,做出各种动作,说着各种网络文案……这并不是视频主播在拍段子,而是记者在一家奶茶店里见到的一幕,主角并非成年人,而是几个十几岁的孩子。虽然知道她们在录短视频,但行为背后折射出的现象令人担忧。
如今,随便打开一个短视频软件,各种鱼龙混杂的内容扑面而来,尤其一些混乱不堪的短视频传递出来的三观,更是不堪入目。
比如一条主题为“正确迎接老公下班的方式”的短视频,点入主题标签,竟是一个又一个老婆和孩子跪趴在地“卑躬屈膝”的画面。还有一些拿孩子当“玩具”的视频也获赞无数,懵懂无知的孩子,被父母拉在门边上的透明胶带撞得糊里糊涂,丑态百出。或许在拍视频的人看来,这只是图个好玩,但对于看视频的未成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不良行为的引导和错误观念的植入。
老 师
未成年人更易上瘾
家长需要以身作则
腾讯育儿联合企鹅童话面向社会家长发起了主题为《网红经济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会调研。报告显示,超七成的孩子平时有刷短视频的习惯,主要以娱乐消遣为主,关注最多的是电子游戏、搞笑或吃喝,近50%的孩子有想当网红的想法,甚至认为学习无用。
“当前短视频平台为了吸引流量,很多内容追求噱头,用低俗的方式博取眼球,这种‘低级快乐’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芗城中学语文教师肖慧敏看来,短视频平台采用的个性化推荐模式,让人不知不觉就沉迷其中,就连成年人也难以抵抗,未成年人就更容易上瘾。而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短视频平台营造的“信息茧房”很容易缩窄孩子的视野,扭曲事实真相,对其三观塑造和心理健康等产生负面影响。
对此,肖慧敏认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除了学校的引导教育外,家长的言传身教同样重要。要以身作则,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刷短视频,严格限制孩子刷短视频的时长、精选积极向上的内容给孩子学习等,在生活中帮助孩子逐步提高对网络世界的认知。此外,还要注重亲情感化,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陪伴、互动,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在现实中找到更重要的羁绊,分散短视频对孩子的吸引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9 05: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