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 张婷婷 记者 孙文丽
近日,庆云县徐园子乡人民政府调解员范书明被评为德州市第九届道德模范。范书明曾在徐园子乡中学担任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他十分热爱学习法律,2015年他通过自学考取了中国地质大学法律事务专业的学历。2017年,退休后,成为了徐园子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一名专职的人民调解员。7年来,他先后调解了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达到1000余件,凡是经他之手的纠纷事件,没有一个回头上诉,调解成功率达100%。2020年他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人们亲切的称他为老范,“有矛盾,找老范!”在徐园子乡已经成为群众的共识。
说起当专职人民调解员,老范可以说是徐园子乡的第一人。还未上任,他的妻子和两个子女便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你年纪大了,退休后也该在家享享清福,别人家的事管也管不完。况且调解是件苦差事,有说不尽、做不完的琐事、难事和麻烦事,做好了合家欢喜,做不好可能还会落下多管闲事、乱和稀泥的闲言碎语。”但老范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如今,经过7年多的实践经验,范书明早已由一名调解工作的门外汉逐渐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将大量纠纷化解在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为乡村振兴了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去年6月,84岁的刘老太找到范书明,请求帮忙调解子女赡养的问题。经了解,老人有四个子女。几年前,老伴与大儿子相继因病去世,老人一直跟随大儿媳生活。由于自己体弱多病,需要子女轮流赡养,可当老人来到二儿子家,没想到却吃了闭门羹,连大门都没进去。老人很是失望,村委会多次劝说却始终没有结果。
“谁家里没有老人,谁没有变老的那天。”范书明当即接手了这个调解工作。他隔三差五的就去找老人的子女们交心谈话。老人的子女各有托词,相互推诿。范书明见状,严肃指出了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释明完法理,范书明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也都是有儿有女的人,这样对待自己的老母亲,就不怕你们的儿女有样学样吗?谁都有老的时候,将来你们老了无依无靠,被子女推来推去,你们会是啥滋味?”入情入理的话,让老人的子女们哑口无言。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纷纷表示愿意赡养老人。时隔几个月,范书明再次来到老人家中回访,看到老人一家其乐融融的场景,范书明觉得自己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走万里路,进千家门,解百家难。7年来,别人“躲着走”的难事、愁事,范书明都主动靠上去,在他办公室的书柜里,有整整5大本工作日记,每天接待了哪些群众、解决了哪些问题,小到一棵树、一块地、几百元工资,大到40万元的经济纠纷案件,他都一一记录其中。
从2017年至今,范书明根据村民需求,开展定制式上门普法,将法律知识送到村民身边。“白天没时间就晚上去,工作日没时间就周末去。”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街边巷道,都成了范书明的普法宣传场所。
自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给范书明的调解工作也带来了改变,因许多群众不能外出,范书明便通过微信解答、语音视频聊天、电话的方式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更好的开展服务工作,他还专门让女儿给他买了一台新的智能手机,最多的时候,他一天接到了群众23个咨询电话,三个月时间,他仅在线上就化解了矛盾纠纷15件。
“辛苦其一人,幸福千万家。”范书明自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不管是工作还是业余时间,只要有纠纷,他都会第一个到现场,只要有人寻求帮助,他也从不拒绝。始终保持着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热心、尽心、耐心、细心。如今,在徐园子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老范也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特色工作室,他起名为“范不着”矛盾调解工作室,“多大点事啊,犯不着。”这也是老范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道德模范的称号是荣誉,更是鞭策”。范书明说,要在这间泛着泥土气息的工作室里,继续当好人民群众的“和事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6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