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缂丝千年久 古村织造忙
——走进定州孟家庄村史馆
开栏的话
乡村深处,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村史馆散落其间,不仅讲述着一个个村庄的时光变迁,还承载着传承文脉留住乡愁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现着乡村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燕赵大地的传承和发展,从今天起,河北日报推出“走进村史馆 探乡村文脉”系列报道,解读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密码,感悟文化成风化人、凝心聚力、促进发展的强大力量。
8月9日,郭飞在缂丝展览馆介绍缂丝织造技艺传承情况。 河北日报记者 林凤斌摄
刻有“丝线互市”字样的残存石碑、北宋缂丝名匠沈子蕃的雕像、一株株枝繁叶茂的桑树……8月20日,在中国传统村落定州市长安路街道孟家庄村,沿子蕃大街走进该村村史馆——缂丝文化园,一下便感受到“沈子蕃故里”“定州缂丝发源地”的浓郁文化氛围。
园内织圣堂、缂丝坊、染坊等古建修旧如旧,早已不复曾经的功用,变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展厅。展厅里的陶器、农具、织机、绣品等一件件老物件及一幅幅彩绘墙画,无声述说着孟家庄的历史变迁和缂丝文化的兴衰。
“定州缂丝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有‘雕刻了的丝绸’之称,被誉为‘织中之圣’。”翻开《孟家庄村志》及《鸡肋编》《宋会要辑稿》等文献书籍,讲起缂丝与蜀锦、苏绣齐名的历史辉煌,村党支部书记张磊话语中充满自豪。
织圣堂东侧展室里,陈列着一件残破的缂丝织机。“这是我太奶奶传下来的。”要不是定州缂丝织造技艺第九代传承人郭飞特意指出,外人根本无法想象出其年代的久远。她说,从太奶奶到妈妈,缂丝织造技艺在其家族已传承三代。
“缂丝作品图案形象逼真,充满神韵,但工艺非常复杂。”郭飞说,缂丝技法独特,工艺繁杂,光是流程就有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等16道,有时硬币大小的图案要织上十来天,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2010年高中毕业后,在妈妈反复劝说下,郭飞答应学习缂丝织造技艺。
尽管从小耳濡目染,但真学起来才知道有多难。缂丝织造要从打素底开始。这道工序看起来像织布一样简单,但丝线比毛发还细,力度很难拿捏。初学时,枯燥乏味不说,一坐就是半天,累得腰酸背痛也织不了两三厘米长,表面还特别粗糙。足有半年时间,郭飞才算过了第一关。接下来的图案织造更为复杂,颜色和花纹不同,使用的梭子便不同,一幅作品往往要更换上万次梭子。
郭飞和三个同龄人一起学习,其间她几次想放弃。妈妈反复鼓励,伙伴们互相加油,这才最终坚持下来。直到自己的作品像妈妈一样获得社会认可,她才真正爱上这门手艺。
“2021年,定州缂丝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郭飞指着墙上的一块匾牌说,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孟家庄村对缂丝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故事进行充分挖掘和保护。同时,建立缂丝织造技艺传习基地,开展缂丝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技艺传承的“种子”。
与缂丝文化园遥相对应,子蕃大街的最南端是充满时尚气息的缂丝展览馆。该馆一层展厅里,山、水、花、鸟等系列传统作品精美绝伦,女包、团扇、香囊等20多种文创产品充满生活气息。二层的缂丝织造技艺传习基地,十几名织工一手执梭、一手拨丝,正在织机上灵巧地通经断纬。
郭飞介绍,该基地已累计培养缂丝织工上百名,上海、浙江等地的大学经常组织学生来研学。定州缂丝产品现已行销全国,并走出国门,年产值上千万元。
“如果说缂丝文化园代表村子的过往,那么缂丝展览馆则代表村子正在书写的当代新篇章。”在子蕃大街、兴福路、孟良大街3街围合成的“U型”文化旅游街,张磊告诉记者,自2023年孟家庄村荣获河北省第二批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特色村以来,通过不断加强对名人故居、传统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文化旅游如今已是孟家庄村发展的新动力。缂丝织造古老技艺重绽异彩,成了村里文化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张磊介绍,孟家庄村目前正在谋划“体验·古今遗风”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对缂丝的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故事等进行深度挖掘、保护和利用,开发更具特色的缂丝文创产品,丰富缂丝织造技艺展现形式,串联起特色村落、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和产业基地,让游客深度感知乡村之美。(河北日报记者 林凤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08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