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不得不说,在短视频营销领域,人们玩的花活是越来越多了。让人不明觉厉的营销方式数不胜数:reaction(反应)营销、蹭流量营销、花絮剪辑营销、二创营销、玩梗营销……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而这一个个营销方式,到了观众面前,则成了一个个让人“一脚踏空”的观影陷阱。
什么是“reaction营销”?说白了,就是靠着营销“素人观众”的反应收割票房。这也是较早出现的短视频营销方式之一。最早的成功案例,可以追溯到2017年上映的《前任3:再见前任》。彼时,《前任3》靠着营销“观众哭得歇斯底里”的观影反应,用5000万元宣发成本干出了19.41亿元的票房成绩。
《前任3》上映时的素人爆哭
打那以后,这种宣发方式就一发不可收拾。除了营销观众“大哭”“大笑”外,有些电影还会无下限地挑战观众智商。比如,营销“电影太感人,狗都看哭了”(《忠犬帕尔玛》),或者请群演在影院假哭、摆拍,主打一个“小剧场”“故事感”。据说群演的出场费,通常在500元一场左右。
短视频不仅会放大素人的反应,还会放大“名人效应”。整个2023年,电影主创们没少“搞事”:前有《燃冬》导演陈哲艺委屈撒娇,说“我这么儒雅的人无端被攻击”,后有《永安镇故事集》制片人扬言“我们被黑了”“要和影评人约架”,编剧骂部分观众是“平庸的沟壑”“卑微的懦夫”。
银幕外的戏剧反应,一个比一个精彩。而主创的这种卖惨与回怼,也把电影推向了更大的争议,伤害了电影的观众缘。
另一边,苦营销已久的博主们,还整合出了营销“三大套路”:吴京总去不同的剧组探班,霍思燕总在各类首映礼上泪洒现场,而张艺谋则总震惊于老戏骨的即兴表演。这些名人素材汇聚在一起,就成了电影的金字招牌、宣传利器,片方把它们用到泛滥,直至观众反感。
霍思燕泪洒影院
当然,与这些外围营销比起来,占体量最大的营销方式,非花絮、预告剪辑莫属。而这类营销,也是最有外延空间的一类营销,既可以捕捉演技高光吸引观众入场,又可以招徕网友二创玩梗,自发性地贡献热度。最典型的,就是《孤注一掷》上映前,网友对“王传君杀人拜佛”片段的推敲与模仿。
据灯塔数据显示,《孤注一掷》曾连续四周登顶“抖音电影榜”热度第一,官方账号获赞超1.9亿,抖音话题“电影孤注一掷”参与人数超21万,话题累计播放量超181亿。人们普遍认为,《孤注一掷》能称霸暑期档,抖音功不可没,有人甚至称其为“抖音电影”。
《孤注一掷》借“拜佛”进行的短视频营销
但这种爆火也带来了一定的反噬:短视频吊起了观众胃口,结果观众走进影院,却发现“演技高光都在短视频里了”“好看的部分都在抖音里刷完了”。此举致使影片口碑大幅下降,观众调侃“被反诈宣传片诈骗了”。而“抖音电影”这个新名词,也因此带上了贬义色彩。
说到底,短视频营销就相当于是电影界的标题党。向利而生、收割流量是它存在的主要基准,有这个基准在,虚假就在所难免,观众上当受骗也在所难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4 06: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