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环卫工人铲除道路积冰
1985年洒水车作业
垃圾堆肥试验场面
桶装垃圾车装垃圾作业
上世纪90年代,市环卫修理厂研制的清扫车(以上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9年,撤销了太原市卫生局环卫处,成立太原市环境卫生局。1980年11月,改称太原市环境卫生管理局,标志着太原市环境卫生工作由原来的卫生部门管理,划归到城市建设管理系统,且成为市政府专门工作机构。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也由过去的侧重于垃圾拉运、街道清扫的作业服务性的部门,改变为承担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卫生的管理职能,从法律层面、群众宣传、社会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逐步改变了少数人治脏、多数人制脏的被动局面。
同时,环境卫生事业进步明显,垃圾由落地散堆改为容器化、密闭化收运,粪便由人工粪桶掏运改为车辆机械抽掏,街道由人工清扫向机械化洒扫的方向发展。从1982年到1985年,太原市环卫局连续三年荣获山西省城市爱国卫生流动红旗,并获得一块铜牌。
街道清扫方面,随着城市道路建设的加快,1984年全市的道路长度由1949年的62.7公里增加到473公里;环境卫生日清扫街道842条,清扫面积达到了971.9万平方米。每个清扫工日均清扫保洁4000至5000平方米,一般每日凌晨三四点清扫,人们上班时已清扫完毕。繁华街道一次普扫、全天保洁,一般街道每日普扫两次,分上、下午保洁,基本达到了街面净、便道净、水口净、树窝净的“四净”要求。1975年开始,在大街上设置了铸铁或水磨石果皮箱,洒水车每年5至10月上街洒水抑尘降温。
在垃圾管理上,上世纪70年代末,在3个城区建起了5个高台式、地坑式机械提升垃圾台,旨在避免垃圾暴露,减轻人力装车的劳动强度。1980年,取消了沿用30年的摇铃收集垃圾,改为定时定点倾倒。1983年,在中心城区的65条街边,设置了铁质垃圾桶1738个,用密闭专用车吊装垃圾。1988年在老军营、金刚里、山纺宿舍等地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实行一级收集、二级转运。
1995年8月,我市在钟楼街试行了垃圾袋装模式,笔者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值守。1996年在全市全面推开,当年共建设袋装垃圾房563间,双气户袋装率达到了55%,主要街道的垃圾袋装率达到了40%,解决了未袋装、极易暴露和刮风造成一大片等脏乱差问题。
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1978年之前,生活垃圾全部倾倒在市区低洼处平摊,基本上不做任何处置。1978年,太原市环卫科研小组依托太原市防疫站,对垃圾粪便的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按垃圾、粪便10:1配比,开展了自然堆肥试验。1979年,随着市区附近低洼处都已填平,垃圾开始上山入沟、填沟造田,上世纪90年代后,陆续建成了新沟、山庄头、摄乐等几个填埋场,开始探索简易“卫生填埋”处理。
在法规制度方面,先后颁布了《太原市卫生管理暂行条例》《太原市城肥统一管理方案》《太原市关于加强城市卫生工作的几项规定》《太原市市容卫生管理试行办法》等,环境卫生管理逐步走上法治管理的轨道。
在管理体系方面,1981年开始,三个城区环卫管理所改为环境卫生管理局,成为区政府主管环境卫生的职能机构。1984年6月在晋祠建立了环卫所。为全市32个街办配备了环卫管理员,并和市爱卫办共同组织3000多个单位,划分了263个责任区。从大、中企业抽调572名职工担任环卫义务管理员,初步形成了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环境卫生管理网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4 2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