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020年,彭佳怀着改变自己内心母亲形象的决心,试图解开长久以来困扰她心灵的纠结。
之前,她从未愿意接受“李爱军”这个称呼,对她心存怨恨,也从未感受到母爱的存在。
“李爱军”对于她只是一个名字,一个几乎朦胧的影子。
李爱军在她四岁时就离弃了她,与他人生下了另一个孩子,似乎从未在意过她的存在。
当彭佳即将大四时,李爱军因肝癌离世,无论她是否承认这个母亲的存在,这个角色在她生命中都将不再出现。
彭佳长时间以来郁郁寡欢,被“没有被亲生母亲宠爱”的情感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一提起就让她心痛不已。
为了挽救自己的情感,重新雕塑心中的“母亲”形象,她着手创作了一组关于生母的摄影作品。
她回到姥姥家,取回了李爱军的遗物,没想到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意外的事物……
四年前,李爱军离开了彭佳。那时,彭佳只有四岁,记忆已经模糊,只能依赖奶奶的描述。
奶奶回忆说:“你当时还是个小家伙,跟在她后面哭得很伤心,可她却一点都不回头看看你……”
或许是因为婆媳关系不和,每当奶奶提起李爱军时,总带着冷漠和不满。
不止奶奶,其他亲戚也曾向彭佳描述过这一幕。有人说李爱军生活放荡,有人表示同情彭佳,还有人指责彭佳的爸爸不争气。
故事错综复杂,然而,所有人都默契地忽略了那个四岁孩子的内心。
她当时“那么小”,懂得什么呢?
如今成年的彭佳回想起来,感觉自己四岁时就领悟了《七武士》的深意。
无论谁离开,生活都得继续。李爱军离去,彭佳却必须成长。
亲戚们问她,母亲不要你了,你该怎么办?
彭佳心中无法确定,但她下意识觉得,与其让自己依赖李爱军,她也许可以选择不依赖于李爱军。
在家族成员们的窃窃私语中,她度过了幼儿园和小学,一路走到小学四年级,就在父亲再婚的时候,她迎来了继母的加入。
婚礼上,继母递给她一个红包,彭佳毫不犹豫地将“阿姨”这个称呼改成了“妈”。
“母亲”的地位,似乎已经不再完全属于李爱军。
在女孩成长的旅途中,拥有一个成熟女性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虽然彭佳不情愿承认,但每当她目睹继母和父亲争吵时,内心总是充满恐惧。她频繁地道歉,期望继母不离开父亲,不离开这个家。
然而,由于非亲生的关系,继母身上弥漫着明显的负面情绪。
她指责彭佳的身体状况,总是推脱让父亲陪同她外出就医。尤其是在她亲生儿子降生后,继母的偏袒达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有一次,继母陪她逛街买衣服,彭佳试穿了几件心仪的衣服,询问是否可以全部购买。
继母笑了笑,却果断地拒绝她:“想得美。”
成年后,面对继母明显的偏心,彭佳会不时与她辩论几句。
“毕竟不是亲生的,我做不到。”
对于继母的坦诚,彭佳却变得无言以对。
“母爱”这种无私的奉献,连自己的生母都无法实现,她有什么理由去期望一个陌生人呢?
彭佳的心理纷繁复杂:她对生母一无所知,只知道生母不愿意留下她;而对继母的感情寄托,却又被继母坦言不够深厚。
很长一段时间里,彭佳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差劲了,以至于无人肯善待她?
她时常向上天发问,为什么自己不能拥有一个正常的家庭?为何偏偏是她?
在生日时,李爱军有时会前来看望她,带来一些适合小女孩的礼物。
然而,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女孩而言,最渴望的是情感上的交流,而这一点她从未经历过。因此,彭佳逐渐形成了偏激的性格——她坚信李爱军并非自己的母亲,因此从未主动去寻找她。
直至彭佳进入大学,李爱军主动拨通了电话,声称自己身患晚期肝癌,生命垂危,急切希望能与她最后一次相见。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彭佳毅然回到了家乡,见到了昔日强健的李爱军如今瘦弱不堪的身影。
李爱军已经身体极度虚弱,她告诉彭佳,当时医生诊断她患有晚期肝癌,如今她购置了大量中药试图以此延续生命。
这次相遇依然短暂,两人之间未能深入交流。
在告别之际,李爱军赠送了两幅小小的十字绣给彭佳,一幅留作纪念,另一幅则送给她的父亲。
两个月后,李爱军在病魔中离世,彭佳失去了她在生命中的"母亲"。
彭佳的外婆将李爱军的一些遗物交托给她,其中包括当时看病的报告和结算单。彭佳惊讶地发现,李爱军体内曾有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瘤,然而治疗费用却寥寥无几。
面对这一切,彭佳的亲生家庭似乎并未怀有拯救之心。亲生母亲、亲生兄弟对她的冷漠,使她感到无法释怀。
李爱军活得或许并不算成功,但彭佳自己也深陷失败的境地。李爱军去世后,彭佳陷入一连串的噩梦,于17年开始寻求心理咨询,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似乎患上了抑郁症。
在与心理医生交流的过程中,彭佳逐渐认识到,她的很多叙述都与李爱军有关,这些记忆一直在不断地折磨着她。
于是,她决定重新雕塑内心中“母亲”的形象,拯救自己的心灵,并重新审视这位一直陌生的存在。
重新认识一番彭佳前往外婆家,搜罗所有与李爱军有关的、未被丢弃的物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她巡访了曾经一婚和二婚时居住过的小区、工作地点,甚至墓地也一一走访。
在这个不易的过程中,彭佳逐渐填满了对李爱军模糊的印象。
“母亲”这一角色仿佛变得更加立体而鲜活。
由于彭佳对李爱军了解甚少,因此这个认知过程更像是一个陌生人在审视,她开始觉得从陌生人的视角看,李爱军这一生似乎过得相当精彩,颇具趣味和胆识。
她与彭佳的爸爸在迪厅跳舞相识,两情相悦,李爱军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国企的安稳工作,不顾家人反对,毅然结婚生子。
然而,这段仓促的婚姻并不幸福,彭佳的爸爸经常外出,不顾家庭也不进取。
面对一再的磨难,李爱军认为跟随这个人不会得到幸福,就像当初决定结婚时一样果断,选择离开这个家庭。
离婚后她恋爱过几次,却都不顺利,数年后再婚生子,彭佳直到她去世后才见到这个同母异父的弟弟。
通过弟弟的介绍,彭佳填补了一些信息空白,知道了李爱军爱吃巧克力,还了解到她喜欢抽硬盒的烟。
离开国企后,李爱军尝试过开桑拿店和麻将馆,却没有取得什么大收入,一直到生病也无力支付医疗费用,为了保持精神状态,她每天都浓妆艳抹。
整理完所有的遗物,彭佳在李爱军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拍摄了大量照片,逐渐感觉到内心的释怀。
她觉得这十分奇妙,当她不再以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期望来看待李爱军,而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她,心中的悲伤也就不再那么深沉。
大家都是普通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
而且在遗物中,她发现了一些之前从未注意过的东西,让她确信李爱军确实曾深爱过她。
有一样东西是奶奶留给她的,原主人是李爱军,那是一个空烟盒,里面没有香烟,取而代之的是一捆小棍。彭佳对这些小棍的用途一无所知。
奶奶告诉她,小时候她数学一直很差,可李爱军知道后就亲手搓了一盒这样的小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她学好数学。
还有一样是一张照片,拍摄的是彭佳两岁的模样。照片背后有着一行字迹清晰的字:调皮捣蛋,说话利索干脆,学会骂人了。
在整理这些遗物的过程中,彭佳已经能够辨认出那是李爱军的笔迹。
“学会骂人了”,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些不满,却又伴随着一份骄傲。这行字既有宠溺,又带着莫名的柔情。彭佳忽然感受到“母爱”这个词的具象化,五个简单的字让她的鼻子发酸。
莫名其妙的是,即便李爱军之后真的离开了,她想要的并不是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满足,只要确认自己的母亲曾经怀有这样的情感,就足够了。
再见了,李爱军,再见了妈妈。完成了有关李爱军摄影作品的创作后,彭佳开始频繁地前往墓地,探望她的母亲。
刚开始的时候,彭佳觉得活着的时候都没见面,死了更没必要见了。
每次带着一束鲜花来到墓地,对着一个曾经关系淡薄的躯体,仿佛在演戏一样。
可是,她变得有些不同寻常,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情不自禁地走向墓地。就连那位守墓的人都劝她少来,说这样的地方来得越多越不好。
看着她为母亲精心布置的墓碑,彭佳放上了一些巧克力,还有一些烟和酒。
小女孩长大成人,不再站在曾经的执念中。她逐渐理解了李爱军曾经的一些做法。
或许她与大多数母亲不同,但归根结底,她毕竟是亲生母亲,而且确实爱过她。
人际关系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演变,彭佳感觉自己长大后,对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对李爱军的了解也变得更加充实。
尽管她仍无法完全释怀她们之间那段脆弱的“母女”情感,但她已经不再为此而困扰,开始真实地对母亲产生了一些情感。
彭佳甚至认为,李爱军其实是个挺豁达的人,一生都在追逐着自己心中的渴望,坚韧而勇敢。这一点让她深感敬佩。
“妈—妈—”,她仿佛重新学会了这个称谓,就像个初学说话的婴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6 18:45:3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