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渭南日报
从过好自家日子到尝试破解农业难题
新农人袁博成长记本报记者 刘雪妮
俗话说,身上泥多,地里才能不愁。可新农人袁博与传统观念下的农民形象全然不同。
初见袁博时,他身着白大褂,手持烧杯站在实验室里,盯着设备上的数据变化,俨然一个严谨的科研人员。“现在要种好地,光靠沾泥下苦可不够,要懂得向科技要效益。施肥要配方进行,病虫害防治要精准,就连灌溉也要清楚水质酸碱度,这样才能让所有农资发挥最大的效果。”
袁博的家乡是临渭区下邽镇见庄村,前些年种红提,村上群众收入都不错,但在葡萄园忙碌也成了生活常态。从学校毕业后,袁博顺利到某大型能源企业上班,因为脑子活踏实肯干,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就在父母庆幸儿子终于逃离种地的辛劳时,从小不按常理出牌的袁博却杀了个“回马枪”,回乡承包了13亩葡萄园,并兼职干起了水果代办……“不喜欢国企一眼看到头而又约束性极强的日子,想通过种地过上自由红火的日子。”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淡淡地叙说自己当时的想法。
回乡后,袁博没有像父母一样把时间都用在园子里,而是花大量时间南下考察市场、到葡萄种植经验丰富的地区学习,忙得陀螺般停不下来。
到苏州等发达地区考察后,他发现当地市场上卖的葡萄价格竟是家乡的好几倍。“你们那的葡萄病害严重,商品率不高,卖不上好价钱。”客商一语道出了原因,“云南那边的葡萄确实品相好。”
因后面这句话,袁博马不停蹄赶往云南。“到葡萄主产区一看,人家的葡萄竟然一斤卖到了十多块钱。”他感到震惊的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依靠葡萄致富的信心,“咱按照高端市场要求,以科学的方法种高品质葡萄,还怕卖不到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9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