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陈勇波 宜宾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摘要:好记者讲好故事,关键在于选出“好记者”,根本在于讲出“好故事”,基础在于拿出“好本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方法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只有走出去、沉下去、融进去、接地气,新闻报道才会有生命力。
关键词:好记者;好故事;小切口;接地气
2023年8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四川省第十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宜宾选拔赛,颇有体会:怎样才算“好记者”?什么样的故事才称得上“好故事”?怎样才能讲好故事?笔者以个人参赛作品《流水线上的“小矮人”》为例,谈几点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凡人微光 好故事的打开方式
在十多年的新闻工作经历中,好人好事的报道数不胜数,很多正能量的报道依然在脑海中记忆犹新,但要从众多题材中选择一个“立得住、叫得响、拿得出”的故事,就像古人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记者有过人的“眼力”,也就是常说的拥有敏锐的新闻“发现力”。
好记者讲好故事,首先必须是精彩且有价值的新闻故事,而且还要具备浓郁的时代气息。在反复筛选和比较中,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宜宾三江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过去六年时间,这是笔者在日常采访中去过次数最多的地方。生产车间忙碌场景,很多人、很多事,至今依然是历历在目。可以说,这是工人们工作的地方,同样也是作为新闻记者工作的地方。
故事的开头,要从一个特殊的大学毕业生说起,他的名字叫赵恩才,从身高来看,很多人都会误以为他只是个10多岁的小孩子。记得是2018年的一天,笔者第一次在车间遇到他的时候也很吃惊。按理说,不可能有企业会聘用童工,那他究竟是谁?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带着巨大的好奇心,记者在流水线旁,完成了对赵恩才的第一次采访。
原来,因为年幼时身体先天缺乏生长激素,赵恩才从10岁开始,身高就停留在了1.3米,加上声音也特别稚嫩,以至于第一次到公司的时候,被误认为是童工。实际上,他出生于1996年,已经年满22岁,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通过社招进入了四川某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工作。
这算不算一个好故事?新闻含金量究竟会有多少?好故事就应该具备悬念,好记者应该有好奇心。
二、刨根问底 致广大而尽精微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当初进入公司,赵恩才被分配到一线做普工,工作其实很辛苦,经常加班熬夜,实习期每个月工资只有一千多元,与他同期入职的还有其他50余个毕业生,但实习期结束后就剩下两个人,他就是其中之一。
他说,因为身高的问题,许多工作他都干不了。好在这几年,宜宾招引落地的许多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小矮人”也有了平等就业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赵恩才格外珍惜,在工作上任劳任怨,只是车间很大,有些地方他看不到、够不着,很多时候只能拿个凳子踮起脚尖去触摸,最开始还会有个别的同事取笑他。但生产组长很欣赏他,觉得他动手能力很强,就一直带着他学习,实习期结束后,他成为一名技术员。
第一次采访完赵恩才,笔者其实内心多了几分担忧,这个只有1.3米的“小个子”又究竟能坚持多久、乐观多久?在接下来的几年间,笔者一直在关注赵恩才的发展变化。今年的5月,当笔者再一次走进这个熟悉的车间,发现他早已不是那个需要踮起脚尖触摸梦想的普通工人,四年时间,他已经成长为公司的工程师,工资翻了好几倍,而且还获得了2023年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这背后究竟经历了什么了?当笔者再一次架起摄像机、举起话筒,当年那个面对镜头还十分腼腆的“小个子”,已经变得自信从容。他说:“我知道我和别人的身高有很大的差距,但只要不做思想上和行动上的‘矮子’,那就不叫矮。”
笔者还采访了公司的人事经理刘雪侠,她说,赵恩才现在已经成为整个公司的骄傲,是人人学习的榜样!细数他的工作业绩,他发现了13项生产难点,并逐一推动解决;提出了13项改善提案,让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笔者还了解到,这两年,不少同行的企业都给赵恩才抛出过橄榄枝,希望他能够跳槽发展,但他都婉言拒绝了。他说,他要扎根企业,做一名新时代的制造业工匠。
三、用心用情 报道接地气、传播有力量
都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这虽然是一个笨办法,但却是每个优秀记者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虽然现在通信发达,各级各部门大都建立了坐在家里就可以博览天下的微博政务,但也必须承认,若要真正了解到最底层的民生,还要依赖传统的笨办法——走下去。只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才能不断回应时代的新要求、反映社会的新变化、满足群众的新期待。
这一次采访完,笔者内心无比愉悦和放松,也收获了友谊和启示。生活其实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会对你哭。笔者相信,无论未来还有多少坎坷,只要积极乐观,抓住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迟早会尝到人生的甘甜。《流水线上的“小矮人”》以饱含热情的镜头,还原出的新闻真实、鲜活、生动、亲切的本真,自然能引发受众的共鸣。
四、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只有两脚接地气,文章才会有底气。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大多来自基层,要写出好稿子,靠的是腿勤、手勤、眼勤、脑勤。这就要求记者多往基层跑、多到基层看、多为基层想。只有和群众交朋友,带着感情走到他们中间,听他们说话,为他们办事,反映他们的实际情况,一个记者才会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带着“心”和“情”,与群众近些再近些,采写出的作品在全媒体传播时代,自然会体现出它的动人力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1 0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